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评价培养、激发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关键词】阅读;美感;语感
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当我们把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的时候,不能忘记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还承担着美育任务。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谈点感想。
一、阅读的心理过程
阅读首先凭借视觉接触文字符号,经过信息转换,变为具有直感特征的“视觉意象“或不具有直感特征的概念判断,然后再用内部语言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进入由感性到理性或由理性回归感性的认识过程。
阅读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形成不凭借直观对象的感知,而凭旧有经验表象的再现来实现。在语言符号的刺激下,相关经验表明不断涌现,它们依据语言信息所提供的组合成形象系列。主体的已有经验是阅读中视觉意象及审美意象形成的基础。例如我们读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在脑际浮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同的人诱发的审美意象是不相同的。去过庐山的人以他所见到的香庐峰来形成意象;没去过庐山的人,则凭借他所见到的别的什么山来形成意象;生长在平原上从未见过山的人,则依赖于在图画上、电影电视上见到的山来形成意象。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视觉意象与主体的经验表象密切相关。
二、阅读中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感受反应能力。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现实刺激物,首先唤起人的记忆表象与相关概念。例如:小孩子在接触“猫”、“小狗”之类的词语时能鲜明地呈现记忆表象与“狗”、“猫”概念;因为他从实物中获得了直观映象,而在接触“麒麟”、“凤凰”之类的词语则不能鲜明的呈现“麒麟”、“凤凰”的概念,因为他没有获得有关的直观映象。可见语感与生活经验及记忆能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但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决不局限于记忆表象的再现。记忆表象是创造性产生的基础,而不是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在文字符号刺激下,唤起了经验表象之后,还依赖于联想、想象活动的参与,才能导入分析鉴赏,进入阅读的内在历程。
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阅读这段文字如果离开联想、想象,只能获得关于曲折的煤屑路,茂密的树和淡淡的月光等模糊的表象而已,对其中的丰富蕴涵及其为展现全文意境所作的铺垫便会—无所知。只有在联想和想象的诱导下,对能把思路拓展开去、看到隐藏在这模糊的直观表象之后的许多动人形象,甚至可以透过声、形、色、味等的感觉,全身心地沉浸在那清幽静寂、美妙动人的月下荷塘生动境界之中。仅从这“淡淡的”月光中就可以看到那层层叠叠的婆娑树影,那随风轻拂的杨柳的娇姿,那浓浓相间的色调、可经凭嗅觉感受到树木、荷叶、荷花散发的沁人心脾的清芬。这时一个心情“颇不宁静”,而想在这样的境界中求得解脱的人物形象出现了。由此可见,语感是阅读鉴觉时进入作品情境的必要条件。
情感的激发也是语感的一个显著特征,情感伴随着知觉活动而产生,阅读活动中的情感的反应一旦进入视觉意象之后,而成为审美意象,情感反应在这种条件下就成了视觉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的特定内涵和标记。读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是没有什么显著的感情色彩,但就在这种不动声的安详之中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恬静的心境,使得诗句千百年来叩动着人们的心弦。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把把自己的感情体验融入意象然后才能与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产生默契呼应。
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对意象系列的一般感知,而要进一步去理解它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对贯注其中的情感体验也要作出审美的和道德评价,这都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抽象活动思维的介入,这是阅读过程的终极目的所在。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画面形象的感知。“蓑笠翁”在那酷寒孤寂的环境里孤舟独钓,含藏着一种氛围、一种情致。借助类比推理,会很自然地把以王叔文为代表的革新派成员在变革失败后的困难处境联系起来,并由此悟出作者在逆境中“我行我素”的坚定操守和坚强意志。
三、阅读中的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审美特征的感知而产生的特殊感觉,美感是由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形成的心理状态。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和语感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它们都以经验性的表象与情感的结合为起点,美感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和情感反应,杜牧诗《秋夕》的语言美是阅读中获得美感的首要标志。从而形成一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与作品形象不即不离。由此拓宽了审美视野,寄托了主体心灵,产生了阅读过程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阅读;美感;语感
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当我们把重视传授知识和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的时候,不能忘记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还承担着美育任务。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谈点感想。
一、阅读的心理过程
阅读首先凭借视觉接触文字符号,经过信息转换,变为具有直感特征的“视觉意象“或不具有直感特征的概念判断,然后再用内部语言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进入由感性到理性或由理性回归感性的认识过程。
阅读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形成不凭借直观对象的感知,而凭旧有经验表象的再现来实现。在语言符号的刺激下,相关经验表明不断涌现,它们依据语言信息所提供的组合成形象系列。主体的已有经验是阅读中视觉意象及审美意象形成的基础。例如我们读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在脑际浮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同的人诱发的审美意象是不相同的。去过庐山的人以他所见到的香庐峰来形成意象;没去过庐山的人,则凭借他所见到的别的什么山来形成意象;生长在平原上从未见过山的人,则依赖于在图画上、电影电视上见到的山来形成意象。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视觉意象与主体的经验表象密切相关。
二、阅读中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感受反应能力。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现实刺激物,首先唤起人的记忆表象与相关概念。例如:小孩子在接触“猫”、“小狗”之类的词语时能鲜明地呈现记忆表象与“狗”、“猫”概念;因为他从实物中获得了直观映象,而在接触“麒麟”、“凤凰”之类的词语则不能鲜明的呈现“麒麟”、“凤凰”的概念,因为他没有获得有关的直观映象。可见语感与生活经验及记忆能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但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决不局限于记忆表象的再现。记忆表象是创造性产生的基础,而不是创造性的动力所在。在文字符号刺激下,唤起了经验表象之后,还依赖于联想、想象活动的参与,才能导入分析鉴赏,进入阅读的内在历程。
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阅读这段文字如果离开联想、想象,只能获得关于曲折的煤屑路,茂密的树和淡淡的月光等模糊的表象而已,对其中的丰富蕴涵及其为展现全文意境所作的铺垫便会—无所知。只有在联想和想象的诱导下,对能把思路拓展开去、看到隐藏在这模糊的直观表象之后的许多动人形象,甚至可以透过声、形、色、味等的感觉,全身心地沉浸在那清幽静寂、美妙动人的月下荷塘生动境界之中。仅从这“淡淡的”月光中就可以看到那层层叠叠的婆娑树影,那随风轻拂的杨柳的娇姿,那浓浓相间的色调、可经凭嗅觉感受到树木、荷叶、荷花散发的沁人心脾的清芬。这时一个心情“颇不宁静”,而想在这样的境界中求得解脱的人物形象出现了。由此可见,语感是阅读鉴觉时进入作品情境的必要条件。
情感的激发也是语感的一个显著特征,情感伴随着知觉活动而产生,阅读活动中的情感的反应一旦进入视觉意象之后,而成为审美意象,情感反应在这种条件下就成了视觉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的特定内涵和标记。读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是没有什么显著的感情色彩,但就在这种不动声的安详之中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恬静的心境,使得诗句千百年来叩动着人们的心弦。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把把自己的感情体验融入意象然后才能与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产生默契呼应。
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对意象系列的一般感知,而要进一步去理解它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对贯注其中的情感体验也要作出审美的和道德评价,这都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抽象活动思维的介入,这是阅读过程的终极目的所在。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们不会满足于对画面形象的感知。“蓑笠翁”在那酷寒孤寂的环境里孤舟独钓,含藏着一种氛围、一种情致。借助类比推理,会很自然地把以王叔文为代表的革新派成员在变革失败后的困难处境联系起来,并由此悟出作者在逆境中“我行我素”的坚定操守和坚强意志。
三、阅读中的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审美特征的感知而产生的特殊感觉,美感是由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形成的心理状态。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和语感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它们都以经验性的表象与情感的结合为起点,美感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和情感反应,杜牧诗《秋夕》的语言美是阅读中获得美感的首要标志。从而形成一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与作品形象不即不离。由此拓宽了审美视野,寄托了主体心灵,产生了阅读过程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