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本质区别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常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假设仅仅是一种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以用。但进一步研究会发现,不同范式的经济学在假设运用上也不相同。如果我们把经济学方法论看作一个体系,那么与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不同层次相对应,经济学假设也有不同分类。不同层面的经济学假设,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也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假设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分析工具层面,而是在经济世界观和理论硬核层面上。
  关键词 经济学假设;方法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O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09)03-0067-07
  
  在经济学研究中,假设是一种基本方法,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经常使用。因此,斯威齐曾指出:“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特定的科学家的成就,我们就必须试行鉴定他的基本假设,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看看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些假设和如何发挥它们的含义的。”然而,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和深入,常常引起一些理论上的误解,正如斯威齐所说的“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许多批评,有意无意地是基于对他据以立论的假设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假设运用上究竟有何本质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哪些理论可以看作假设,哪些不能看作假设,这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传统必须要研究的问题。近两年,我国理论界开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方法的探讨,笔者也想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借以抛砖引玉。
  
  一、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与假设的关系
  
  程恩富教授认为,在经济学的假定中,有假说(hypotheses)和假设(assumptions)之分,“经济学上所说的假说法,是指以已有的经济事实材料与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经济事物或规律性作推测性分析的一种方法。相对科学的经济理论假说,是以现有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科学知识为依据的,但包含确实可靠与真实性尚未判定的两部分内容,因而具有推测成分,是经济思维接近客观真理的有效方式。”“而经济学上的假定法,则是出于简化等经济研究的方便,在逻辑分析的始点就事先设定某种经济状态的一种方法。不过,经济学的假说和假定时常交织在一起,我们也就可以笼统用经济理论假设来表达经济思想。”本文同意程恩富教授关于假说和假设关系的阐述。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经济学假设时,往往想到的是对具体研究条件的设定,基本属于研究的技术层面问题,很少会把它同经济学方法论体系联系在一起来考虑。所以,就一般意义上说,假设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以用。但当我们进一步分析假设的内容时,会发现不同范式的经济学对同一问题所假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为什么同样的分析工具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呢?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所运用的方法论体系不同,因为假设从来不是孤立使用的,它总是附着在某一种方法论体系中。
  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专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研究思路,把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1.“经济世界观”层次。这是最高的哲学层次的内容,它不直接构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但却对经济学研究者的研究目标、任务、立场等起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不管他自己是否承认存在立场问题,客观上都要受某种经济世界观的支配。一些经济学家宣称自己的研究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不受经济学世界观的影响,这种说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在欺骗大众。经济世界观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划分的,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两种,但仅仅从本体论视角还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中,有形而上学思维,也有辩证法思维,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只有与辩证法思维结合,形成唯物辩证法,才能成为科学的经济世界观。从经济世界观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而后者则是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
  
  2.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这一层次的内容是“经济世界观”在经济学上的具体反映,一种范式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在这个方法论层面产生,当一种经济学范式的方法论硬核发生变化时。整个理论体系就会面临坍塌的威胁。那么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呢?理论界的认识不统一。笔者认为关于人的行为的规定性可以被视为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因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以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和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其整个理论大厦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如果“经济人”这个硬核被推翻,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要重新构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把人概括为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其理论大厦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正因为是方法论的“硬核”,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能被轻易推翻和取代,这样就对硬核形成了理论“保护带”。
  
  3.理论保护带。这是经济学方法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是在理论硬核的基础上,为构建具体理论而形成的初始条件或具体假设。比如,西方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竞争”的分析提出的各种假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时提出的假设条件等。当理论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为了防止方法论硬核受到冲击,首先要对“保护带”的假设或条件进行修正。
  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三个层面中,经济世界观是哲学层面的内容,它不是经济学的直接研究方法,但对整个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方向起着渗透作用;方法论内核对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具有直接的决定性意义,它使一种经济学范式同其他范式区别开来;理论保护带则属于具体研究方法的内容,不同范式的经济学之间既有区别,也可以相互借鉴。
  与经济学方法论体系不同层面相对应,经济学假设也有不同分类。程恩富教授在论文中。对经济学假设依据不同的标准做了详细的分类,包括接近现实和远离现实的假设;较科学的或不科学的假设;全面的或片面的假设;基本的或具体的假设。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本文认为,不同的假设分类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诸多的假设分类中,“基本的或具体的假设”分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与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密切相关,也是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假设问题的关键所在。经济学方法论专家尤斯凯利·梅基也曾借鉴拉卡托斯的方法论纲领,按照对理论的影响程度,把经济学的假设分为核心假设(core assumptions)和外围假设(peripheral assuMptions)。他认为这种区分有 助于辨别对理论有关键作用与次要作用的假设;或者有助于区分构成理论的一部分假设或不构成理论的一部分假设。按照我的理解,梅基所说的“核心假设”,与程恩富教授所说的“基本的假设”应该是一个意思,在方法论体系中,就是指与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相关联的假设,比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硬核是“经济人”,与之相适应的核心假设就必然是围绕“经济人”所进行的各种设定,包括“完全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硬核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历史的、现实的人”,与之相适应的核心假设也必然围绕它展开,如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人假设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样两大阶级等。梅基所说的“外围假设”与程恩富教授所说的“具体的假设”是一致的,就是指与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保护带”相关联的假设。一般说来,这些假设都是辅助性假设,根据研究需要,外围假设也可以进一步分类,比如A,马斯格雷夫进一步把外围假设区分为“可忽略性假设”、“启发式假设”和“领域式假设”等,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识别具体假设的性质,以及它们对理论内容的影响。
  不过一般说来,在核心假设(即基本假设)和外围假设(即具体假设)这两类假设中,核心假设显然具有决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结构而进行的假设。当然,核心假设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不断拓展,比如围绕“经济人”这一硬核,在斯密那里是对资产者形象的一种抽象,核心内容是“理性”和“利己心”,但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则把“经济人”概念变成了一种完全脱离实际的纯粹假设,其内容从“完全理性”、“利益最大化”拓展为“机会主义行为”、“欲望无限”等等。而外围假设则是为了使理论更简洁、更方便地表达和推理而进行的假设,它带有工具的性质。因此,我们在对不同范式经济学的假设作对比分析时,首要的是区分哪些是核心假设,哪些是外围假设,然后再进行比较和评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否则,我们拿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假设,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假设去比较,肯定会犯错误。下面,本文就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核心假设的不同方法论特征进行比较。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方法论特征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把经济学的假设放置在方法论体系中考察,仅仅看作一种分析工具的话,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假设实质上就是对理论分析所作的一种抽象,而抽象的方法是不同范式的经济学都必须运用的基本方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段话从表面意思看,似乎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与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极为相似,是抽象演绎的有力拥护者,但正如斯威齐指出的:“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时,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和古典学派及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异。抽象的原则,本身是没有能力提供什么知识的;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应用。换句话说,人们必须设法决定,什么是要舍象的,什么是不要舍象的。”笼统地说,假设就是一种抽象,但严格说来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彼得·怀尔斯认为有些假设,如“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是一种抽象,但“二者是不同的,因为其他条件不变是列举每一事项并假设不变,而且其中很多限制以后会被取消,但抽象是假设某事项根本不存在”。我认为怀尔斯关于假设与抽象的区别还是过于表面化,其实在经济学上,假设是一种抽象,这没有问题,但反过来说,抽象并不一定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研究中,有些抽象是以假设为出发点,而有些抽象则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假设仅仅是完成抽象的辅助性工具。西方经济学从研究的出发点(资源稀缺性假设)到理论硬核(经济人假设),都是从假设开始的,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假设就是抽象,抽象就是假设。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在抽象基础上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后面将详细分析这一点)。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和抽象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我们认为只能是经济世界观和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因为正是经济世界观使不同范式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核心假设的区别又导致不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出现。
  西方经济学关于假设、包括核心假设的运用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经济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上的,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方法论的主张。卢瑟福把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研究纲领概括为三个命题:(1)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2)社会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3)所有大规模的社会现象最终都应该根据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个人主义的经济世界观显然是突出个人以及自私自利的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人类社会理想的、永恒的制度。与这种经济世界观相适应,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人”作为它的方法论硬核。众所周知,经济人思想是亚当·斯密最早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的,他所说的“经济人”代表的是新兴资产者形象,所以,这个抽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因为它有合理性,才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够触及到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但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历史观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冲突日趋明显,斯密时期的“经济人”形象难以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人”作为一种方法,纯粹是一种假设的观点,他认为经济人是一个“杜撰人”,所以经济学“基本上是一门使用先验方法的抽象科学。”因而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假设的、演绎的学科。把经济人完全看作一种脱离现实的假设的思想,在19世纪末得到了马歇尔等经济学家的支持和响应。直到20世纪30-50年代,在以米塞斯和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精心论证下,“经济人”这一方法论硬核才被彻底形式化。他们抛开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真实抽象,把经济学方法论完全引向假设一演绎的模式中,到20世纪中期,这一方法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唯一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方法论中,假设包括“核心假设”在内,都变成了完全主观主义的东西,正如米塞斯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学基本上是一个从内在经验所产生的一系列先决条件推断出来的纯粹演绎的体系,那些先决条件本身并不用接受外界的验证。而弗里德曼则更是极端地认为,经济学的功能就是预测,而预测的能力与假设的真实性无关,“真正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假说(hypotheses)被发现都有一些假设(assumptions),这些假设是关于现实的不准确的、描述性的表述。总的说来,理论意义越重大,假 设就越是不现实的。”显然,他们的方法“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性,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这些特性”。因而是主观主义的方法。
  由此我们看到,“经济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完全沦为一种脱离实际的“虚构”,与之相适应的核心假设也必然是非真实的,比如“完全理性假设”、“最大化假设”、“私有制最优假设”等等,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经济学何以称得上是科学?然而,西方经济学家却口口声声称他们的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为了证明他们的经济学的科学性,他们借波普尔等科技哲学家的方法,炮制出经济学研究的“科学原则”,声称只有实证的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而他们所运用的假设一演绎那一套研究方法就是实证的方法,因而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决不反对经济学中的实证,但却反对不科学的实证方法。让我们看看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实证过程是什么,他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预设先验的基本假设,然后以此为条件建立自己的模型,再寻找经验资料来支持预先建立的模型。这样,“他从大门扔出去的历史事实,又从窗户进来了,”而他们的事实、经验又是什么呢?“观察弗里德曼和利普西在他们自己的应用研究中视为经验基础的东西,我们会看到,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的统计构成的。很难想像,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会在政府统计资料中作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原始的’)经验材料并且用来作为判断其他东西的最终标准。”沃西里·里昂惕夫也有同样的看法:经济学家们依靠那些为政府或商业使用的统计数字,试图理解现代经济系统是行不通的,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页页专业的经济报刊充斥着数学公式,诱使读者从一组或多或少似乎有理实则完全任意的假定得出精确的,用数字表示但又不符合实际的理论结论”。针对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实证方法,经济学方法论专家A,斯旺内和罗伯特·普雷谬斯指出:“我们认为。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如果经济学家坚持颠倒地使用科学的假设,那么严重的缺陷将继续存在。因此,理论的持续增加这一点只说明居支配地位的新古典范式是一种封闭和排它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阻碍着那些反映经济现实的理论的发展。简而言之,经济学家过于频繁地从他们关于人类本性的简单化观点和把制度结构作为上帝赋予因而是不变的天真想法,跳到精巧而复杂的理论。”对于那些新古典经济学家来说,由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系统地寻找事实这种原则,所以他们养成了一种几乎是不可更改的演绎推理的偏好。系统地寻找、实施这一原则,自然和历史科学中的同行是接受和使用的。事实上,经济学工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从数学领域转入的,这样,专业经济学杂志上就长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然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说引导到一个精确的但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这套分析工具如果仅仅是用于研究经济运行层面的内容也许还有一定的应用性,但如果把它们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或思想体系,则必然带来严重后果。正如霍奇逊指出的,“尽管新古典正统派在经济学专业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它却缺少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那种直接性、实质性和现实性。主流经济学倾向于在‘理论’方面蜕变为一种空洞的代数式的形式主义,而在‘应用’方面蜕变为一种无生气的天真的经验主义。构造这样一种理论几乎成了一项单纯的逻辑游戏。按照方法论,对其理论的检验只是看它的‘预见’是否应验,很少或根本不考察其假设的现实意义。”应该说霍奇逊的这段评论既道出了西方经济学在假设问题上的根本缺陷,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方法运用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方法论特征
  
  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则强调假设的现实性、科学性和辩证性,因而具有更大的理论认知功能和社会建设功能。”㈣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科学抽象和假设不完全相同,假设是一种抽象,但抽象不完全等同于假设。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理论硬核(代表社会经济关系的人),都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一种科学抽象,而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假设,为了剖析这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进一步假设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这种关于人的核心假设显然是建立在科学抽象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的运用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显然是源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论自身的内在特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阐释,林岗、张宇两位教授将其归结为五个基本命题:(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2)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3)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4)依据经济关系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和伦理规范;(5)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这五个命题表明,唯物史观是研究经济社会运动规律的宏大体系,也是一个科学的公理。唯物史观能否看作科学假设,我认为要具体分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1847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先阐释的,“当然这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但是,是一个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马克思在40年代提出这个假设后,就着手实际地(请注意这点)研究材料。他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即商品经济体系)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25年的功夫来研究这些材料)对这个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极其详尽的分析。”(着重号为引者所加)熊彼特也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两个命题,“这两点无疑包含大量真理,……它们是非常宝贵的假设。”(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说明唯物史观的确可以看作科学假设,不过这应该是指对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确立之前或确立过程中的一种看法。而一旦唯物史观确立起来,就不是假设了,正如列宁指出的:“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那么是不是说唯物史观在《资本论》出版之前是没有被证明的“先验”假设呢?显然不是,先验的假设是脱离实际的假设,而唯物史观则是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作了大量实证研究后抽象出来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从法学转到哲学、再转到经济学的过程,也是唯物史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这一点,只要了解马克思经济学创作史的人都知道。唯物史观来自于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抽象,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科学抽象基础上的方法论,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这与西方经济学从资源稀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假设都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的假设,这些假设基本上是技术性的,关于这一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随处可见。
  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经济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在关于“人的经济行为”这一方法论“硬核”的分析上,不像西方经济学家那样把人仅仅假设为孤立的、脱离社会关系的“经济人”,而是把人抽象为一定社会关系中历史的、现实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现实的经济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的行为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代表特定的经济关系。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资本论》中所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而工人则是人格化的雇佣劳动。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看,个人经济行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因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人归结为“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抽象为纯粹的两大对立阶级,这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不是先验的、凭空设想的,而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事实作出的抽象。西方经济学家经常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阶级”范畴进行攻击,在他们看来,把人归到“阶级”的行列纯粹是一种虚构,完全违背了个人主义方法论原则。比如,米塞斯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纯粹是一种先验的假设,他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阶级利益的存在,实际上不是用“是什么”,而是用“应该是什么”来解释问题:“马克思主义说的并不是那些不能追求与他们的阶级利益不同的无产者们。它对无产者们说:你们是一个阶级。而且应该追求你们的阶级利益;并通过与你们的阶级利益相一致的思考和行动成为一个阶级吧。”还有诸如新制度主义者诺思、奥尔森等也有类似的观点。在米塞斯这类主观主义经济学家看来,无产阶级本来不是一个阶级,纯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把他们说成是一个阶级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实证经济学,也就不是科学的经济学了。对于这类观点,熊彼特曾有过客观的评论:“经济学家认识社会阶级现象令人奇怪地缓慢。……社会阶级不是分类观察家的创造物,而是这样存在的活生生的实体。他们的存在必然有种种后果,而把社会看作是个人或家庭无定形的集合体的公式完全看不到这种后果。”只有马克思“是系统地看到和教导他人经济理论如何可以进入历史分析和历史叙述,如何可以进入历史理论的第一个一流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假设”是基于唯物史观这一经济世界观下的假设,是对历史的、现实的经济关系的科学抽象,但这些假定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正如孟捷教授指出的:“和古典经济人概念一样,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也是一个抽象(即‘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利用这个抽象,马克思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可是,这类抽象都有某种可以称作‘结构主义’的特点,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构件,执行着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所要求的功能。而这样一来。在这类抽象的基础上似乎就难以解释,第一,该系统本身的重大制度性变革;第二,制度的多样性以及相应的人的行为模式的多样性。”的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传统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综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具体假设层面或技术分析层面,而在于经济世界观和理论硬核的本质区别上。西方经济学是以唯心史观为基础,所以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假设出发,而不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抽象出发,“经济人”假设作为它的理论硬核就是集中表现。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不同,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所以它的研究方法是遵循从科学抽象到具体假设的研究思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硬核是一定生产关系中“历史的、现实的人”,这里的人不是假设的、孤立的个体人,而是代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人。为了揭示这种经济关系,马克思把“阶级”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假设,这种假设显然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存在本质区别。当然,本文在理论上作出这种区别,并不是想彻底否定西方经济学,因为尽管在方法论的本质层面上西方经济学存在局限性,但在经济运行层面。它仍然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内容。正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高鸿业先生曾指出的,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它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所以,对待西方经济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的今天,从方法论体系上把握两种范式的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本质区别,有助于我们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化”。
  
  责任编辑 张 琦
其他文献
[摘要]民国初年在广东执政的革命党人从革新教育、改变观念、改良习俗、改进风气以及改造市政等多方面谋求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推动近代社会的变革,却遭遇了具有很强“趋新”与社会参与意识的地方精英之强烈抵制,表面上看这是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与较量,实则是地方精英对革命党人政治排挤的一种反抗。广东军政府推动社会变革的艰难局面典型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社会基础之薄弱与策略失误。  [关键词]地方精英;民国初年;辛亥革命
期刊
摘要 夫子不言的“性与天道”实为孔学“下学上达”的最终指向。《性自命出》是孔子性命天道思想的具体而微的展开。思孟学派继承了楚简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而否定了心性之别,以心释性,发展出性善论;荀子则将天人相分,肯定了心性之别并由此发挥出性恶论。孟、荀的理论分歧体现了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于“性与天道”的不同理解和阐发,而透过《性自命出》,这一分歧得以发生的内在理路清晰可见。  关键词 性;天道;性善论;
期刊
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    [主持人语]“公民”是当今社会成员最基本、最普遍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它与民主进程、制度运行、法治秩序等等密切而深层相关。没有体现时代要求的公民性品格和公民精神,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将形同虚设。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呈现着破碎化与一体化、多样性与一致性、流变性与整合性的互动张力发展之中,特别是随着国际移民浪潮、族群冲突、难民问题、跨国公司扩张、“全球公民治理”等等的出现和凸显,不仅
期刊
摘要 白先勇与陈若曦是当代汉语小说写作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展现了至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场景与日常生活画面。不管是白先勇还是陈若曦,共产党开始主政大陆与国民党最后迁徙台湾的1949年在其小说叙述中都是一个重要时刻。只不过,在白先勇的叙述中,1949年以后,依然是民国风月,而在陈若曦的小说中,已不免换了人间,对于同一历史时间不同的叙述法构成了白先勇与陈若曦小说对照中最为触目的一道景观,两位小说家也以
期刊
2009年3月2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暨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创刊30周年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辛文,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章玉钧,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理论处处长王素,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段建玲,四川省社科联秘书长李泽敏,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主任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常
期刊
[摘要]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关键词] 《养生主》;《齐物论》;知道生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的危机管理中,其成功经验是防震减灾规划全面得当,各级政府反应迅速;恰当把握应急救助原则;充分公开危机信息;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但是,从抗震救灾的实践来看,目前中国的危机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即新闻媒体自身在协调上存在问题;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航空救援机制存在问题;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存在问题。为此,要协调新闻媒体自身的运作,打破政府信息公开上的惯性思维,健全航空救援机制,加强应急
期刊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是现代政府综合实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中国,融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各级人民政权是我国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治理主体。此次汶川大地震是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在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表现出卓越的应急能力,彰显了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政府危机治理的效能。但是,面对这场突如
期刊
[摘要]图哈切夫斯基是前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苏军元帅。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将领一起竟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死刑。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为其平反昭雪。但是,历史进入2l世纪,国内有的学者为了美化
期刊
摘要 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需要研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如何相结合的?结合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市场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货币、资本和私产。此三者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勾画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基本图景和内在逻辑,形成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三个基本经济哲学命题:社会主义与货币、社会主义与资本和社会主义与私产。它们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