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
1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又如在学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观察三道等式后,经过讨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这个结论。强调指出“减去它们的和”,比书上的结论还要明确,能避免学生丢掉小括号。课堂上,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插话。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说话中或板书中有错误,都会有人给予纠正。
2 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不会分析就无从谈起学好数学,更谈不上去解答数学题了,同时还要进行辨析比较,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理解知识,所以,教者要在这一方面注重教导。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3 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这幅图把10个方块分成二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如图),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比大小,我们可以把比较的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而两位数之间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4 培养寻根究底的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要引导学生作对比。
(1)小英有20颗珠子,第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
20÷5=4(串) 答:可以穿4串。
(2)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
20÷6=3(串)……2(颗) 答:可以穿3串,还剩2颗。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然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题有这样的不同?当学生发现它们产生区别的关键原因,是因为20÷5没余数,而20÷6有余数时,就会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去,从而掌握了问题的实质。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低年级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研讨、探究、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三要素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1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又如在学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观察三道等式后,经过讨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这个结论。强调指出“减去它们的和”,比书上的结论还要明确,能避免学生丢掉小括号。课堂上,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插话。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说话中或板书中有错误,都会有人给予纠正。
2 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不会分析就无从谈起学好数学,更谈不上去解答数学题了,同时还要进行辨析比较,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理解知识,所以,教者要在这一方面注重教导。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3 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这幅图把10个方块分成二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如图),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比大小,我们可以把比较的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而两位数之间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4 培养寻根究底的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要引导学生作对比。
(1)小英有20颗珠子,第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
20÷5=4(串) 答:可以穿4串。
(2)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
20÷6=3(串)……2(颗) 答:可以穿3串,还剩2颗。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然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题有这样的不同?当学生发现它们产生区别的关键原因,是因为20÷5没余数,而20÷6有余数时,就会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去,从而掌握了问题的实质。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低年级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对这个研究课题进行研讨、探究、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三要素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