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方针政策,逐步走向对教育模式转型的探索,即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研究的有机结合。笔者从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承担的角色定位和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笔者坚信“双向性”的数学教学模式必将是数学教育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契合点。
关键词:
“双向性”数学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学生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课程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重新理解教学方法已成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呢?要掌握数学教学艺术,首先要对数学教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数学教学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尺度精心选择、组合和创造、为学生安排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谋求学生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而选取的经过“胚胎式整合”的知识。它是教师、学生同文本交流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力求使学生逐渐完善和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解读方式和理解水平。
为了认真贯彻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转变完善中学数学教育模式,教师应该重视起传统单向性授课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到教育过程的“双向性”。这样的教学从学习者的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和和活动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
二.新视野下教师在课堂传授中的角色定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把老师看作全部知识的来源,老师实际上是以一种权威性角色而存在的。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更加广泛、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日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往的独尊地位遭到了猛烈的冲击,在新形势下教师的使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我们更愿意将教师视作个人发展的带头人与领路人。这就向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束从外面向学生灌输“预存客观知识”的方法,放弃以控制、专断、支配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办法去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一)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式平等交流学习关系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革一方面要弱化教师在知识传承中的统治地位,使社会大众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念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在当今学生自我个性剧烈膨胀的形势下,教师也一定绝不能跪着教书,不能丧失其知识、道德传递者的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倡导的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单向传授过程,它更多地体现知识传递的双向性,不仅教师是知识的来源,学生也可以通过逆向知识传递更新教师的知识与理念。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凝聚力的终极表现
当今的学校教育体制从韦伯的社会学角度分析是一种科层制的组织机构,它是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教学的场所,这一场所不同于其他的学生社会化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组织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所带来的规范和组织效应最重要通过教师这一角色来实现。尽管我们倡导学术、思想上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化,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际上是承担着组织者的作用的,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其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便要努力学习如何高效、有序地安排学习活动。
(三)教师是学生终生教育的启蒙者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群体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系统,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兴趣与思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自发地去发展健全自己的人格并终身学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更具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咨询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惑并转变其学习理念。
三.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
数学学习可以简单地划为两个部分,即基础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基础性学习显而易见是指数学学习早期的基本任务(包括计数、运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它是可以通过反复、经常性的联系而达到的。而发展性学习则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这也决定了它是不可能靠单纯的教师引导与训练形成的,对于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培养必定离不开学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目前考试制度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消极性的学习目的,必然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独特的趣味性,同时也会进一步制约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总中要注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模式、提供学生更多地研究探讨空间同时对于作业的选择要坚持差异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空间、坚决要避免低效的题海戰术。
(二)不要低估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进行数学双基教育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作业,鼓励学生依靠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自主自觉地去思考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这种较高层次数学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所针对性、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保证学生有能力进行相关探究,也要保证不能远远超出学生接受范围,导致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参与
在课堂上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不仅仅可以及时纠正解决学生的潜在问题,更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活跃的意识。
四.总结
长期以来,学校数学教育的实践几乎完全集中在固有数学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得懂数学,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必须知道用什么方法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现在人们已渐渐超越了这种简单化的办法,目前一线的教师纷纷开始研究数学教育的“双向性”,即“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这种“双向性”教育理念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吸收传统经验成果并不断面现世界的重要契合点。
参考资料:
1.周小山、雷开泉、严朱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第208页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方针政策,逐步走向对教育模式转型的探索,即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研究的有机结合。笔者从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承担的角色定位和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笔者坚信“双向性”的数学教学模式必将是数学教育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契合点。
关键词:
“双向性”数学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学生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课程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重新理解教学方法已成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呢?要掌握数学教学艺术,首先要对数学教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数学教学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尺度精心选择、组合和创造、为学生安排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谋求学生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而选取的经过“胚胎式整合”的知识。它是教师、学生同文本交流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力求使学生逐渐完善和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解读方式和理解水平。
为了认真贯彻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转变完善中学数学教育模式,教师应该重视起传统单向性授课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到教育过程的“双向性”。这样的教学从学习者的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和和活动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
二.新视野下教师在课堂传授中的角色定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把老师看作全部知识的来源,老师实际上是以一种权威性角色而存在的。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更加广泛、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日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往的独尊地位遭到了猛烈的冲击,在新形势下教师的使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我们更愿意将教师视作个人发展的带头人与领路人。这就向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束从外面向学生灌输“预存客观知识”的方法,放弃以控制、专断、支配为特征的一套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办法去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一)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式平等交流学习关系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革一方面要弱化教师在知识传承中的统治地位,使社会大众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念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在当今学生自我个性剧烈膨胀的形势下,教师也一定绝不能跪着教书,不能丧失其知识、道德传递者的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倡导的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单向传授过程,它更多地体现知识传递的双向性,不仅教师是知识的来源,学生也可以通过逆向知识传递更新教师的知识与理念。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凝聚力的终极表现
当今的学校教育体制从韦伯的社会学角度分析是一种科层制的组织机构,它是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教学的场所,这一场所不同于其他的学生社会化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组织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所带来的规范和组织效应最重要通过教师这一角色来实现。尽管我们倡导学术、思想上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化,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际上是承担着组织者的作用的,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其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便要努力学习如何高效、有序地安排学习活动。
(三)教师是学生终生教育的启蒙者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群体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们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系统,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兴趣与思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自发地去发展健全自己的人格并终身学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更具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咨询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惑并转变其学习理念。
三.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
数学学习可以简单地划为两个部分,即基础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基础性学习显而易见是指数学学习早期的基本任务(包括计数、运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它是可以通过反复、经常性的联系而达到的。而发展性学习则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这也决定了它是不可能靠单纯的教师引导与训练形成的,对于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培养必定离不开学生的积极的主体意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目前考试制度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消极性的学习目的,必然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独特的趣味性,同时也会进一步制约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总中要注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模式、提供学生更多地研究探讨空间同时对于作业的选择要坚持差异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空间、坚决要避免低效的题海戰术。
(二)不要低估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进行数学双基教育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作业,鼓励学生依靠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自主自觉地去思考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这种较高层次数学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所针对性、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保证学生有能力进行相关探究,也要保证不能远远超出学生接受范围,导致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参与
在课堂上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不仅仅可以及时纠正解决学生的潜在问题,更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种活跃的意识。
四.总结
长期以来,学校数学教育的实践几乎完全集中在固有数学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得懂数学,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必须知道用什么方法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现在人们已渐渐超越了这种简单化的办法,目前一线的教师纷纷开始研究数学教育的“双向性”,即“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这种“双向性”教育理念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吸收传统经验成果并不断面现世界的重要契合点。
参考资料:
1.周小山、雷开泉、严朱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第208页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