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作文的取材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xia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那么“巧妇”何处去寻米呢?
  其实“事事留心皆学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也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应养成“看、想、比、悟”的观察习惯。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不仅要认认真真地看,还要用自己的头脑仔仔细细地想,把此事物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对生活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写作文时,自然就会“有米下锅了”。就拿《自由与舍弃》这篇文章来说,我们也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来:“那一张通知书雪花般地洒落在我周围,撕碎了它,也撕碎了我所有的怯懦和痛苦。放弃了它,我重新走进了高三的生活。我如好友们所说,失去了本该属于我的自由,每一天都在拼命地努力,每一时都被千斤重的压力压得难以喘息,我顶着大学好友看望自己时的痛苦,迎着好多同学不理解的目光。有时自己想哭,但常存的那一份期待告诉我要把最珍贵的泪水留给胜利和成功,于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即便是累得滴血它依然是自由的;那一份最广阔的天空放在了我心最深处;纵是刀山火海我依旧执著与坚强。于是,在复读的日子里,我强迫自己微笑,每一天我都在给自己打气,为自己呐喊,我习惯了站在楼顶向远方眺望,让心底的那片天空告诉自己成功就在前方,只要你决不放弃梦想。”“我曾经心境狂野,而今舍弃了春日窗外明媚的阳光,冬日飘飞的雪花,选择了学习。寂寞孤独充斥着稚嫩的心,失败打击着美好的理想,但焦灼的眼里闪耀着自信,受伤的翅膀仍充满动力。为了有一天白天鹅能飞上高空,为了追求生命的图腾,我再次选择拼搏放弃懈怠,选择前进放弃后退,选择苦痛放弃安逸。于是以后的日子只有书与我为伴,于是我因这样的放弃而驾着舟楫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于是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在知识的殿堂中我体会到了尘世没有的那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试想,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中能出现这样的段落,这不远远比李白或者海伦来得新鲜、真实?
  我们不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得到素材,还要学会从社会热点里获得我们想要的素材。况且08年高考很多省市的题目,都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为时为事而作。全国Ⅰ卷,直击“抗震救灾”,围绕捐款、救援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不限题材,尽情发挥。命题者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直写抗震救灾。这更要求我们关注社会热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整天呆在教室里,连作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关注新闻?”其实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并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每天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看看报栏,大致浏览一下国内外大事,把觉得可圈可点的人物事件做一简单的摘记,日积月累就是极富时代特色的作文素材库。比如近几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人物就是非常具有时代性而又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素材。“李剑英,为保村庄放弃跳伞逃生。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过程中,撞到鸽群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人群,毅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3次放弃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孟祥斌,跳江救人永别妻女。去年11月30日中午,金华市城南桥上一年轻女孩跳江自杀。驻金华某部28岁军官孟祥斌正好与前来探亲的妻女经过,见此险状,孟祥斌奋力跳下大桥施救,都没来得及和妻女打声招呼。孟祥斌把女子奋力托起,自己却开始下沉,昏迷的轻生女漂在水面被救起。但孟祥斌却从众人视线里消失。”这些不都是用来说明“自由与取舍”的好事例吗?这活生生的就在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人物的事迹不比那些历史人物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吗?
  然而学生中因为升学压力、沉重的学业负担不看书报不听新闻,缺乏感悟能力,不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大有人在,那么他们又该拿什么“米”下锅呢?教材和《语文读本》平时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以给自己积累下一本很有可读性、实用性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教材中的现成素材,教师现场示范,引导学生怎样分析、运用。教材学习过程中老师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为人处世方法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材料。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个人化、多样化的理解,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角色要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并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老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
期刊
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了解学生是前提,常规管理是基础,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关键,活动开展是载体。良好的班集体形成之时,就是培优补差工作成功之日。因此,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开始。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态度端正,自控力比较强;求知欲旺盛,知识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广。但是,易骄傲自
期刊
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的重要类型,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作文的审题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难题,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际的例子来体会材料作文的审题。  首先,审题时应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不可死抠字眼造成偏题现象。  让我们看山东卷的一篇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
期刊
李白是盛唐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诗仙”美誉的他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在诸多诗词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诸多文人墨客和普通人。一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传诵着他这一流传千古的佳作。是什么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吟诵?这首诗吸引人的魅力是什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将进酒》后的几点愚见,不足之处,切望指正。  酒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写饮酒劝酒的诗词较多,其中陶渊明
期刊
一、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内容上涉及天文地理、人情风俗、古今中外等诸多领域,写作技巧方面也是各具特色。可以说,每一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创新”素材。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材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期刊
仿写是这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重点,在应考的实际中,学生作仿写题出现了以下几点失误:  1.话题脱离。话题,一是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中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寻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2.结构不一。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
期刊
小说及其要素  小说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是跟戏剧、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常见考点  题目及线索的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情节梳理,主旨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评价作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单独创作过程,而应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参与的共同创作的过程,应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和创新兼容并蓄。为此,语文教师备课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独立钻研教材是
期刊
学生在组织散文阅读主观题答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认真分析题干。题干中往往蕴含了答题角度、表述范围和表达方式等要求,弄清了题干要求,答题时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把握在文中找答案的原则。有关专家曾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3.忠实于语言规则。即用词准确,语句流畅,语意明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要超过规定。基于上述原则,表述答案的方法可概括为:摘录、改写、撰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