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做一个美丽的教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不仅完善生命,教育自身也因此而富有生命。所以追求育人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与无私关爱的美丽。
   一、育人艺术的美丽
   育人,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在日常工作中,我时时以此来提醒自己,以身作则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会带头为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鼓掌,让他们懂得应该学会去肯定别人;我会在学生的目光中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让他们学会讲卫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从不食言,让学生学会信守承诺;我还给学生讲实时新闻事件,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还教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谦虚上进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美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认识的主阵地。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感悟。所以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丝毫不敢松懈,而是在教育之旅的跋涉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我会为了上好一节课,不断地完善设计;为了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不断地推敲琢磨;我在上完課后,还会不断地反思……平时我也会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让自己的课堂常新。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的课堂展示,是对我课堂教学最大的肯定。
   三、无私关爱的美丽
   教师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这就是我追求的另一种美丽——无私关爱的美丽。爱自己的学生是人,爱别人的学生是神,如果每个人,每个教师都能把别人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学生来爱,我们的学生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在与学生相处时总是怀着一颗温柔、宽容与肯定的心,细心地探索他们无比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欣喜地发现他们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荣耀,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学生打开心扉向你述说时,学生已经把你当成了“爸爸”“妈妈”,当学生喜欢把他(她)的喜怒哀乐向你表白时,表明你在他(她)心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当学生总会对你前呼后拥时,说明学生已经把你当成他们中的一员,把对你的芥蒂与防备彻底打消!敞开心扉,用无私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羽翼下成人成才。
   认真工作着的人是美丽的,我认真而快乐地工作着,并拥有育人艺术的美丽,拥有课堂教学艺术的美丽,拥有无私关爱的美丽,我愿意以今天为新的起点,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美丽的教师,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培育祖国的花朵。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培养朗读方法、技巧   1.对文本进行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在教学时,教师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同学范读,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名家的范读。都会有好的效果。   2.感情导读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讀,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
期刊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教学中的点拨艺术,正是学生质疑问难思路中的路标。点拨恰如其分,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一、导疑中的点拨,点出柳暗花明   教学中,教师的导疑艺术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在學生疑中有明、明中有疑的关键时刻,教师正确的点拨艺术,颇有“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   有位教师在讲授《人类的语言》时,
期刊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语体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教学的实践性即是发现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从而揭
期刊
近日,在我校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执教者另辟蹊径的巧妙设计颠覆了传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琵琶弹奏者,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1.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课铃响,教师下发下水作文《陶先生种豆》,供学生阅读。   2.两指弹出万般音   学生读完《陶先生种豆》,教师适时介绍陶先生即陶渊明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
期刊
人教版《劝学》一文虽经過多次删减,但是仍然不失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典范。   一、一个反映作者立场观点的题目   《劝学》整篇文章都围绕鼓励学习而来,这个题目既简练,又概括全篇。一个好的题目能深深地吸引阅卷老师,并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文章审题立意是否跑偏。   二、鲜明的中心观点   纵观全文,开篇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便已经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读者在第一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诗歌的诵读,将诵读贯穿在诗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强化诗歌的诵读成为大家公认的教学准则。   然而,究竟怎样读才能让诗歌课堂更高效呢?我想,应该根据诗歌難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较易理解的诗歌,可更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
期刊
王国维是近世学术史上的奇才,经史、古文字、古器物、文学史、文学批评、诗词骈散文,无一不精,并且以突破流俗、大胆创新的研究方法使文史哲学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作为其思想代表的“境界说”更是学术界反复研究的优秀思想。在栾栋教授眼中,王静安先生是善于会通的人文学者。他“善于触类旁通”“一人而兼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而且他的学术符合人文学术的要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期刊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字字句句浸透着真情——亲情、友情、手足之情、同胞之情。核心内容是人间的至情——亲情。读之,常潸然泪下,情不能自已,就像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心中有感动、温暖和莫名的酸楚。   在《胭脂》这篇散文中,龙应台说:“母亲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每次她去看望衰老又意识不清的母亲,离别都是一件难事。每次在离别前的24小时里,在缠绵的老歌里,在静静的卧
期刊
为积极响应教研中心“质量提升年”号召,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自我监控力,本学期,黄山路学校在以往提升学生素养策略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深度学习为原点,“三色引领”和“三级评价”双线并行的培养策略,帮学生调整、找准坐标,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现着重就“三色”引领展开探讨。  一、三色任务:学生深度学习的导航仪   任务单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它的三
期刊
“积累”是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应让“积累”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更在积累中产生兴趣,让兴趣成为积累的动力。   一、理解汉语之美,产生积累兴趣   语文的学习和积累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挖掘。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如果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语言所带来的表象美和内在美,就能激发起语文积累的兴趣。有的文章多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