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散文,文中蕴涵了鲁迅对阿长这名劳动妇女深沉的爱,本文对作品主题及情感意蕴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 儿童视角 散文研究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阅读单元。那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读到的“爱”又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爱”呢?
这还待从文章两种叙述视角说起。作者运用两种视角在写,一种是儿童视角,一种是成人的视角,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两种视角交叉进行着,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两种视角呢?
李贽有个著名的童心说,他指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可以说,这个童心说思想也渗透在《阿长与〈山海经〉》的叙述中。
课文开头讲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这个名字的称呼很有意思。文中说,“长妈妈,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作者站在成人的角度这样述说阿长的名字。说得阔气一点,其言外之意是说,站在成人视角来说,她还算不上真正的保姆。同时我的母亲和其他许多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祖母索性就称她为“阿长”,大家称她为“长妈妈”或“阿长”,而阿长却长得黄胖而矮,并且他们那里没有姓“长”的,这个称呼来自于先前家里的女工,那个女工身材高大,所以就叫她阿长,但这个称呼也用来称呼我那黄胖而矮的保姆。如果说先前的是真阿长,虽然她也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还有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外号”,但阿长的身份卑微到连一个符合自身的“外号”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蔑称”,这个蔑称有着暗在的歧视,人格的不被尊重。我的母亲称她为长妈妈,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称一个下人为妈妈,这当然是客气的,但他却不是出于内心的尊重而这样称呼的,由此可见,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世俗。而小时候的“我”称呼保姆却是分两种情况,平时叫她“阿妈”把“长”字省略了。但当我憎恶她的时候,我就叫她阿长。在儿童视角中,“我”叫法的变化其实是很真实的,她知道叫一个黄而胖的人为阿长是不尊重的,叫阿妈是亲切的表现,在儿童简单两分法的世界里,爱恨表现得都如此单纯、简单,思想不受任何污染。此可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童心者,真心也。
这里,从成人视角中,我们知道阿长实在算不得什么?身份卑微,说话又切切察察,睡觉摆成难看的“大”字,还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颈上,非常粗俗。这个阿长是真实的。而吃福橘的情节让我们认识到另一个真实的阿长。吃福橘本身是一件封建迷信的事情,阿长让“我”在正月初一一醒来就要说“恭喜恭喜”,她认为这样才能一年顺顺溜溜。这种祝福的仪式是烦琐的,封建迷信,甚至有点可笑。作为一种日常祝福,我们可以理解。但阿长却极其的慎重,把它神圣化为一种仪式。初一那天,醒得特别早,“我”一觉醒来,马上就想坐起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我”已经忘了阿长对“我”的嘱咐,想的满脑子的是怎么样用这些压岁钱来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但当我正想坐起来,阿长却立刻伸出臂膀,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并且有所要求似的。当我说了“恭喜恭喜”之后,她十分欢喜,笑将起来。
这里一个“立刻”,动作之快,一个“一把”动作之急,这说明阿长当时醒得比我还要早,甚至一夜没深睡。可见阿长对待这样事情是多么的慎重。而这样一件慎重的事情最有关系的又不是她自己,而是“我”,一个在别人家当下人的阿长,身份那么卑微,没有人关心她,她却一直关心着主人家的孩子“我”,为了“我”一年能顺顺溜溜,她是那么的重视,那么的认真地做着这样一个仪式。而这个仪式又是封建的,迷信的。应该说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阿长是不幸的,可悲的。她这么认真在做的事情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但正是阿长这么虔诚地做着这样一件没有实际价值的事,隐藏在仪式背后的情感价值却凸显出来了。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这是情感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超越。她让我们看到,一个身份卑微又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对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主人的孩子的祝福却是那么的虔诚,那么的认真,又那么的热心。而这份虔诚、这份认真、这份热心又没有得到我的理解,文中从作者用儿童的角度说,这种仪式是一种“磨难”。这份爱的苦心没有得到理解,但阿长却没有任何的祈求,更没有任何的怨言,感情的付出朴实得如质朴的大地,厚实安静又无边无际。
这从买《山海经》事件中更能看出。“我”想买《山海经》是因为远房的叔祖惹起的,它说的《山海经》里面画的人物非常的神奇,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鸟,三脚的鸟,……小时候的我当然感到非常的好奇、羡慕,并很想得到。所以用儿童的视角叙述非常的真实,这是一个孩子非常真实的想法,一个孩子童年的快乐就是由这些简单而富有童心的事情组成的,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因这些可笑、有趣、好奇的想法得到满足而显得有意义。但这本《山海经》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我有压岁钱也没买的机会。我只能念念不忘,压根儿也没想到过阿长会想到过我的这件事,但虽然我没和阿长讲,但阿长却主动向我提起。从中可以看出阿长平时对我是多么的细心、贴心。即使她向我提起了这件事,我也认为说了无意。但吃惊的是,阿长告假回来后为我买了《山海经》,文中讲到她买来《山海经》时,把山海经说成了“山哼经”这三个字很有意思,从这三个字中,我们看到,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却为我买来了连藏书很多,很特别的远房叔祖都没有的《山海经》,鲁迅没有写阿长买书是如何艰辛的,但就这几个字,作者留给我们买书困难想象的空间却太多了。阿长为了“我”一个孩子,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并做成功了。在儿童视角里,这是多大的神力。
阿长对我好奇心这种真诚的满足与关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宝书。当作者用成年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山海经》时,我们发现,这本书其实很粗拙,纸张很黄,图象很坏……,但就是这样一本书却带给我童年一种最大的快乐。小时候的本子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是真的,现在看到这个本子的粗拙也是真的,它们都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正因为两种真实无法代替,所以我们才觉得它是可贵的。包括长毛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是非常可笑荒谬的。阿长讲这个故事也有她自身愚昧的一面,但因为讲故事的阿长是热情而真诚的,听故事的“我”也是以真实相信的心在倾听的。一个可笑的故事也因两份真实的心而显得有意思。
可以说,阿长“对”我爱的内容是苍白的,是以愚昧无知甚至荒诞为底色的。但正是在这样的生命底色下,她不但没有失去爱的能力,而且爱的伟大仁厚,如果说亲生母亲对孩子的爱,无论有多深,她总带有母性天然的成分。而作为一个下人,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保姆,这样的爱,我们仅仅用伟大形容是不够的,像作者说的一样,这是如地母般的一种仁厚,她爱的魂灵闪烁的是一种叫高尚的光环。
总观阿长这个人物,她对“我”的爱并不在于事情所承载的内容,她爱的高贵在于她虽然没有自身的价值,没有尊严人格,即使自己是封建愚昧的,但她却在自己无知的世界里,用最虔诚的方式来呵护了我“童年”的成长。而这个阿长,直到她辞世30年,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可以说,阿长她粗俗但真心,她可笑但真实,她愚昧但真诚,她迷信但热心。她卑微但有爱心。所以,当爱的神圣与卑微,爱的无知与虔诚这样强烈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动的已经不在乎事情本身的是非与真实与否,而是因在可笑世界里有着这样真实的感情而动容。这就如一只爱的筷子搁浅在水碗中,虽然有点弯折,但筷子本身所带有的爱的力量永远是直的。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时代的记忆可以影响到人的一辈子。周璇先生也认为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孩童时候的本心,完全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没有掩盖,没有虚假羼杂其中。
我们说,正是这种真,儿童世界中的阿长与成人世界中的阿长是无法完全替代的。成年的作者无法完全体验当年童年的自己,童年的心。两种视角讲述了两个精神世界,两种视角也具有不可替代性。那本《山海经》虽然记忆还是那么深刻,但在眼前的样子又实在无法想象当年怎么会那么感兴趣。应该说童年的失去是必然的,童心也无法完全复原的,在童心失去的荒原上,作者的回眸是真心的,但回眸的真心却再也无法唤回那份特殊的情感与经历了,世间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作者简介:钟锡,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澳内中学教师。
【关键词】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 儿童视角 散文研究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在《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阅读单元。那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读到的“爱”又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爱”呢?
这还待从文章两种叙述视角说起。作者运用两种视角在写,一种是儿童视角,一种是成人的视角,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两种视角交叉进行着,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两种视角呢?
李贽有个著名的童心说,他指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可以说,这个童心说思想也渗透在《阿长与〈山海经〉》的叙述中。
课文开头讲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这个名字的称呼很有意思。文中说,“长妈妈,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作者站在成人的角度这样述说阿长的名字。说得阔气一点,其言外之意是说,站在成人视角来说,她还算不上真正的保姆。同时我的母亲和其他许多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祖母索性就称她为“阿长”,大家称她为“长妈妈”或“阿长”,而阿长却长得黄胖而矮,并且他们那里没有姓“长”的,这个称呼来自于先前家里的女工,那个女工身材高大,所以就叫她阿长,但这个称呼也用来称呼我那黄胖而矮的保姆。如果说先前的是真阿长,虽然她也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还有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外号”,但阿长的身份卑微到连一个符合自身的“外号”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蔑称”,这个蔑称有着暗在的歧视,人格的不被尊重。我的母亲称她为长妈妈,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称一个下人为妈妈,这当然是客气的,但他却不是出于内心的尊重而这样称呼的,由此可见,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世俗。而小时候的“我”称呼保姆却是分两种情况,平时叫她“阿妈”把“长”字省略了。但当我憎恶她的时候,我就叫她阿长。在儿童视角中,“我”叫法的变化其实是很真实的,她知道叫一个黄而胖的人为阿长是不尊重的,叫阿妈是亲切的表现,在儿童简单两分法的世界里,爱恨表现得都如此单纯、简单,思想不受任何污染。此可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童心者,真心也。
这里,从成人视角中,我们知道阿长实在算不得什么?身份卑微,说话又切切察察,睡觉摆成难看的“大”字,还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颈上,非常粗俗。这个阿长是真实的。而吃福橘的情节让我们认识到另一个真实的阿长。吃福橘本身是一件封建迷信的事情,阿长让“我”在正月初一一醒来就要说“恭喜恭喜”,她认为这样才能一年顺顺溜溜。这种祝福的仪式是烦琐的,封建迷信,甚至有点可笑。作为一种日常祝福,我们可以理解。但阿长却极其的慎重,把它神圣化为一种仪式。初一那天,醒得特别早,“我”一觉醒来,马上就想坐起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我”已经忘了阿长对“我”的嘱咐,想的满脑子的是怎么样用这些压岁钱来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但当我正想坐起来,阿长却立刻伸出臂膀,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并且有所要求似的。当我说了“恭喜恭喜”之后,她十分欢喜,笑将起来。
这里一个“立刻”,动作之快,一个“一把”动作之急,这说明阿长当时醒得比我还要早,甚至一夜没深睡。可见阿长对待这样事情是多么的慎重。而这样一件慎重的事情最有关系的又不是她自己,而是“我”,一个在别人家当下人的阿长,身份那么卑微,没有人关心她,她却一直关心着主人家的孩子“我”,为了“我”一年能顺顺溜溜,她是那么的重视,那么的认真地做着这样一个仪式。而这个仪式又是封建的,迷信的。应该说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阿长是不幸的,可悲的。她这么认真在做的事情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但正是阿长这么虔诚地做着这样一件没有实际价值的事,隐藏在仪式背后的情感价值却凸显出来了。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这是情感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超越。她让我们看到,一个身份卑微又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对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主人的孩子的祝福却是那么的虔诚,那么的认真,又那么的热心。而这份虔诚、这份认真、这份热心又没有得到我的理解,文中从作者用儿童的角度说,这种仪式是一种“磨难”。这份爱的苦心没有得到理解,但阿长却没有任何的祈求,更没有任何的怨言,感情的付出朴实得如质朴的大地,厚实安静又无边无际。
这从买《山海经》事件中更能看出。“我”想买《山海经》是因为远房的叔祖惹起的,它说的《山海经》里面画的人物非常的神奇,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鸟,三脚的鸟,……小时候的我当然感到非常的好奇、羡慕,并很想得到。所以用儿童的视角叙述非常的真实,这是一个孩子非常真实的想法,一个孩子童年的快乐就是由这些简单而富有童心的事情组成的,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因这些可笑、有趣、好奇的想法得到满足而显得有意义。但这本《山海经》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我有压岁钱也没买的机会。我只能念念不忘,压根儿也没想到过阿长会想到过我的这件事,但虽然我没和阿长讲,但阿长却主动向我提起。从中可以看出阿长平时对我是多么的细心、贴心。即使她向我提起了这件事,我也认为说了无意。但吃惊的是,阿长告假回来后为我买了《山海经》,文中讲到她买来《山海经》时,把山海经说成了“山哼经”这三个字很有意思,从这三个字中,我们看到,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却为我买来了连藏书很多,很特别的远房叔祖都没有的《山海经》,鲁迅没有写阿长买书是如何艰辛的,但就这几个字,作者留给我们买书困难想象的空间却太多了。阿长为了“我”一个孩子,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并做成功了。在儿童视角里,这是多大的神力。
阿长对我好奇心这种真诚的满足与关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宝书。当作者用成年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山海经》时,我们发现,这本书其实很粗拙,纸张很黄,图象很坏……,但就是这样一本书却带给我童年一种最大的快乐。小时候的本子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是真的,现在看到这个本子的粗拙也是真的,它们都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正因为两种真实无法代替,所以我们才觉得它是可贵的。包括长毛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是非常可笑荒谬的。阿长讲这个故事也有她自身愚昧的一面,但因为讲故事的阿长是热情而真诚的,听故事的“我”也是以真实相信的心在倾听的。一个可笑的故事也因两份真实的心而显得有意思。
可以说,阿长“对”我爱的内容是苍白的,是以愚昧无知甚至荒诞为底色的。但正是在这样的生命底色下,她不但没有失去爱的能力,而且爱的伟大仁厚,如果说亲生母亲对孩子的爱,无论有多深,她总带有母性天然的成分。而作为一个下人,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保姆,这样的爱,我们仅仅用伟大形容是不够的,像作者说的一样,这是如地母般的一种仁厚,她爱的魂灵闪烁的是一种叫高尚的光环。
总观阿长这个人物,她对“我”的爱并不在于事情所承载的内容,她爱的高贵在于她虽然没有自身的价值,没有尊严人格,即使自己是封建愚昧的,但她却在自己无知的世界里,用最虔诚的方式来呵护了我“童年”的成长。而这个阿长,直到她辞世30年,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可以说,阿长她粗俗但真心,她可笑但真实,她愚昧但真诚,她迷信但热心。她卑微但有爱心。所以,当爱的神圣与卑微,爱的无知与虔诚这样强烈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动的已经不在乎事情本身的是非与真实与否,而是因在可笑世界里有着这样真实的感情而动容。这就如一只爱的筷子搁浅在水碗中,虽然有点弯折,但筷子本身所带有的爱的力量永远是直的。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时代的记忆可以影响到人的一辈子。周璇先生也认为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孩童时候的本心,完全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没有掩盖,没有虚假羼杂其中。
我们说,正是这种真,儿童世界中的阿长与成人世界中的阿长是无法完全替代的。成年的作者无法完全体验当年童年的自己,童年的心。两种视角讲述了两个精神世界,两种视角也具有不可替代性。那本《山海经》虽然记忆还是那么深刻,但在眼前的样子又实在无法想象当年怎么会那么感兴趣。应该说童年的失去是必然的,童心也无法完全复原的,在童心失去的荒原上,作者的回眸是真心的,但回眸的真心却再也无法唤回那份特殊的情感与经历了,世间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作者简介:钟锡,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澳内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