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反思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璐君(1987-),女,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城乡发展差距历来都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期,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治国理念。本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探索。进而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理念,对其实践进行反思,并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指明新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城乡发展差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探索
  “以经济改革为中心”到“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经济改革、1984到1991年的城市经济改革、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的确立,这一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主要思路是以经济改革为中心,以满足工业化发展之需;2003年,针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走向衰落的尖锐矛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以农补工”(1979——1983)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率先在相对贫困的农村推进。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支援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引导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来提高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商品的流通体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1]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详细说明了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路:“我国农村只有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的需要;才能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2]1979至1983年期间的改革,不仅农民温饱问题即刻得到了解决,也确实满足了工业和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明显缩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递进,农业释放出来的效益开始减少,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难以支撑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城市经济改革——“以工促农”(1984——1991)
  从1984年开始,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说明了城市及企业的主导作用:“城市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3]“城市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4]而对企业的改革最重要就是开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5],这给许多地区以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机遇。在1986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说明了“以工补农”的方式就是要发展乡镇企业,“国家从征收的乡镇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税的增长部分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农业……”[6]城市企业的改革,改变了当时在城乡分割治理下,农业单独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困局。乡镇企业的突起,有效的解决了在前一阶段因对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而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远远落后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在一阶段呈现出来的只能是乡镇企业的无规划发展、城乡居民社会身份高低带来的不公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化的发酵(1992——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这意味着市场成为城乡发展的导向。从此,城乡的发展不再是计划导向下的分割。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城乡发展开始走向融合: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以单一的粮食种植业为主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农村劳动力、农产品实现了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而城市人才、资金也能够向农村的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市场成为城乡间互动发展融合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的分割状态。然而在新旧体制的转换的过程中,片面注重搞活微观而相对忽视了综合平衡和加强宏观调控。事实上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之下,难以对抗城市企业的竞争。而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导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的明显失调。城乡间的差距在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反倒出现了新一轮的扩大。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作用的突出(2003——至今)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开始认识到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农村发展,不能就农村而谈农村,必须和城市统一起来看。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2年发布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步入政府主导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强调了建设农村的重要性,“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和实践,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为15至20万亿元人民币[7]。以各级政府为主导推进的建设新农村,必将面临缺乏资金渠道、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大多数农村的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都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即便是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表面”上的变化,大多数的农民仍然选择“抛弃故里、背井离乡”,新农村成了一座座“漂亮的空壳”。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单项突进到整体突破
  “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问题,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其实质即我们要实现的是包括各个领域、各区域人群的“全面性”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全面依法治国被赋予的作用是要从各个区域的各项工作布局中行使法治的第一约束性;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要提升引领各方面的群众、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领导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协调推进各方,彻底改变过去某一单项的突进,从整体上破解城乡发展差距的难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城乡发展协同前行
  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都在广大农村,只在城市建设小康社会不行,只有农村也普遍达到小康,才能说是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但是农村发展的落后问题,不能是农村就只在农村找出路,更不能不顾农村、抛弃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摒弃过去城乡二元社会发展结构,将农村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与城市进行统一的规划。“城市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地,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带动农村发展。城市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具有对农村区域经济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8]因此,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带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全面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及农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服务。城市带动农村要注重发展全面性,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不能但就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要包括城乡居民的资源占有、文化素养、产业分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综合发展差距问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整合政府与市场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要既能发挥出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又能以政府的力量来引导发展的方向。1994年起,在我国体制转型市场经济运行的十多年间,由于一味搞活微观经济而忽视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场对资源规模的逐利性,导致资源薄弱的农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政府作用的缺位反倒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2003年始,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国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政策补助,但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少内生的发展动力难以聚集人群。迫使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的效率却难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政府的工作职能,为农村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持续增收创造公平的机会、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建立与城市均等的公共资源配置;通过改革市场体系要素,为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争取更多的发展权益,促进城乡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农村发展的内生力。
  (三)全面依法治国,以制度保障改革方向
  过去的实践和认识,只看到了城乡发展的经济差距,忽视了城乡综合发展上的差距。致使只重视以追求单一物质目标的城镇化发展,而忽视了有几亿人口的农村各方面持续发展的需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前必须建立重视农村全面发展宪法制度,以制度保障缩小农村综合发展水平于城市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农村农业本身缺少竞争力,同时农村留有大量的弱势群体。因此,必须将能够扶持农业及农民弱势群体的宏观调控、收入再分配政策以法律制度落实下来,保障农村、农业、农民能够公平的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农村法治问题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必须尽快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健全农村法治体系,培养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来建设农村,确保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向。
  (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力
  当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治保障,是农民走向市场可以依凭的有效组织资源。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组织涣散、能力退化、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危机。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锻造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力。一方面要对基层农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常规化,确保始终能够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一方面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训,提高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切实提高带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组织能力;切实成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力的组织保证。(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
  [3]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共中央三中全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共中央三中全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王伟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7
  [7]银行会高官预测:中国建设新农村需15到20万亿元[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60730/n244521979.shtml
  [8]王茂林.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5):6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邵榆婷(1992.06-),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本文以国有股份制银行之一的建设银行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建设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面临
期刊
摘要:通过采用Enders和Lee(2004,2012b)提出的非线性Fourier单位根方法对东亚地区六个国家1961年-2011年的实际人均GDP进行平稳性检验,旨在检验东亚国家实际人均GDP是否为非线性平稳过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位根检验的功效过低,倾向于接受原假设不同,非线性Fourier单位根检验方法拒绝了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六个国家实际人均GDP为一个非线性的平稳过程,而这样
期刊
作者简介:孔芳华(1990-),女,山东德州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专业,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ZK)〗  通讯作者:高越(1973-),男,山东邹平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摘要:Linde最早考虑了质量差异影响贸易方向,认为人均收入相似的国家之间会有更多的贸易往来。Melitz开启了异质性企业理论,将产品差异推广到企业层面。在二
期刊
作者简介:姜昭鑫(1995.08-),男,汉族,北京人,本科在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  摘要:“二战”以来,巴西的通货膨胀严重。从巴西奇迹到雷亚尔计划,巴西政府无不体现出了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但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准确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即使短暂的降低了通货膨胀,也会付出经济滞涨的惨痛代价。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不仅是巴西所关
期刊
作者简介:王姗姗(1989),女,汉族,湖北随州人,讲师,硕士,伊犁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统计。  摘要:引入农业经济作为中介变量,在分析新疆农村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变化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用路径分析研究新疆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金融效率对人均纯收入的间接影响为负,金融结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均为正,其中金融结构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作者简介:张贝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学专业。  摘要:历时6个月的“网络敲诈与有偿删帖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成效,但“有偿删帖”产业的风生水起根本原因在于合理删帖渠道的缺失。涉及个人信息、含有诽谤信息的信息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应有合理删帖的渠道,网站需做到将申请删帖入口放在网站显眼位置并建立规范的合理删帖程序。  关键词:网络删帖;有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台合一”背景下的广电系统广东广播电视台进行分析,以广东体育频道作为案例,分析解读广东广播电视台打造以多屏互动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分析和总结电视媒介多屏互动传播的特点。  关键词:三台合一;多屏互动;传播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媒介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生产正悄然变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
期刊
作者简介:张广田(1987-),男,汉,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生。  摘要:《黄河边的中国》是作者曹锦清于1995年5月至11月在河南农村做社会调查后写出的一篇专注,文章中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村消费的变化,作者简单分析了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农村消费发展做了简单的推断,本文以《黄河边的中国》中与消费相关的文本为材料,从消费社会学,消费心理学,农村社会学以及国家向国政策的角度对农
期刊
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行政程序规制的目标就是通过行政程序保障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程序规制要保护程序价值的独立性、保证对人的尊重,保证行政裁量结果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总结下来,合理的程序规制应该符合透明性、非强制性、稳定性、可接受性、可辩驳性、可预测性等特点。  关键词:合理程序规制;程序正义;行政自由裁量  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行政程序规制的目标就是通过行政程
期刊
作者简介:向何龙(1987),男,土家族,湖北建始,西南民族大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为了改善北京市的交通状况与空气质量,北京市政府自2008年起先后出台了机动车辆尾号限行政策。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机动车辆限行的效果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机动车辆限行政策在短期内的效果很明显,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其效果越来越差了,事实上,在机动车数目持续增长的“压力”下,北京机动车辆限行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