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为了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难题。特别是语文课堂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契机,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真正人才。
【关键词】人才 迷 悟 爱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学校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真正的人才,关键的三步是必不可少的。
一、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引导他们成长,踏入未知之门”。正是由于学生具有如此天性,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语文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记录了汉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其中有很多内容是适合于用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成长的特殊内容。如成语,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华保存了下来,我们可以以此展开一个特殊的活动——讲成语故事比赛,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让其对成语入迷。比如“破釜沉舟”作为一个成语让人觉得难写、难懂,特别是“釜”,不少学生写成“斧”,问其意义更是一问三不知。其实,把它蕴含着的那个生动的有关项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使学生了解是把锅砸了,船弄沉了去战斗的意思。那么,釜解释为锅,舟解释为船则让人既容易理解,又不会轻易遗忘。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成语的特殊环境,如每天上课前的“一分钟介绍成语”,活动课上的“成语接龙”,布置教室的“成语墙”等等,使广大学生处于一个讲成语、用成语以至于迷成语的氛围中,那么就必然使他们兴趣增长,迷恋加深,并在迷的基础上主动去探求新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从而为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应注意“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设备和方法”中的“特殊”两个字。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不能经常性的、大规模地、无节制地使用。总不能一上课先成语接龙,后讲成语故事,再来搞对联等等,那就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而且迷的程度也应适当把握住,要知道对学习入迷可以促进成绩、智力、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只专注于某个知识或者只专注于书面知识的话,很可能就会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才”。
二、悟
“根据孩子们的一般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了解,掌握规律,进而对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和宇宙人类的发展得到更广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也很积极,而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于出现减退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是缺少一个字 ——悟。“悟”从字面上解释可拆为“我的内心”,其实就是“我的思想”,也就是要经过大脑仔细的思考。而如上面所提的学生表面上看来非常认真,但那是流于形式,只是通过记、背、做掌握了一些表面的粗浅的内容。比如讲到“这”在文中所指代内容的知识,虽然老师上课时也启发性地讲了几个书上的练习,但他只记住了这几个答案,而没有悟到“这”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内容,所以碰到其它类似的题目时,不会思考,不会领悟,导致不会回答。最终没有达到“悟能”,而变成了“无能”。
要真正做到“悟”,我们首先要指导他们对一些具体的、特殊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得到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性教育来训练他们的“悟”。加点词的感情色彩可能也是阅读中碰到的一个比较难把握的知识点,在不少文章的课后练习上都有此类练习,学生也做了很多次,但每一次做却又象刚接触一样,不知该如何下手。其实,只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概念:感情色彩包括喜欢、厌恶、悲伤、高兴等等,然后抓住这个词在文中所综合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再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推断出来。这样的规律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悟得到的话,那就有了一把打开通向更广、更全面的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何愁不会成才呢?
三、爱
“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人的倾向,透过教学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不少人都认为“人才就是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钻研、研究的能力,取得许多科技成果的人”。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而正是这种片面的观点,指导了我们教育事业几十年,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出现。君不见,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导致熊受重伤的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能考取那所高校,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能被该校录取,本身就承认刘海洋是个大家所公认的“人才”。但正是大家眼中的人才却做出了如此蠢事,难道这不是我们陈旧的人才观的悲哀吗?
其实,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爱心之人,而这种爱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作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学科是培养“爱”的主要阵地。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无一不是表达“爱”的最好教材。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意,而一个充满爱意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分清广义之爱和狭义之爱,不要让狭义之爱蒙住了孩子善良的心灵。如学生学习了《背影》以后,领会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知道应该去孝敬父母,去爱父母了。但很多学生往往也就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路上碰到孤寡老人,不知道去帮助别人;碰到有人呼救时,不会去施以援手,这是因为与他们素不相识,对他们缺少对待家人般的爱。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爱心时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可以必要地讲一些广义的爱,比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清马玉祥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广义的爱,是对民族、国家、人类的真挚的爱,从而让学生明白何为真正的“爱”。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成才有利的教学内容当然需要传授,但更需要反省的是,在教育者那里,究竟有多少人具有这种意识?意识到教师是在培养人才,而不光是教书挣钱;是在培养全面的人才,而不是“瘸腿”的人才。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往往“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人才 迷 悟 爱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学校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真正的人才,关键的三步是必不可少的。
一、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引导他们成长,踏入未知之门”。正是由于学生具有如此天性,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语文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记录了汉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其中有很多内容是适合于用来吸引学生兴趣,培养成长的特殊内容。如成语,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华保存了下来,我们可以以此展开一个特殊的活动——讲成语故事比赛,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让其对成语入迷。比如“破釜沉舟”作为一个成语让人觉得难写、难懂,特别是“釜”,不少学生写成“斧”,问其意义更是一问三不知。其实,把它蕴含着的那个生动的有关项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使学生了解是把锅砸了,船弄沉了去战斗的意思。那么,釜解释为锅,舟解释为船则让人既容易理解,又不会轻易遗忘。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成语的特殊环境,如每天上课前的“一分钟介绍成语”,活动课上的“成语接龙”,布置教室的“成语墙”等等,使广大学生处于一个讲成语、用成语以至于迷成语的氛围中,那么就必然使他们兴趣增长,迷恋加深,并在迷的基础上主动去探求新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从而为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应注意“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设备和方法”中的“特殊”两个字。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不能经常性的、大规模地、无节制地使用。总不能一上课先成语接龙,后讲成语故事,再来搞对联等等,那就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而且迷的程度也应适当把握住,要知道对学习入迷可以促进成绩、智力、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只专注于某个知识或者只专注于书面知识的话,很可能就会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才”。
二、悟
“根据孩子们的一般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了解,掌握规律,进而对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和宇宙人类的发展得到更广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也很积极,而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于出现减退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是缺少一个字 ——悟。“悟”从字面上解释可拆为“我的内心”,其实就是“我的思想”,也就是要经过大脑仔细的思考。而如上面所提的学生表面上看来非常认真,但那是流于形式,只是通过记、背、做掌握了一些表面的粗浅的内容。比如讲到“这”在文中所指代内容的知识,虽然老师上课时也启发性地讲了几个书上的练习,但他只记住了这几个答案,而没有悟到“这”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内容,所以碰到其它类似的题目时,不会思考,不会领悟,导致不会回答。最终没有达到“悟能”,而变成了“无能”。
要真正做到“悟”,我们首先要指导他们对一些具体的、特殊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得到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性教育来训练他们的“悟”。加点词的感情色彩可能也是阅读中碰到的一个比较难把握的知识点,在不少文章的课后练习上都有此类练习,学生也做了很多次,但每一次做却又象刚接触一样,不知该如何下手。其实,只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概念:感情色彩包括喜欢、厌恶、悲伤、高兴等等,然后抓住这个词在文中所综合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再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推断出来。这样的规律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悟得到的话,那就有了一把打开通向更广、更全面的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何愁不会成才呢?
三、爱
“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人的倾向,透过教学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不少人都认为“人才就是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钻研、研究的能力,取得许多科技成果的人”。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而正是这种片面的观点,指导了我们教育事业几十年,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出现。君不见,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导致熊受重伤的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能考取那所高校,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能被该校录取,本身就承认刘海洋是个大家所公认的“人才”。但正是大家眼中的人才却做出了如此蠢事,难道这不是我们陈旧的人才观的悲哀吗?
其实,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爱心之人,而这种爱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作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学科是培养“爱”的主要阵地。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无一不是表达“爱”的最好教材。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意,而一个充满爱意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分清广义之爱和狭义之爱,不要让狭义之爱蒙住了孩子善良的心灵。如学生学习了《背影》以后,领会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知道应该去孝敬父母,去爱父母了。但很多学生往往也就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路上碰到孤寡老人,不知道去帮助别人;碰到有人呼救时,不会去施以援手,这是因为与他们素不相识,对他们缺少对待家人般的爱。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爱心时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可以必要地讲一些广义的爱,比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清马玉祥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广义的爱,是对民族、国家、人类的真挚的爱,从而让学生明白何为真正的“爱”。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成才有利的教学内容当然需要传授,但更需要反省的是,在教育者那里,究竟有多少人具有这种意识?意识到教师是在培养人才,而不光是教书挣钱;是在培养全面的人才,而不是“瘸腿”的人才。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往往“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