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改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构建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为国家输送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 发展 和 经济 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形势发展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1.以就业导向是我国职教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应用型人才的匡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许多院校办学经验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
  2.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特色。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3.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希望之路。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大多数人的强烈愿望。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教育的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上,加大实训的比例。根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对必需的理论教学,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讲授中要求“少而精”,对学人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借以巩固和加深;对以前未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以前讲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穿线”,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较全面的掌握,并再提高一步。
  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每学期在全院选出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以“点”的方式,实施专项培养,为他们专升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修专业研修。
  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力。在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应该注事两点:一是对课程设计、毕业役计、实验实习等实行单列课,即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实验、实习。单列课时,以保证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二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任务书,以加强针对性,取消教师的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比如对英语课的考核可以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增加口语的实测,重点考核其会话、语言掌握程度; 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50%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训考试,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另行考试(重修)。上述做法可以突出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
  4.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书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合格的教材难于构建以教材为依托的课程组合模块,和课程组合模块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因此,要非常重视高职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尝院可以专门成立高职教材选定领导小组,、组织各专业系部和专业教师进行选定并制定自编戳封却划。确定教材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一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还有必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并引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像、电子教材、网络等,以提高教材质量。学院可以自编高职基础教材在高职班试用。
  5.为师资培养和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学院应该与地方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基地。学院每年可以选派一批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实践和调研,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对评上双师型教师的,在工资待遇、职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总之,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规律,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及改革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成败。中国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邹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2]覃雪梅.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与深化改革的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3]蔡泽寰.关于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4]吴丹.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职业,2010(21).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用15只和20只成年母羊(体重为55±2.4kg)进行了为期7周的实验,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对绵羊粪便的扫描值和对应日粮的分析测定值来建立定标方程式,预测绵
【摘要】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著的,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激励作用、熏陶作用、隐形的教育作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人格魅力 示范 激励 熏陶 隐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9-02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构建的物理图谱及比较物理图谱为生物的进化研究及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丰富鸭的物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3-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大爆发的时代。现代社会大量的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多媒体技术、设备进入了我们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为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互动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储存有机结合和展示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媒体系统,其最大的
【摘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现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又要精心安排,放收自如,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关键词】《背影》 课堂教学 “放”与“收”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和逐步的深入之下,我逐渐地认识到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改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原有的、单一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问题是课堂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师若能做到趣味、铺垫、变式等精心设问,则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其思维,让他们重塑起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课堂 提问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6-01  随着普高大潮的掀起,作为重点中学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  一、抓住文眼 一石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