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小学教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历史沿袭进行探讨,从理论角度以及实践角度提出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具体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要性
为顺应新时期课改背景,小学教师应从日常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启示与开发。小学数学日常化教学是相关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对于其他教学领域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在此浅要地讨论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生活的必要性。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必要联系,其认为数学作为一项工具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组织劳动以及从事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能够起到进行计算、处理数据、证明及推理的功效,同时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描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另一方面,数学以其自身特质给予其他学科语言、思维和方法的支持,是人类文明和重要科技发展所实现的基础……诸多概念对于小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贮备以及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而言过于晦涩而难以理解,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使得学生可以了解所学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标中提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施行基础,要求建立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消化能力,要求数学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由死板变得生动,由晦涩变得通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国外在这一领域早在1692年就有相关方法论提出,《教育漫话》的作者洛克提到了算术也即今天的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运用的普遍性,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在《小学算术教学法》一书中普乔柯同样提出了这一点,在其后的1975年《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也讨论了两者的关系。我国的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对小学教育提出了相关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等观念,为我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有充分的运用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师应坚持把自身教学融入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服务于生活的这一观念,使得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并最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给予其理解和实践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會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引发对于数学的种种思考,建立一种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长久共存的积极关系。由此可以实现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而不只停留于课堂上的老师单向教学。这种关系建立的优点在于,学生甚至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学到理论知识,直接从实践中提取生活经验从而得到知识,而比课堂教学所学习到的理论认识得更深刻以及掌握得更扎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自我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日常化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最基本的小事入手,代入数学的概念,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可以一同和家长去购物,通过这一行为活动,在过程中孩子要面对各种商品价格的累加这一挑战,并给孩子设立一个预算的目标以增加难度,那么孩子在不断计算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取舍,通过不断的运算以及分配。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运算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主判读能力,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最合适完美的方案以完成采购的任务,通过这种普通的日常训练使得孩子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景设置的取舍,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对于不同性格或背景的孩子可以建立不同的挑战,不过无论如何不可以脱离实际,要时刻贴近生活,使得孩子感觉不到在上课是这种训练的最佳教学状态。书本上的知识往往理论化,孩子不易理解,而更要以人为本,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举例来说就是要投其所好,在教学的初步阶段进行兴趣教学,而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后,可以考虑提升难度。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一方面如果教师设置的情景模式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无法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情景模式对于孩子过于陌生,或者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孩子就会抵触这种教学模式,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特征,因此如何掌握情景模式设置的尺度,以及尽量统一班级的教学进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如果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自身的特质,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方面的教学方法,如果掌握了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举例来说课程要与时代相结合,不应只按照教材上的例子死板地教授,而可以和当前的实时热点相结合,所谓的“实事”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更可以以同学的一件小事为出发点,举例来说,一位同学提到了自己昨天和妈妈去商场购物,那么教师完全可以以其为出发点,设置相关情景,可以极大地调动班级同学的兴趣,使其紧跟课堂。对于相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对于数学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从而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简介:
陈翠翠,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要性
为顺应新时期课改背景,小学教师应从日常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启示与开发。小学数学日常化教学是相关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对于其他教学领域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在此浅要地讨论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生活的必要性。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必要联系,其认为数学作为一项工具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组织劳动以及从事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能够起到进行计算、处理数据、证明及推理的功效,同时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描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另一方面,数学以其自身特质给予其他学科语言、思维和方法的支持,是人类文明和重要科技发展所实现的基础……诸多概念对于小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贮备以及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而言过于晦涩而难以理解,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使得学生可以了解所学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标中提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施行基础,要求建立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消化能力,要求数学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由死板变得生动,由晦涩变得通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国外在这一领域早在1692年就有相关方法论提出,《教育漫话》的作者洛克提到了算术也即今天的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运用的普遍性,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在《小学算术教学法》一书中普乔柯同样提出了这一点,在其后的1975年《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也讨论了两者的关系。我国的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对小学教育提出了相关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等观念,为我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有充分的运用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师应坚持把自身教学融入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服务于生活的这一观念,使得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并最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给予其理解和实践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會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引发对于数学的种种思考,建立一种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长久共存的积极关系。由此可以实现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而不只停留于课堂上的老师单向教学。这种关系建立的优点在于,学生甚至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学到理论知识,直接从实践中提取生活经验从而得到知识,而比课堂教学所学习到的理论认识得更深刻以及掌握得更扎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自我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日常化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最基本的小事入手,代入数学的概念,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可以一同和家长去购物,通过这一行为活动,在过程中孩子要面对各种商品价格的累加这一挑战,并给孩子设立一个预算的目标以增加难度,那么孩子在不断计算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取舍,通过不断的运算以及分配。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运算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主判读能力,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最合适完美的方案以完成采购的任务,通过这种普通的日常训练使得孩子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景设置的取舍,要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对于不同性格或背景的孩子可以建立不同的挑战,不过无论如何不可以脱离实际,要时刻贴近生活,使得孩子感觉不到在上课是这种训练的最佳教学状态。书本上的知识往往理论化,孩子不易理解,而更要以人为本,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举例来说就是要投其所好,在教学的初步阶段进行兴趣教学,而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后,可以考虑提升难度。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一方面如果教师设置的情景模式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无法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情景模式对于孩子过于陌生,或者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孩子就会抵触这种教学模式,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特征,因此如何掌握情景模式设置的尺度,以及尽量统一班级的教学进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如果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自身的特质,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方面的教学方法,如果掌握了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举例来说课程要与时代相结合,不应只按照教材上的例子死板地教授,而可以和当前的实时热点相结合,所谓的“实事”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更可以以同学的一件小事为出发点,举例来说,一位同学提到了自己昨天和妈妈去商场购物,那么教师完全可以以其为出发点,设置相关情景,可以极大地调动班级同学的兴趣,使其紧跟课堂。对于相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对于数学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从而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简介:
陈翠翠,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