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区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少教师在活动区创设方面还存在很多困扰。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困扰,成为当下一线教师的迫切需求。
一、让材料“活”起来
随着活动区活动不断普及,幼儿园各区角均增设了不少游戏材料。有的教师将所有材料都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但缺乏对材料功能及作用的介绍,导致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操作材料,盲目、随意地摆弄。有研究表明,活动区材料“丰富”的参考标准是游戏材料能够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能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投放过多的活动材料,造成材料过剩,不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和协商行为,反而容易造成活动空间挤压,影响活动开展。相反,有的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完成预设活动目标,简单投放一两种操作材料,完成任务后幼儿很快失去对材料的操作兴趣;或由于材料限制,幼儿不能开展更丰富的活动。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怎样做到既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让材料“活”起来,又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投放材料的数量应根据本班幼儿人数、年龄、特点而定
有研究表明建构区人数设置为4-6个幼儿较为合适,因为这样的数量既不会造成区角人员过剩、无事可做,也有利于激发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本班幼儿较喜欢玩建构游戏,可以投放较多建构游戏材料。小班幼儿以独立游戏为主,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投放较多数量的同类材料。中、大班幼儿以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为主,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更富有创造性,善于挑战新事物,因此可增加游戏材料的种类和难度,增加辅助性材料。比如在建构区,不仅要提供不同大小的积木、积塑,还需要一些装饰性材料。如果建构主题是“动物园”,就需要提供各种动物的图片、动物的食物、动物园的路标、售票窗口等材料。
(二)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活动主题或幼儿已有经验而定
活动区活动有两种倾向,“教学”和“游戏”。如果倾向于“教学”,是集体活动的延伸或补充,那么在投放材料时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材料的种类。比如,为了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桥”的认知,教师讲解不同桥的结构、特征之后,可在建构区提供不同桥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搭建桥的过程中,感知到铁索桥、拱桥、斜拉桥等不同桥的特征,加深对桥的认识。如果倾向于“游戏”,那么材料投放应考虑幼儿已有的游戏经验、有待提升的经验、游戏中的困难、游戏的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详细观察与记录。比如,在幼儿玩“超市”过程中,发现超市的生意不好,“售货员”无事可做,在摆弄玩具。教师通过观察、介入幼儿游戏,分析原因:是材料太陈旧不能引起幼儿注意,还是“售货员”的推销技巧欠佳?教师再据此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
二、让规则“定”下来
根据观察,有教师组织区域活动时,不清楚如何引导幼儿进区游戏,游戏过程中怎么指导幼儿操作材料,怎么引导游戏结束以及如何收拾游戏材料?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活动常规,培养幼儿活动区活动的良好习惯。
(一)合理利用进区卡
教师可以在每个区域中通过进区卡限制进入每个活动区域的人数。进区卡的设置要遵循方便、适用的原则,可以利用磁性即时贴制作,进区的幼儿贴在衣服上表明自己参与的活动区域;或教师自制挂牌,进区的幼儿每人挂带一个;或由幼儿自制明信片,制定游戏计划后,将明信片贴在预定的活动标识区。针对角色游戏区(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等),进区卡可以按照角色制作,以保证幼儿对同一角色的认知,更好地进入游戏情景。
(二)材料操作规则
1.材料的标识规则。
活动区域的所有操作材料应该有标记和分类。分类及标志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形成对材料的认知,比如通过命名,认识材料的功能(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材料)。再比如某玩具架存放积木材料,教师可根据积木的大、中、小型号以及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小型积木可以按照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分类,规则图形中可按照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分类。对于小型的积木一定要有收纳箱装盛,且在收纳箱显眼的地方贴上积木的名称或图形。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只贴图形便行,中大班幼儿可以贴图形和文字。一般小型的积木放在玩具架的最顶层,中型积木次之,稍微大点的积木放在低层,便于幼儿取放。中型或大型的标识可以贴在积木上,但要告知幼儿使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标识和积木。对于其他区域的材料同样如此,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陈列、摆放。材料摆设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为幼儿在操作材料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材料的名称、功能、特征。
2.材料的取放、使用规则。
在活动区域内,教师要引导幼儿爱护玩具材料,轻拿轻放,安全使用,用完之后“完璧归赵”。取放规则可通过图片标志呈现,利用幼儿的作品标识。比如在绘画时,请幼儿画出在建构区要怎么取放积木、积塑,然后选择图画贴在活动区作为标志。同理,提示幼儿不能大声喧哗可用“安静”的标志标识。活动结束后,提示幼儿按照分类要求将所有材料完好放回指定位置。在使用材料过程中,提醒幼儿互助合作,不要争抢材料,不损害他人作品等。
三、让活动区“用”起来
一些班级在活动区角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比如区角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将图书角设置在光线较暗的角落,或者图书角和建构区安排在一起等。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区角的位置,让活动区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一)区角设置要根据班级自身情况和特点设置
一般幼儿园的区角有常规区角、主题区角和特色区角。常规区角指班级中常年固定的区角,比如娃娃家、建构区、自然角等。针对常规区角,尽量设置一些方便挂放、收纳材料的工具,比如娃娃家可以用挂钩,悬挂各种装饰品。挂钩方便材料的替换,且减轻教师重新装饰环境的负担。教师可用幼儿绘画、手工作品装饰常规区域环境,这样的环境创设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主题区角是教师根据每一阶段主题开展的区角活动。主题区角具有阶段性和新颖性,有利于幼儿形成较为系统的整体经验。主题区角设置数量根据主题活动丰富程度和开展时间长短而定,投放的材料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主题活动结束后,充分利用已有材料装饰环境。特色区角依据本班幼儿特点、本班可利用的家庭及社区资源、园本特色而定。比如,某班的男幼儿较多,可以开展以建构区为特色的活动。男孩比较喜欢建构,这样能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机会,也可以引导女孩参与建构游戏。如果本班有丰富的藏书,可以开展图书超市或者图书馆,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的书,获得关于图书的多种经验。
(二)区角的设置应考虑各个区角之间的关系
区角之间需要有明确的标志和划分。比如建构区,教师可以在区角的旁边悬挂一个较为显眼的建筑模型,或者建构图纸,让幼儿明确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搭建不同形式的建筑。另外,不同区角之间,还可以通过地面的颜色,或者区角的整体色彩加以区分。比如在表演区用暖色调,可以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和兴致;在图书区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颜色,能够让幼儿安静看书、阅读。
区角的标志尽量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比如,医院可以设置一个“十”字形的标志;超市名称来自幼儿生活所见的超市;图书区可以用一个幼儿曾经参观过的图书馆名字等等。
区角设置要遵循动静分离原则和互补原则。比如建构区和图书区不能相邻,图书区尽量选择一个较为独立的区角。其他区角,比如建构区、角色游戏区可以半开放,便于不同区角之间的互动。区角的利用除了地面和墙面,还可以将区角上空利用起来。比如一些手工作品可以悬挂起来,既可以作为装饰品,又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
一、让材料“活”起来
随着活动区活动不断普及,幼儿园各区角均增设了不少游戏材料。有的教师将所有材料都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但缺乏对材料功能及作用的介绍,导致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操作材料,盲目、随意地摆弄。有研究表明,活动区材料“丰富”的参考标准是游戏材料能够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能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投放过多的活动材料,造成材料过剩,不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和协商行为,反而容易造成活动空间挤压,影响活动开展。相反,有的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完成预设活动目标,简单投放一两种操作材料,完成任务后幼儿很快失去对材料的操作兴趣;或由于材料限制,幼儿不能开展更丰富的活动。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怎样做到既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让材料“活”起来,又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投放材料的数量应根据本班幼儿人数、年龄、特点而定
有研究表明建构区人数设置为4-6个幼儿较为合适,因为这样的数量既不会造成区角人员过剩、无事可做,也有利于激发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本班幼儿较喜欢玩建构游戏,可以投放较多建构游戏材料。小班幼儿以独立游戏为主,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投放较多数量的同类材料。中、大班幼儿以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为主,在操作游戏材料过程中,更富有创造性,善于挑战新事物,因此可增加游戏材料的种类和难度,增加辅助性材料。比如在建构区,不仅要提供不同大小的积木、积塑,还需要一些装饰性材料。如果建构主题是“动物园”,就需要提供各种动物的图片、动物的食物、动物园的路标、售票窗口等材料。
(二)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活动主题或幼儿已有经验而定
活动区活动有两种倾向,“教学”和“游戏”。如果倾向于“教学”,是集体活动的延伸或补充,那么在投放材料时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材料的种类。比如,为了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桥”的认知,教师讲解不同桥的结构、特征之后,可在建构区提供不同桥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搭建桥的过程中,感知到铁索桥、拱桥、斜拉桥等不同桥的特征,加深对桥的认识。如果倾向于“游戏”,那么材料投放应考虑幼儿已有的游戏经验、有待提升的经验、游戏中的困难、游戏的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详细观察与记录。比如,在幼儿玩“超市”过程中,发现超市的生意不好,“售货员”无事可做,在摆弄玩具。教师通过观察、介入幼儿游戏,分析原因:是材料太陈旧不能引起幼儿注意,还是“售货员”的推销技巧欠佳?教师再据此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
二、让规则“定”下来
根据观察,有教师组织区域活动时,不清楚如何引导幼儿进区游戏,游戏过程中怎么指导幼儿操作材料,怎么引导游戏结束以及如何收拾游戏材料?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活动常规,培养幼儿活动区活动的良好习惯。
(一)合理利用进区卡
教师可以在每个区域中通过进区卡限制进入每个活动区域的人数。进区卡的设置要遵循方便、适用的原则,可以利用磁性即时贴制作,进区的幼儿贴在衣服上表明自己参与的活动区域;或教师自制挂牌,进区的幼儿每人挂带一个;或由幼儿自制明信片,制定游戏计划后,将明信片贴在预定的活动标识区。针对角色游戏区(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等),进区卡可以按照角色制作,以保证幼儿对同一角色的认知,更好地进入游戏情景。
(二)材料操作规则
1.材料的标识规则。
活动区域的所有操作材料应该有标记和分类。分类及标志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形成对材料的认知,比如通过命名,认识材料的功能(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这些材料)。再比如某玩具架存放积木材料,教师可根据积木的大、中、小型号以及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小型积木可以按照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分类,规则图形中可按照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分类。对于小型的积木一定要有收纳箱装盛,且在收纳箱显眼的地方贴上积木的名称或图形。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只贴图形便行,中大班幼儿可以贴图形和文字。一般小型的积木放在玩具架的最顶层,中型积木次之,稍微大点的积木放在低层,便于幼儿取放。中型或大型的标识可以贴在积木上,但要告知幼儿使用过程中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标识和积木。对于其他区域的材料同样如此,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陈列、摆放。材料摆设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为幼儿在操作材料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材料的名称、功能、特征。
2.材料的取放、使用规则。
在活动区域内,教师要引导幼儿爱护玩具材料,轻拿轻放,安全使用,用完之后“完璧归赵”。取放规则可通过图片标志呈现,利用幼儿的作品标识。比如在绘画时,请幼儿画出在建构区要怎么取放积木、积塑,然后选择图画贴在活动区作为标志。同理,提示幼儿不能大声喧哗可用“安静”的标志标识。活动结束后,提示幼儿按照分类要求将所有材料完好放回指定位置。在使用材料过程中,提醒幼儿互助合作,不要争抢材料,不损害他人作品等。
三、让活动区“用”起来
一些班级在活动区角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比如区角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将图书角设置在光线较暗的角落,或者图书角和建构区安排在一起等。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区角的位置,让活动区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一)区角设置要根据班级自身情况和特点设置
一般幼儿园的区角有常规区角、主题区角和特色区角。常规区角指班级中常年固定的区角,比如娃娃家、建构区、自然角等。针对常规区角,尽量设置一些方便挂放、收纳材料的工具,比如娃娃家可以用挂钩,悬挂各种装饰品。挂钩方便材料的替换,且减轻教师重新装饰环境的负担。教师可用幼儿绘画、手工作品装饰常规区域环境,这样的环境创设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主题区角是教师根据每一阶段主题开展的区角活动。主题区角具有阶段性和新颖性,有利于幼儿形成较为系统的整体经验。主题区角设置数量根据主题活动丰富程度和开展时间长短而定,投放的材料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主题活动结束后,充分利用已有材料装饰环境。特色区角依据本班幼儿特点、本班可利用的家庭及社区资源、园本特色而定。比如,某班的男幼儿较多,可以开展以建构区为特色的活动。男孩比较喜欢建构,这样能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机会,也可以引导女孩参与建构游戏。如果本班有丰富的藏书,可以开展图书超市或者图书馆,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的书,获得关于图书的多种经验。
(二)区角的设置应考虑各个区角之间的关系
区角之间需要有明确的标志和划分。比如建构区,教师可以在区角的旁边悬挂一个较为显眼的建筑模型,或者建构图纸,让幼儿明确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搭建不同形式的建筑。另外,不同区角之间,还可以通过地面的颜色,或者区角的整体色彩加以区分。比如在表演区用暖色调,可以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和兴致;在图书区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颜色,能够让幼儿安静看书、阅读。
区角的标志尽量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比如,医院可以设置一个“十”字形的标志;超市名称来自幼儿生活所见的超市;图书区可以用一个幼儿曾经参观过的图书馆名字等等。
区角设置要遵循动静分离原则和互补原则。比如建构区和图书区不能相邻,图书区尽量选择一个较为独立的区角。其他区角,比如建构区、角色游戏区可以半开放,便于不同区角之间的互动。区角的利用除了地面和墙面,还可以将区角上空利用起来。比如一些手工作品可以悬挂起来,既可以作为装饰品,又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