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卞隐居图》浅谈王蒙牛毛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卞隐居图》在一幅画面内表现出了卞山从山底到山顶的雄伟景观,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说是中国版的《蒙娜丽莎》也不为过。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牛毛皴的来源,第二部分简单讲述了《情变隐居图》,第三部分探讨了牛毛皴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王蒙;青卞隐居图;牛毛皴
  作者简介:熊莹(1993.6-),女,四川省绵阳市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一、牛毛皴的来源
  在清代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中,对“牛毛皴”是这样定义的:“牛毛皴,如牛之毛也,牛毛法与小披麻无异,唯小披麻用笔稍纵,牛毛必用正锋,小披麻粗幼兼用,牛毛有幼无粗,如发如毛,古写牛毛法,墨不宜浓,笔不宜湿,笔湿墨浓,则融成一片,毛不成毛矣,必要渴笔淡墨,细细密皴,再加焦墨,疏疏醒之,浓里,有淡,淡上见浓,毫丝显显然,层次不混,乃是牛毛嫡派”。[1]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对王蒙是这样总结的:“王蒙广泛地研究元代前各画家各派技法,他接受了赵孟頫的影响,特别是董、巨和郭熙的画法吸收的比较多,但最终都脱离了他们,而形成了自己以画重峦复岭、千岩万壑和以繁复苍郁为长的面貌。”[2]王蒙的外祖父被世人尊称为“托古改制的元代画坛领袖”在中国绘画的艺术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两位舅父赵奕、赵雍还有他说我父亲王国器都是著名的诗书画家,从小生受到如此优良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是他成为一代大画家的必备因素,因此大家评论他:“诗文书画尽有家法。”
  王蒙在日复一日的自然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大自然的感受,然后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绘画艺术风格,然后总结出牛毛皴。他用那种小卷曲的形态刚好来表现南方土质,再配上短小秀俏的笔墨,南方植被的茂盛形态简直跃然纸上。
  二、青卞隐居图
  这幅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他说成是中国的《蒙娜丽莎》一点不为过。整幅画墨气淋漓、元气磅礴,气韵生动、境界幽深,堪称王蒙的神品力作。[3]《青卞隐居图》在一幅画面内表现了从卞山底到山顶的雄伟景观。画面的上面部分描绘出山峦可望不可攀的险峻气势。在画面的中间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山峦起伏茂密的山林之间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几间茅屋,屋里有一个人正抱着双膝倚靠在床头。画面下面山脚的地方流水潺潺,树林里面正好有一个人拄着拐杖向上行走。这幅画达到了王蒙艺术创作的顶峰,观其一生的作品,再没有超过《青卞隐居图》的艺术高度的,董其昌观后题曰:“天下第一,王叔明画”。[4]
  三、牛毛皴對后人影响
  元代末期赵孟頫、董巨一派对当时的山水画家影响十分深刻,这其中的元四家又把董巨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高潮。
  明朝初期元四家的王蒙、倪瓒尚且在世,所以明代的绘画在技法上可以说是继承了很多元代的。明代画家之中要属沈周和文徵明将王蒙的风格沿袭得最好。后人将沈周的山水画总结为“粗沈”和“细沈”两种艺术风格,,在“细沈”中有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王蒙的影子。
  到了清代,石涛写了一本《石涛画语录》成为了很多学习绘画的指导书籍,是画家们的案头必备书籍之一。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意思是提倡我们学习山水画应该不仅仅要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学习技法等,还应当要有自己的创新,最后为自己所服务。近代有位叫黄秋园的画家就是对王蒙牛毛皴技法继承得比较成功的。他变王蒙的牛毛“线皴”为“点皴”,同时兼以擦染,使得画面艺术效果与王蒙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成就也不是一两天就达到的,也是有自己大量的临摹在学习传统上花了大工夫,才能够有如此牢固的基础。《石涛语录》中也记载:“必因峰之体异,峰之而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5]
  在当今时代我们学习传统的山水画技法是学习山水画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临摹也并不是盲目的临摹,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人的技法吃透像黄秋园先生一样才能为自己的山水画打下基础,我们学习到的东西才能够为我们的创作所服务。
  注释:
  [1]《王蒙山水画中的牛毛皴技法探源》韩文芳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
  [2]《中国山水画史》 陈传席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年 01 月 P291.
  [3]《王蒙山水画中的牛毛皴技法探源》韩文芳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
  [4]《王蒙山水画中的牛毛皴技法探源》韩文芳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
  [5]《王蒙山水画中牛毛皴、解索皴技法探究》郭亚静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随着《战狼2》《人民的名义》等的播出,像“吴京打采”“面币思过”等谐音式“新成语”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成语结构特点、修辞作用的角度,并结合相关的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视角,来阐明上述谐音式“新成语”的由来。  关键词:谐音式“新成语”;“焦点-背景”理论;语用功能  作者简介:袁婧(1992-),女,汉,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
该研究选定UCBT和PBSCT作为小儿恶性血液病和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手段,系统回顾分析自1998年以来该院儿科完成的48例allo-HSCT临床资料,以探讨某些HSCT的临床问题.该研究包括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2017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嘉兴民俗文化的视觉再现与区域形象构建”。  摘 要: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具体描述京杭大运河的建成和发展对嘉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运河文化的形态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三个形态相互包含又各有不同,共同对促进运河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运河文化;形态;意义  作者简介:张敏霞(1996-),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文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一、简述工笔仕女画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也产生了变化,当代新工笔人物画创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林林总总,门类众多,而仕女画则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
期刊
项目基金:2017年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玉林白话与玉林客家话词汇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713641009)成果  摘 要:本文以博白县松旺镇客家方言的词汇为研究方向,从词汇的角度,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松旺镇客家方言词汇进行分析和描写。进一步了解了博白县松旺镇在地理人口、语言使用等三个方面的概况,并主要从词语源流、构词方式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差异性。其中词语源流的特点体现
摘 要:如今网上兴起一股“流量”之风,各种“流量小生”、“流量花旦”出现在各种娱乐场合。那么“流量”一词的词义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的“手机流量”吗?本文将从“流量”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达到说明其词义演变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流量;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词义演变  作者简介:王浩楠,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日本家徽的种类千差万别,诸多迹象表明日本家徽在缘起演变流传之时,受外来文化影响颇多,本文浅显分析家徽中包含的外来文化,论证日本家徽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大和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灵活性。  关键词:家徽;植物纹;外来文化;渊源  作者简介:刘春柳(1988.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發、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