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动手实践的意义与作用,把握动手实践的时机,科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应用
一、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动手实践是指对通过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让学生活动探索的经验,积累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动手实践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法宝。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2.动手实践是形成实践求知意识的捷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更无法轻易左右几十个独立个体的思想。在动手实践学习中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标志着学生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并已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3.动手实践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手段。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许多问题可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如在五年级“学校的绿化面积”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定的土地进行实践测量,由于土地形状不一,所以在测量的时候学生就得先考虑测量方法,如何才能便于计算面积,最后通过交流,认识面积的不同测量方法,如何才能选择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枯燥的数学练习,而变成了运用学习的内容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正确把握动手实践的时机
根据教学要求,正确合理地把握动手实践活动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毫无缘由的就让学生动手实践,容易让学生对活动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必须学会合理把握开展活动的时机。
1.学习新概念,建立新观念时。数学知识本身就有抽象的特性,而初步建立新概念表象的时候,学生没有经验基础,又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凭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这时候有必要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配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没有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能力,仅仅是靠自己的凭空想象,很难正确把握题意。这时,如能设计合适的小游戏或实际操作,把题目中抽象的数学信息变成了学生直观的现实情境,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遇到易混淆的问题时。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实践操作。如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的理解、试验,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4. 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性练习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以后,让学生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学生分组操作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为了得出原因,学生们便不断反思,获得的知识的效率比较快,印象也比较深刻。
总之,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合理运用,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应用
一、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动手实践是指对通过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让学生活动探索的经验,积累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动手实践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法宝。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2.动手实践是形成实践求知意识的捷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思考,更无法轻易左右几十个独立个体的思想。在动手实践学习中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标志着学生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并已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3.动手实践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手段。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许多问题可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的,这时候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如在五年级“学校的绿化面积”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定的土地进行实践测量,由于土地形状不一,所以在测量的时候学生就得先考虑测量方法,如何才能便于计算面积,最后通过交流,认识面积的不同测量方法,如何才能选择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枯燥的数学练习,而变成了运用学习的内容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正确把握动手实践的时机
根据教学要求,正确合理地把握动手实践活动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毫无缘由的就让学生动手实践,容易让学生对活动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必须学会合理把握开展活动的时机。
1.学习新概念,建立新观念时。数学知识本身就有抽象的特性,而初步建立新概念表象的时候,学生没有经验基础,又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凭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这时候有必要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配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没有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能力,仅仅是靠自己的凭空想象,很难正确把握题意。这时,如能设计合适的小游戏或实际操作,把题目中抽象的数学信息变成了学生直观的现实情境,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遇到易混淆的问题时。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实践操作。如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的理解、试验,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4. 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性练习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以后,让学生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学生分组操作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为了得出原因,学生们便不断反思,获得的知识的效率比较快,印象也比较深刻。
总之,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合理运用,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