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黑色幽默喜剧面临着作为商业电影的娱乐性和艺术电影的艺术性的双重要求,其商业性要求进入主流市场被消费,满足消费群体的社会娱乐心理;从艺术性而言,它要揭露社会生活的丑态。本文从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商业模式出发,选取近十年来具有影响力的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并与其同期上映的电影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票房的原因,使其在传播导演赋予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更易于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中国黑色幽默喜剧 商业电影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c)-132-02
目前,中国商业电影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好莱坞为首的海外电影的冲击以及国产商业电影总体质量不高,使得我国商业电影基本上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并且,中国电影界长期以来都对商业电影带有偏见,认为艺术电影的价值高于商业电影。他们忽视了商业电影的艺术价值追求,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放在了对立面上。但是,“艺术不是市场的死敌,而是市场价值的重要砝码。电影艺术应当适应市场,好电影就是融合市场因素的艺术创造,商业与艺术其实并不矛盾。”
中国电影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大众阶层偏好通俗的极具娱乐性的商业电影,而思想性较强的艺术电影则受到人数相对稀缺的精英人士的追捧。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观众更倾向于高质量而非肤浅的、以纯粹的娱乐快感为噱头的商业电影。因此,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对立性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创作者认识到,电影创作的目标应定义为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尽管一部分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平衡了影片思想性与娱乐性,例如“疯狂”系列电影,故事虽然荒诞幽默,但寄予着对小人物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使影片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思想文化内涵。但是,这毕竟是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成功的少数者,仍有一些优质的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反响平平。因此,本文力图找出影响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票房的原因,挖掘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之道,使其在传播影片背后精神内涵的同时,更易于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1 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营销模式
在艺术性上,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优越性高于我国其他商业电影和主旋律電影,甚至高于国外的好莱坞电影。然而,相比“过娱化”的其他商业电影,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商业性的缺乏制约其发展。好的黑色幽默喜剧,若辅助以成熟的营销手段,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黑马(如“疯狂”系列)。因此,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10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从电影档期安排、演员选择和消费人群的设定两个方面,对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营销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1 电影档期安排
由图1可知,电影上映的档期对于电影票房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0部黑色幽默喜剧中,4部定位为贺岁档,4部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上映,这8部电影中,除了《夜店》和《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均获得较高的票房。而《心迷宫》和《斗牛》这两部并未赶在贺岁档或者假期档上映的电影,虽然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好评(《心迷宫》豆瓣评分8.6分,《斗牛》豆瓣评分7.7分),但当期票房较同期上映电影来说均较低,被称为“输了票房,赢了观众”。由此看来,一部优质的电影,如果辅助以适当的营销方式,没有在合适的档期上映,其商业价值也大打折扣。
以《心迷宫》为例,同期上映的《蚁人》属于美国超级英雄系列影片,上映前就积累了大批忠实粉丝;且美国科幻题材大片在中国大陆的反响一直很好,特效技术高超,加之其大多讲述超级英雄的正义故事,影片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圆了很多粉丝的英雄梦,故其在当时同期上映电影中票房排名最高。《小王子》以小说为背景,拥有一定的书迷,被人们所熟知;且其导演为名导,在中国大陆所挑选的配音演员也具有较高人气;电影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均适合成人及孩子观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也赢得较高票房《。既然青春留不住》的高票房主要归功于其名演及青春怀旧的题材。近年来该类题材的影片崭露头角,被很多观众追捧,原因在于这类影片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于青春校园时代的怀念。而与上述三部同期影片相比,《心迷宫》的票房则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其所选题材冷门,更多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贴近现实生活的角度揭露人性的缺点与人类内心真实且复杂的心理活动,带给人们更多的不是轻松娱乐,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反省深思;加之其导演和演员不存在明星效应,《心迷宫》的票房成绩相对较差。
因此,对于黑色幽默喜剧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电影档期的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演员选择
由表2可得,在样本电影中,名导与票房的相关系数为0.348,名演与票房的相关系数为0.238。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名导和名演与票房的相关系数均较低,名人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在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根据演员特色选择符合角色形象的演员而非盲目追求名人效应才是影片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
以《疯狂的石头》为例,导演宁浩在执导该影片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而演员黄渤、郭涛等人在当时也并不如现在这般赫赫有名。但该影片在上映后出人意料地饱受好评,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的一匹黑马。并且,正因为选择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演员,降低了该影片的制作成本,使影片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1.3 受众人群选择 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受众人群定位为广大底层人群,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影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他們熟悉的、经常遇到却无法切实解决的难题。电影以一种戏谑、调侃的方式呈现这些问题,让观众积蓄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使观众对影片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从而增加了对该影片的认同感。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该影片便是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观众的社会心理,极大程度利用了观众的同理心。
在2008年电影创意元素的问卷调查中,观众普遍接受电影中的“社会热点话题”这项创意元素(见图2)。宁浩的“疯狂”喜剧被认为是少有的真正具有责任感的影片,主要源于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反映。
然而,社会心理并不都是正面积极的;一些粗鄙的社会心理仍存在并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优秀的商业影片并不是单纯迎合社会心理。不同于外国黑色幽默喜剧,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在面对社会心理的选择时,绝大部分倾向迎合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尽管反映的社会问题较残酷,但电影的结局以及人物形象的设定都在努力地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
2 结论与建议
首先,把握大众文化有助于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站在商业回报的角度上,创作者不应局限于电影受众的实体特征,而应该综合考虑市场的文化消费环境,分析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以指导创作策略。
其次,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市场竞争策略应体现社会的现实关怀,社会热点话题和流行事件便是最好的载体。此举能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进而强化观众与影片的共鸣感。此外,除了注重电影本身的价值,通过创新性的剪辑和配乐、以及非线性的情节设置外,中国黑色幽默喜剧还应注重其营销方式,选择符合影片角色的演员,避免盲目追求名导和名演;选择合适的上映档期,尽量避免与竞争力较强的影片同期上映。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中国黑色幽默电影是电影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契合点。艺术与娱乐绝非对立的两方,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使得电影的创作考虑消费热点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 [M].金城出版社,2009.
[2] 张燕,谭政.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 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2(2).
[4] 苗新萍.癫狂与批判——香港无厘头电影与大陆黑色幽默电影精神比较[J].传媒观察,2011(10).
关键词:中国黑色幽默喜剧 商业电影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c)-132-02
目前,中国商业电影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好莱坞为首的海外电影的冲击以及国产商业电影总体质量不高,使得我国商业电影基本上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并且,中国电影界长期以来都对商业电影带有偏见,认为艺术电影的价值高于商业电影。他们忽视了商业电影的艺术价值追求,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放在了对立面上。但是,“艺术不是市场的死敌,而是市场价值的重要砝码。电影艺术应当适应市场,好电影就是融合市场因素的艺术创造,商业与艺术其实并不矛盾。”
中国电影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大众阶层偏好通俗的极具娱乐性的商业电影,而思想性较强的艺术电影则受到人数相对稀缺的精英人士的追捧。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观众更倾向于高质量而非肤浅的、以纯粹的娱乐快感为噱头的商业电影。因此,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对立性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创作者认识到,电影创作的目标应定义为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成功。
尽管一部分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平衡了影片思想性与娱乐性,例如“疯狂”系列电影,故事虽然荒诞幽默,但寄予着对小人物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使影片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思想文化内涵。但是,这毕竟是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成功的少数者,仍有一些优质的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反响平平。因此,本文力图找出影响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票房的原因,挖掘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之道,使其在传播影片背后精神内涵的同时,更易于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1 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营销模式
在艺术性上,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优越性高于我国其他商业电影和主旋律電影,甚至高于国外的好莱坞电影。然而,相比“过娱化”的其他商业电影,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商业性的缺乏制约其发展。好的黑色幽默喜剧,若辅助以成熟的营销手段,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中的黑马(如“疯狂”系列)。因此,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10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从电影档期安排、演员选择和消费人群的设定两个方面,对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营销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1 电影档期安排
由图1可知,电影上映的档期对于电影票房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0部黑色幽默喜剧中,4部定位为贺岁档,4部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上映,这8部电影中,除了《夜店》和《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均获得较高的票房。而《心迷宫》和《斗牛》这两部并未赶在贺岁档或者假期档上映的电影,虽然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好评(《心迷宫》豆瓣评分8.6分,《斗牛》豆瓣评分7.7分),但当期票房较同期上映电影来说均较低,被称为“输了票房,赢了观众”。由此看来,一部优质的电影,如果辅助以适当的营销方式,没有在合适的档期上映,其商业价值也大打折扣。
以《心迷宫》为例,同期上映的《蚁人》属于美国超级英雄系列影片,上映前就积累了大批忠实粉丝;且美国科幻题材大片在中国大陆的反响一直很好,特效技术高超,加之其大多讲述超级英雄的正义故事,影片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圆了很多粉丝的英雄梦,故其在当时同期上映电影中票房排名最高。《小王子》以小说为背景,拥有一定的书迷,被人们所熟知;且其导演为名导,在中国大陆所挑选的配音演员也具有较高人气;电影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均适合成人及孩子观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也赢得较高票房《。既然青春留不住》的高票房主要归功于其名演及青春怀旧的题材。近年来该类题材的影片崭露头角,被很多观众追捧,原因在于这类影片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于青春校园时代的怀念。而与上述三部同期影片相比,《心迷宫》的票房则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其所选题材冷门,更多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贴近现实生活的角度揭露人性的缺点与人类内心真实且复杂的心理活动,带给人们更多的不是轻松娱乐,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反省深思;加之其导演和演员不存在明星效应,《心迷宫》的票房成绩相对较差。
因此,对于黑色幽默喜剧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电影档期的选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演员选择
由表2可得,在样本电影中,名导与票房的相关系数为0.348,名演与票房的相关系数为0.238。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名导和名演与票房的相关系数均较低,名人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在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根据演员特色选择符合角色形象的演员而非盲目追求名人效应才是影片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
以《疯狂的石头》为例,导演宁浩在执导该影片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而演员黄渤、郭涛等人在当时也并不如现在这般赫赫有名。但该影片在上映后出人意料地饱受好评,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中国黑色幽默喜剧中的一匹黑马。并且,正因为选择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演员,降低了该影片的制作成本,使影片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1.3 受众人群选择 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受众人群定位为广大底层人群,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影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他們熟悉的、经常遇到却无法切实解决的难题。电影以一种戏谑、调侃的方式呈现这些问题,让观众积蓄已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使观众对影片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从而增加了对该影片的认同感。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该影片便是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观众的社会心理,极大程度利用了观众的同理心。
在2008年电影创意元素的问卷调查中,观众普遍接受电影中的“社会热点话题”这项创意元素(见图2)。宁浩的“疯狂”喜剧被认为是少有的真正具有责任感的影片,主要源于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反映。
然而,社会心理并不都是正面积极的;一些粗鄙的社会心理仍存在并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优秀的商业影片并不是单纯迎合社会心理。不同于外国黑色幽默喜剧,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在面对社会心理的选择时,绝大部分倾向迎合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尽管反映的社会问题较残酷,但电影的结局以及人物形象的设定都在努力地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
2 结论与建议
首先,把握大众文化有助于中国黑色幽默喜剧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站在商业回报的角度上,创作者不应局限于电影受众的实体特征,而应该综合考虑市场的文化消费环境,分析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以指导创作策略。
其次,中国黑色幽默喜剧的市场竞争策略应体现社会的现实关怀,社会热点话题和流行事件便是最好的载体。此举能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进而强化观众与影片的共鸣感。此外,除了注重电影本身的价值,通过创新性的剪辑和配乐、以及非线性的情节设置外,中国黑色幽默喜剧还应注重其营销方式,选择符合影片角色的演员,避免盲目追求名导和名演;选择合适的上映档期,尽量避免与竞争力较强的影片同期上映。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中国黑色幽默电影是电影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契合点。艺术与娱乐绝非对立的两方,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使得电影的创作考虑消费热点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 [M].金城出版社,2009.
[2] 张燕,谭政.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 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2(2).
[4] 苗新萍.癫狂与批判——香港无厘头电影与大陆黑色幽默电影精神比较[J].传媒观察,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