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段:伟大转折的前夜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程:约10公里
  线路状况:擦耳岩红军行军线路保存完好
  基本情况:擦耳岩位于瓮安县猴场镇和永和镇交界处,1934年10月3日,红六军团从黄平旧州进入瓮安老坟嘴,国民党瓮安县猴场团防队奉令赴擦耳岩阻击。红军侦察员扮成商人与守卡团丁赌博,乘其不备,一举全歼,并生擒团防队长,扫清障碍。红六军团顺利到达猴场。同年底,中央红军一军、五军、中央军委纵队(含中央机关)从黄平旧州出发,经松洞进入瓮安县境蔡家湾,亦通过擦耳岩,占领猴场。线路为观塘至猴场红军行军线路。
  推荐理由:擦耳岩四面环山,山势险峻,2尺左右宽的小路盘旋在陡峭山崖上,“擦耳岩”由此得名。擦耳岩红军行军线路保存完好,有较长的古道,穿梭于崇山峻岭和乡间村寨,在徒步中能体验到红军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能够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沿线涉及擦耳岩红军战斗、猴场会议的长征历史,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猴场会议旧址。
  瓮安县猴场古镇的名字如雷贯耳,被称为“伟大转折前夜”的猴场会议就在此地召开。恰逢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让我有机会亲睹它的风采。
  1934年10月3日,红六军团从黄平旧州进入瓮安老坟嘴,国民党瓮安团防队得知红军逼近,奉令赶到擦耳岩,意图借助天险堵截红军。怎料红军侦察员扮成商人与守卡团丁赌博,乘其不备,生擒团防队长及10名乡丁,未开一枪就击溃瓮安团防队,占领擦耳岩。红六军团顺利到达猴场。同年底,中央红军从黄平旧州出发,毛主席跟随军委纵队进入瓮安县境后经观塘、擦耳岩,到达猴场。
  我们此次行走体验的观塘至猴场段红军长征线路全程约10公里,线路保存完好,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该路段中部。擦耳岩四面环山,山势险峻,2尺左右宽的小路盘旋在陡峭山崖上,又有一石八步梯,人行其间,傍壁而行,岩壁擦身擦耳,“擦耳岩”由此得名。有民谣曰:“山上九座庙,无水一洞桥,一石八步梯,擦耳过天桥。”
  在擦耳岩附近有一座仙桥山。便是民谣中的“天桥”,雄峙于南北伸展的长岭之巅。山顶有一长方形穿洞,远望似一面中天明镜,又若仕女发髻上的一匹玉簪。因是山峰顶上的透光穿洞,与一般低处的“天生桥”不同,故旧志称“石巩仙桥”。站在“桥”下仰望“桥”顶,如巨粱横亘天际。天衣无缝的“桥身”和两边的“桥墩”,浑然一体。“桥拱”北面的“桥墩”脚有形状各异的石洞,曲径相通。洞壁有形似人脚印石凹,传说是仙人到此云游留下的足迹。
  仙桥山的雄奇风光还在“桥”上。“桥”上正中原建有二层六角尖顶亭阁。东面山腰原建有仙桥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贵州巡抚郭子章上山游览,曾作诗《过仙桥有感》,并题书“播南首景”四个大字刻于“桥身”,可惜的是如今字迹已经泯灭。
  爬过擦耳岩,再走过几里长的田间小路,很快就到了猴场。擦耳岩路虽然险,在旧时,却是来往猴场的交通要道。猴场地处交通要塞,境内有著名的奢香古驿道。明、清以来,猴场更是成为连接四川、湖南的商业重镇和交通中转站。当时固定的商户就达到500户左右,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行业和市场。繁荣的商业带给猴场的不仅仅是财富,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交融。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猴场的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涌现出傅玉书等一批文化巨擘,形成以龙狮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建造了一批以贛南风格、川南风格为主并兼容西藏风格的古建筑。
  在猴场会议会址的对面,一座巨大复杂的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晴雨双面古戏楼。戏楼运用了古建“模数”结构法,用168棵两人合抱的大木,托起24个飞檐翘角和一棵雕有上百个古代神话人物和亭台楼阁的红木木雕横梁。戏楼分为两部分,正面是面向数万人观看的大型戏台,楼内又设置了一个供雨天演出的戏台,因此又称为“晴雨双面大戏楼”。大戏楼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进深约46米,台长约42米,高约28米,共5层。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认证大戏楼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占地面积最广的木质结构的古戏楼。直到今天这座戏楼依然承载着猴场重要的文娱活动,是瓮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川黔湘三地的交通要道,猴场文化氛围浓厚。有一座古书院名为旗山。旗山书院因瓮安境内一座形似旗帜的山峰而得名。书院建筑群总长约58米,宽为35米,高约13米。七开间三进二天井,三重檐悬棚式结构。书院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做足了“文”气。大门的门梁上雕刻着 “琴棋书画”“大师赏画”“文曲星”等图案。不远处的黔山进士楼是贵州第一座进士楼,也是唯一尚存的进士楼,是一座5层楼的宏伟建筑,典型的徽派风格,飞檐翘角,十分壮丽。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瓮安人犹道明考中癸丑科进士,首开贵州进士先河,成为黔山进士第一人。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朝,这里先后共有19人考取进士、110人考取举人。
  体验了红军路,再看夜灯下猴场古镇焕发的新颜,古老的历史和红色精神交相辉映,不禁让人期待猴场灿烂的明天。(文/ 孙晋楠  图/瓮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反对贪污腐化、保持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外表十分普通的小木箱,有着苏区“控告箱”的特殊身份,有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腐败斗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大都率先垂范、甘当公仆,组织带领苏区群众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开展红红火火的建设活动,民众生活日见起色、社会秩序日趋稳定。然
期刊
[摘 要] 每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都会经历“憧憬期—平淡期—迷惑期—焦虑期”。归根到底,出现这样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贯穿大学生的心灵成长教育的不足。而理想化的大学生涯应该是大学生能找到自己毕业后的生活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到有用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大学里很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成长教育。主要从心灵成长课程开设后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改变和大学生涯目标规划的作用来论述课程的效果和影响力。  [关
期刊
[摘 要]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阐述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并对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思考。旨在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打造一支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学院的教学团队建设能够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
期刊
[摘 要] 高校党课教育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选取华南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党课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和户外拓展教学三种模式的评价和实施情况入手,对当前高校党课教育教学模式现状形成整体的认识。  最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突出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凝练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党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 键 词] 党课;
期刊
[摘 要] 最近几年来,乒乓球的比赛规则被国际乒联连续修改多次,如“11分制”“无遮挡发球”和“大球”,不仅使比赛的对抗性增强,节奏更快,也给乒乓球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变化。乒乓球运动技术依然朝着积极主动、技术全面、无明显短板、突出特长的方向发展。尤其反手进攻技术的逐步丰富和提高,为贯彻落实全面、积极主动的乒乓球竞技战术策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技术保障。反手进攻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抢
期刊
全程:约36.39公里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完整  基本情况:“中潮、佳所、坪坝——羊角岩——翘街——高屯街道陈家庄——少寨红军桥”这条红军长征路,是黎平风光旖旎、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路线之一,是体验红军长征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绝佳路线。  推荐理由: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后,党中央在黎平城召开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洛甫)、周
期刊
全程:40公里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完整  基本情况:线路由赤水市元厚镇红军渡口经陛诏大桥、堰塘沟、穿风坳、忠山红军坟、猪儿坟、药溪口至终点赤水风溪口四渡赤水纪念地,这条路曾是红一军团长征和战斗过的地方。  1935年1月25日至29日,红一军团在林彪的率领下,军团部和红二师曾沿这条路往返、战斗、进驻丙安,并指挥了黄陂洞、复兴场与川军的激战,同时揭开了军事奇迹“四渡赤水”序幕。  推荐理由
期刊
全程:7.1公里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完整  基本情况:红军强攻大关天险步道位于大关镇文明社区和丘林村辖区内,步道的主要路段位于悬崖之上,地势险峻,山顶上有大关、小关两个隘口,素有“一将把关,万夫莫开”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2月,由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后经步道到大关开仓放盐接济贫苦群众,进而向黔西、 大定(今大方)、毕节挺进,开辟黔大毕根据地。  推荐理由
期刊
长征离我们这么近,但又那么远。  说它近,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上、电视上、纪念馆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长征的几个片段、几缕故事。说它远,对于出生在80、90年代,甚至00后的年轻一代,长征已经过去悠悠数载,年轻一代的国民缺少体验。  86年前,一支年轻的革命队伍,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他们翻越陡峭高山,跨过激流险滩,不畏艰难险阻赢得伟大胜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足
期刊
莽莽大山,一河纵贯,水深流急,两岸峭壁,史称“天险”。这就是千百年来鸭池河的地貌。解放前,两岸往来人马车辆均靠木船摆渡。84年前,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奇袭鸭池河,依靠木船浮桥强渡天险。如今,創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的鸭池河大桥横跨天堑。鸭池河上桥梁的变迁史,正是贵州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