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ang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第三届新课程、新教材探究教学研讨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获奖作品展示一
  
  探索篇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减轻学业负担重要和必要途径之一,也是现行教研工作的“一场革命”。而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在引导学生兴趣上做文章;其次,要在课程和知识观念上开动脑筋,要教给学生开发自己的智慧,掌握适应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再次,要探讨教师怎样备课,减负增效,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运作程序。
  
  一、营造质疑场景
  
  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各种信息的运行中发现问题是摆在首位的。
  没有自学环节、没有学生思考的时空,学生就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设置学生发现问题的时空,是产生教学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教学问题所有信息运行的物质背景。学生发现问题不仅需要时空,还需要资源。没有学生广泛接触教学资源,就没有学生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可能。教材是资源,教师在处理教材这一教学资源时,是不是让学生广泛接触了它?我们曾经有意识地听了24节科学课,发现在处理教材资源时,70%的教师放松了对图和表的关注,没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众所周知,新教材增加了直观性,增加了大量图表,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中发现问题的意识。
  没有学生相互讨论和争执,没有不同智慧之间的碰撞,也就没有探究意识的火花。没有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行为的肯定,就没有大面积发现问题、大家反复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肯定与不断否定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肯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即使学生发现的问题没有价值,但他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要引导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至于“问题”有没有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指导。
  
  二、认同探究方向
  
  怎样让学生认同教师提出的问题。
  角色转换。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自己换位成教师,学习这一章节教材,应该掌握什么?将教师换位成学生(心理换位),你在学习时对什么感兴趣?这样,师生提出的问题既有学生的即时思考,也有教师提前的预设,问题就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了一定的理性。这些问题也将成为师生互动的心理纽带。
  多层面整合。将换位思考后提出的多个问题进行整合,整合时可以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结合教师的教学预设,联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方法。
  对问题的质疑。对于整合后的问题,让学生再质疑,是否认同这些主要命题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这是凝聚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细节。
  
  三、接受问题驱动
  
  认同后的问题不能束之高阁,要马上应用于课堂。
  分解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体问题,大多可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可从不同侧面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保证课堂教学的重点。分解出的不同小问题,又恰好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建立合作学习组织。不同的小问题,不仅是驱动不同教学阶段操作的动力,也是驱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动力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还必须有一定的学习组织来实现。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组织是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
  小组选择命题。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定的命题,各小组选择的命题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达成整体教学目标。
  明晰探究目标。不同的子命题,有不同的子目标。当学生不能明晰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要及时凸显出来。
  教学互动。教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良性互动不可缺少的,这不仅是知识建构的需要,还是教学伦理所规定的。教学也是道德行为,道德需要实践,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种道德实践。
  
  四、“三全”参与探究
  
  “三全”参与指的是学生“全员”、“全过程”、“全身心”参与教学。减轻学生的负担,这里的负担是一个集合名词,体现的应该是一个集合量。而“三全”参与就恰好是从集合的角度化解负担过重的表现。当学生中的大多数觉得学习负担不重时所产生的群体心理影响,也会激励少数学生的拼搏精神。当大多数学生觉得负担沉重时,产生的疲惫影响也会暗示少数学生压力增加。心理学上的从众现象在课堂教学上同样会表现出来。
  全员参与教学,是在不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时,建立多个学习小组,分解学习目标,启发全体学生自主探究。
  全过程参与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学习驱动力,都有自己的积极性。而开展过程性评价,发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激发这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全身心参与教学,需要利用问题来吸引学生,来驱动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引导学生亲师。这一程序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组织,而且需要教学艺术与技巧。
  
  五、关注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看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建构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他们是怎样建立这一知识结构的,而后者是最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还能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心理关注重心的转移、自我激励、自我愉悦的状况。而这些恰好是维持、加强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全身心参与的重要自变量。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观察、交谈是必须的,这是关注过程的信息采集手段。对观察得到的信息必须作价值判断,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参与、科学学习、良性互动的极重要环节。
  过程性评价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的,一个是教师的。教师是主导,要体现主导作用,评价的依据就是教师自己的教学价值观以及子系统。评价过程中的扬弃,直接关系到大多数学生的继续学习行为。而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对自我表现的褒贬。
  以表扬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承担对学生信心鼓励的义务,而且承担着对学生科学参与教学的引导。所以,有所扬、有所不扬是过程性评价中引导艺术的体现。当学生在教师评价的引导下,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时,学习负担就在修正中减轻了,这是因为,一个不断修正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而这些都是在间接地减轻学习负担。
  
  六、享受成功愉悦
  
  好学不如乐学,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自己的预设圆满达成时,在自己的行为与结果被群体和组织肯定时,学生就会快乐。实施班级教学中的班级就是一个组织。参与教学的师生就是一个群体。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当学生的探究过程被教师表扬,被同侪赞赏时,学生就得到了一次成功,就会享受到一次成功的愉悦。当一个人被表扬时,成功的愉悦就会产生感染作用,产生扩散作用,因为,学生是在一个学习组织之中的,他是一个组织中的个体。正因为如此,表扬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法宝,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法宝。
  依据教育实践的效果看,当有多个可以引发表扬的因素时,教师应该多次表扬自己的学生;当有多个可以引发批评的因子时,教师应该综合多个因子,进行一次性批评。因为批评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反复的批评对学生的伤害远远大于多因子综合后的一次性批评。
  从科学驾驭课堂教学的层面看,表扬和批评都不能或缺。因为这都是引导。
  
  七、激励续探兴趣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层面分析,激励学生继续探究、自主学习的最好手段就是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中小学生中,教师的“讲台”具有极大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权威价值对学生开展后续自主探究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巧妙利用学生上台发言,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佳径。
  实践告诉我们,在学科学习中,学生只有不断地得到激励,该学科才能不构成对学生的威胁与负担。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得到激励,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受到鼓舞,信其道,乐其道,守其道,展其道。基于这样一种思考,用教学后阶段的成果激励学生的继续学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
  显然,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与传统教学模式分道扬镳,它把学生放在了学习行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它同样可以达到减轻学习负担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改变教师备课的现状,减少主观预设,加强教学留白,注重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开发教师的教育机智,都是教育教学中必须匹配的手段。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观察IL-1β和TNF-α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彩色图像分析技术检测IL-1β和/或TNF-α(20 ng/mL)对RPE细胞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波形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IL-1β+TNF-α处理组76.9±8.1,IL-1β处理组78.4±8.1,TNF-α处理组90.2±6.7.与对照组110.2±10.7比较均有显著性差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然而,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除了做教科书上的习题外,很少或根本不读教科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教科书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不重视对数学的阅读,其实和我们部分教师不重视阅读教科书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概念性内容
最近带孩子去参加小区附近某双语幼儿园的开放日,问起收费情况着实吓了一跳。老师笑着说:“每年赞助费3万元,每个月伙食费1500元,其他也就是园服、书本费啥的,每个月也就是几百块钱。”算下来,每个月要5000元,相当一个普通白领的月工资,当真是让腰包吃紧的人望尘莫及。  中国的幼儿园如此,我们近邻日本却是截然相反。我的一位朋友在日本当驻站记者,按照账面上的工资收入,在当地算是低收入,这倒让他捡了个便宜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的蓝本。  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落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如何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