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脱离了生活去讲化学就不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学科本位”的圈子,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化学失去了意义。笔者力图结合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现化学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生活情境 生活资源 生活小实验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Kormberg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演讲一一《把生活理解成化学》,他认为生命的许多方面可以用化学语言来表达,化学是美丽的,活泼的。可以说,脱离了生活去讲化学就不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学科本位”的圈子,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化学失去了意义。笔者力图结合新课标及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入手,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现化学教育的意义。
1.在社会生活情景中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
案例1氯气性质的教学(片断)
学生活动1:观看2005年3月,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氯气泄漏事件报道的有关录象画面,从中认识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2:观看事故发生地麦田在一夜时间由绿变黄的现象,结合以下实验认识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
[实验探究1]实验仪器及药品:集有氯气的小试管、集有氯气并装有红纸条及固体CaCl2的小试管、注射器、新制氯水、AgN03溶液、稀HN03、pH试纸、NaHC03固体、稀盐酸、蒸馏水、小试管5支、滴管2支、药匙。
要求学生推测新制氯水的可能成分,将验证方案写在“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卡片”上,小组讨论后完善方案,合作完成实验。
结论:氯水中有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
【实验探究2]实验目的:探究氯水中的漂白性成分
方案:①向PH试纸上滴加稀盐酸。
②在盛有固体CaCl2及红纸条的一试管氯气中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水。
现象:①PH试纸只变红不褪色。
②不褪色,注水后红纸褪色。
结论:真正起漂白作用的不是氯气单质和盐酸,而是另有其它物质。
提出问题: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从而引入次氯酸的学习。
教学反馈:借助液氯泄露事件进行氯气部分的教学是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的分析解决活动中,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2.开发生活资源,将抽象问题生动化。
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利用家庭中常用的消毒剂:双氧水、灰氧猛(高锰酸钾)、碘酒、84消毒液、白酒,查出其主要成分,并据此涉及三个氧化还原反应是试验方案,完成实验并说明其反应原理。
活动结果:I、双氧水加到酸性高锰酸钾中使其褪色,并冒气泡。
2、84消毒液能使碘酒褪色。
3、双氧水加到84消毒液中冒气泡。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查找原理的过程,分析了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基本结论。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3.设计生活小实验,感受自然生活的美。
案例3:Fe、I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1:海带中碘离子的检验
将海带灼烧为海带灰浸泡后过滤,得含碘离子溶液,加二氧化锰和稀硫酸,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用淀粉溶液检验,从而确定海带中含碘。
学生活动2:鸭血中微量铁的检验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亲眼所见的实验面前,确立了“药补不如食补”,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勤钻研,一定会开发出更多的化学课程资源,为新课程建设服务,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学生爱上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生活情境 生活资源 生活小实验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Kormberg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演讲一一《把生活理解成化学》,他认为生命的许多方面可以用化学语言来表达,化学是美丽的,活泼的。可以说,脱离了生活去讲化学就不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学科本位”的圈子,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化学失去了意义。笔者力图结合新课标及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入手,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现化学教育的意义。
1.在社会生活情景中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
案例1氯气性质的教学(片断)
学生活动1:观看2005年3月,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氯气泄漏事件报道的有关录象画面,从中认识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2:观看事故发生地麦田在一夜时间由绿变黄的现象,结合以下实验认识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
[实验探究1]实验仪器及药品:集有氯气的小试管、集有氯气并装有红纸条及固体CaCl2的小试管、注射器、新制氯水、AgN03溶液、稀HN03、pH试纸、NaHC03固体、稀盐酸、蒸馏水、小试管5支、滴管2支、药匙。
要求学生推测新制氯水的可能成分,将验证方案写在“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卡片”上,小组讨论后完善方案,合作完成实验。
结论:氯水中有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
【实验探究2]实验目的:探究氯水中的漂白性成分
方案:①向PH试纸上滴加稀盐酸。
②在盛有固体CaCl2及红纸条的一试管氯气中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水。
现象:①PH试纸只变红不褪色。
②不褪色,注水后红纸褪色。
结论:真正起漂白作用的不是氯气单质和盐酸,而是另有其它物质。
提出问题: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从而引入次氯酸的学习。
教学反馈:借助液氯泄露事件进行氯气部分的教学是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的分析解决活动中,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2.开发生活资源,将抽象问题生动化。
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利用家庭中常用的消毒剂:双氧水、灰氧猛(高锰酸钾)、碘酒、84消毒液、白酒,查出其主要成分,并据此涉及三个氧化还原反应是试验方案,完成实验并说明其反应原理。
活动结果:I、双氧水加到酸性高锰酸钾中使其褪色,并冒气泡。
2、84消毒液能使碘酒褪色。
3、双氧水加到84消毒液中冒气泡。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查找原理的过程,分析了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基本结论。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3.设计生活小实验,感受自然生活的美。
案例3:Fe、I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1:海带中碘离子的检验
将海带灼烧为海带灰浸泡后过滤,得含碘离子溶液,加二氧化锰和稀硫酸,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用淀粉溶液检验,从而确定海带中含碘。
学生活动2:鸭血中微量铁的检验
教学反馈: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亲眼所见的实验面前,确立了“药补不如食补”,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勤钻研,一定会开发出更多的化学课程资源,为新课程建设服务,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学生爱上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