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本文从陶行知教育思想视角出发,在分析当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运用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当前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在统筹协调管理、教学方法和认识等方面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学校科学统筹协调管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教师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和各学科教师要科学认识推进课程思政价值三个有效对策,不断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课程思政;育人;问题
一、当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运用及研究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是将各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步推进,形成全员在所有课程中都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的一种育人模式。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课程思政具有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和科学创新的鲜明特点。从2004我国实施思政育人课程改革以来,逐渐探索出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生活化等育人模式,其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历程三个阶段发展至今已逐步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际中。当前专门从事思政教学的教育专家及学者,为了使思政育人模式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分别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及西方教育专家育人思想出发,来研究课程思政育人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当前我国教育专家及学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思政课程的启示、思政课程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等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并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新时代各学科教育中的推广与运用,具体体现在各学科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教师已有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出发来探究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策略或路径,例如:有教师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就创新出了课程思政生活教学、课程思政田园教学、课程思政小先生等教育模式,教育界及学界专家学者掀起了研究和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热潮。但当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例如: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育人依然面临协同推进、推广运用和创新发展等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缺乏有效统筹协调的问题
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程思政育人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缺乏有效统筹协调的问题。课程思政育人关键在调动全学科教师协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各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后推进学科知识教育。然而,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模式中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致使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1]或者融合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上,学校虽然提出并制定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方案和设计,但对推进过程的监督考核以及教学融合的效果和结果缺乏有效的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推进课程思想育人模式存在形式主义,没有将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进而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推进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不紧密的两张皮问题。在课程思政考核管理机制方面,学校不能依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征来科学制定课程思政考核管理及奖励机制,无法通过监督考核管理制度来倒逼其他学科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这是学校各学科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没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课程思政育人存在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课程思政育人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学校各学科教育者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模式、方法及路径,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运用和发展,在学校形成了各学科教育者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思政育人模式的热潮,[2]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進行了剖析。教学方法论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理论,其提出的这些教学方法论对当前我们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启示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课程思政育人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各学科教师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没有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提出的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应用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中,这是致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体验教学方法的出现,使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比,后者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此背景下各学科教师积极创新推进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但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运用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三)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的问题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而各学科教师则是推动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各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占据重要地位,那么课程思政的推进只有抓住“关键人”“关键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所以我们要抓住各学科教师和各学科课程来推进课程思政,但当前由于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不深不透不到位的问题,致使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打了折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教师没有有效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将具体学科知识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将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置于次要地位。[3]例如:专业学科的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相关教学设计中学科教师无法积极主动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衔接。二是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深度不足,融入的角度和内容缺乏深入思考,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与社会、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有效借鉴和运用陶行知育人思想来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例如:专业教师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学校各学科教师运用线上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但各学科教师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虽然融入了爱国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缺少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问题的有效策略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先后提出的教育改造、学校管理、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等系列教育观点和经验的总和,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当前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经验启示。
(一)学校科学统筹协调管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科学统筹协调管理推进,更需要学校通过统筹协调有效调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运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发现,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教育的思想,主张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课程思政教育,那么学校作为牵头实施思政育人机制的重要组织,在有效调动教师、社会等力量参与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协调。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要带领各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学校课程思政内容,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在统筹协调管理课程思政方面,学校要重点协调好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不能有效统筹协调管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课程思政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双向教学目标。[4]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每年要研究并拟定出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召开全体教师课程思政专题部署会,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制定本专业本学科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案、计划和教学设计,并要对各学科教师进行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师资培训班,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来提高各学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在课程思政监督管理方面,学校要组建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倒逼教师切实将课程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二)教师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教学方法论是教学行动的理论指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通过对各学科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当前各学科教育者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种课程思政育人方法: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而创新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讲专业课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明白做人的道理,并且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要既要学会运用做人的道理和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各学科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思政课程育人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解决专业知识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运用高情商来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技术问题。二是创新探索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启发来源于陶行知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就即社会的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体验教学方法的出现,各学科教师将当前社会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比如,微课、多媒体教学、线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都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教学现代化进程,并且使课程教学方法日益朝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5]此外,各学科教师还可以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故事教学、融合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三)各学科教师要科学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而各学科教师则是推动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各学科教师要有效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要深刻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关乎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地推动和实施。首先,学校要通过课程思政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来引导各学科教师科学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价值观的转变来促使各学科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全过程。[6]其次,各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和认识陶行知“千学万学学做人”的教学思想,并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位,若各学科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培养了某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但该专家学者不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甚至会走向贪污腐败或者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7]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思政学科教师就敏锐地把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将医学防护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成功推进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发展,并发挥出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效回击了各类网络舆情,为学生线上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育人有效回答了各学科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各学科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本文为有效破解课程思政系列教学难题和科学回答这三个问题,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出发,探索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的策略,有效回答了推进课程思政系列问题,为各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经验借鉴。
參考文献
[1]刘安波.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路径与方法[J].经济师, 2020, No.376(06):201-202.
[2]王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新闻理论课程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20, 011(007):219-220.
[3]李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7):125-126.
[4]会霞 张.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0):166.
[5]王芳."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今天, 2020(9):0273-0273.
[6]鱼慧洋."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文汇, 2020(13):109-110.
[7]李朝.三农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热带作物学报, 2020, v.41(08):259-260.
[作者简介]辛超,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劼,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课程思政;育人;问题
一、当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运用及研究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是将各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步推进,形成全员在所有课程中都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的一种育人模式。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课程思政具有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和科学创新的鲜明特点。从2004我国实施思政育人课程改革以来,逐渐探索出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生活化等育人模式,其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历程三个阶段发展至今已逐步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际中。当前专门从事思政教学的教育专家及学者,为了使思政育人模式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分别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及西方教育专家育人思想出发,来研究课程思政育人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当前我国教育专家及学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思政课程的启示、思政课程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等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并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新时代各学科教育中的推广与运用,具体体现在各学科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据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教师已有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出发来探究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策略或路径,例如:有教师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就创新出了课程思政生活教学、课程思政田园教学、课程思政小先生等教育模式,教育界及学界专家学者掀起了研究和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热潮。但当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例如: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育人依然面临协同推进、推广运用和创新发展等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育人存在缺乏有效统筹协调的问题
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程思政育人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缺乏有效统筹协调的问题。课程思政育人关键在调动全学科教师协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各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后推进学科知识教育。然而,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模式中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致使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1]或者融合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上,学校虽然提出并制定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方案和设计,但对推进过程的监督考核以及教学融合的效果和结果缺乏有效的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推进课程思想育人模式存在形式主义,没有将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进而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推进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不紧密的两张皮问题。在课程思政考核管理机制方面,学校不能依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征来科学制定课程思政考核管理及奖励机制,无法通过监督考核管理制度来倒逼其他学科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这是学校各学科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没有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课程思政育人存在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课程思政育人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学校各学科教育者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模式、方法及路径,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运用和发展,在学校形成了各学科教育者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思政育人模式的热潮,[2]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進行了剖析。教学方法论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理论,其提出的这些教学方法论对当前我们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启示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课程思政育人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各学科教师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没有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提出的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应用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中,这是致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体验教学方法的出现,使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比,后者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此背景下各学科教师积极创新推进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但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运用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三)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的问题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而各学科教师则是推动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各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占据重要地位,那么课程思政的推进只有抓住“关键人”“关键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所以我们要抓住各学科教师和各学科课程来推进课程思政,但当前由于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不深不透不到位的问题,致使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打了折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教师没有有效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将具体学科知识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将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置于次要地位。[3]例如:专业学科的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相关教学设计中学科教师无法积极主动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衔接。二是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深度不足,融入的角度和内容缺乏深入思考,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与社会、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有效借鉴和运用陶行知育人思想来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例如:专业教师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学校各学科教师运用线上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但各学科教师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虽然融入了爱国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缺少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问题的有效策略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先后提出的教育改造、学校管理、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等系列教育观点和经验的总和,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当前破解课程思政育人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经验启示。
(一)学校科学统筹协调管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科学统筹协调管理推进,更需要学校通过统筹协调有效调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运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发现,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教育的思想,主张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课程思政教育,那么学校作为牵头实施思政育人机制的重要组织,在有效调动教师、社会等力量参与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协调。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要带领各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学校课程思政内容,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在统筹协调管理课程思政方面,学校要重点协调好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不能有效统筹协调管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课程思政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双向教学目标。[4]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每年要研究并拟定出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召开全体教师课程思政专题部署会,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制定本专业本学科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案、计划和教学设计,并要对各学科教师进行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师资培训班,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来提高各学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在课程思政监督管理方面,学校要组建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倒逼教师切实将课程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二)教师创新运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教学方法论是教学行动的理论指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通过对各学科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当前各学科教育者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种课程思政育人方法: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而创新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讲专业课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明白做人的道理,并且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要既要学会运用做人的道理和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各学科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思政课程育人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解决专业知识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运用高情商来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技术问题。二是创新探索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启发来源于陶行知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就即社会的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现场体验教学方法的出现,各学科教师将当前社会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比如,微课、多媒体教学、线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都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教学现代化进程,并且使课程教学方法日益朝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有效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5]此外,各学科教师还可以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故事教学、融合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三)各学科教师要科学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而各学科教师则是推动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力军,各学科教师要有效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要深刻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关乎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地推动和实施。首先,学校要通过课程思政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来引导各学科教师科学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价值观的转变来促使各学科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全过程。[6]其次,各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和认识陶行知“千学万学学做人”的教学思想,并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首位,若各学科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培养了某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但该专家学者不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甚至会走向贪污腐败或者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7]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思政学科教师就敏锐地把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将医学防护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成功推进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发展,并发挥出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效回击了各类网络舆情,为学生线上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育人有效回答了各学科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各学科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本文为有效破解课程思政系列教学难题和科学回答这三个问题,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出发,探索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的策略,有效回答了推进课程思政系列问题,为各学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经验借鉴。
參考文献
[1]刘安波.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路径与方法[J].经济师, 2020, No.376(06):201-202.
[2]王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新闻理论课程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20, 011(007):219-220.
[3]李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7):125-126.
[4]会霞 张.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0):166.
[5]王芳."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今天, 2020(9):0273-0273.
[6]鱼慧洋."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文汇, 2020(13):109-110.
[7]李朝.三农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热带作物学报, 2020, v.41(08):259-260.
[作者简介]辛超,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劼,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