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六位老师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浓郁氛围,看到了个体语文教学的新气象。每一堂课对我都有启发,每个老师讲课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各有各的精彩,其共同点就是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但是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所有老师深思:
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的问题
其实大致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六个老师的课很显然都特别地注重了预设,基本是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使教学走向有序。能够突出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进行临时的有效应对,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因为是公开课的缘故吧,六位老师都有有为了完成预设强行生拉硬拽学生前行的嫌疑。例如《逍遥游》的第二环节,恐怕学生根本就没有整体把握全文,所以也根本弄不懂论证思路,但老师并没有通过文本的有效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而是草草带过。还有《屈原列传》的字词,从学生回答来看,根本就没掌握,也是到点就换了。我们的课堂要预设,而不能拘泥于预设。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语文教学“哪里不会学哪里”也不错。
二、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
基础是语文的根基,无论你是否应试,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无论是字词的识记,还是字音的掌握还是字形的熟悉,这些体现语文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内容犹如一棵大树的树根,是要长期坚持的。很高兴很多老师的课堂里都设计到提了这个。很多老师采取的方式都是直接提供,或让学生注意字音,或注意字形,或注重字义。这应该是很多老师日常采用的方法,有些呢则会有些延展有些检测或者加些复习巩固的环节,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不过在我看来,老师有些”代劳“了,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呢?所以我的建议是让他们自己提供。像《阿房宫赋》的处理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就由被动的识记变成了主动的认知,而且老师的提供毕竟只是我们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预判,不一定准确,说不定课文某处还藏着一些学生的难点老师的盲点。可能还会有些学生遗漏的地方,那这个时候就轮到老师们来处理了。
毕竟,疑问是求知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课堂也可能不好看,没有了老师表演的舞台但学生肯定是翻字典的多了,往本子上去整理的多了。
三、课文朗读的问题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考试以书面化的语言形式进行,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不在其中。考试这根指挥捧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控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就行了,诵读的作用仅限于能背诵、默写、运用几句古诗词,其它的能力素养可以忽略不计,形成了考试不考就不读不背的问题。
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吧,这是最美妙的声音。
四、课件的使用问题
课件之用于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直观形象、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以及大容量大信息量等诸多特点。从而,使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具有了强大的优势,令人无法拒绝。
个人觉得,课件的应用不仅只是几页图片制作的教学过程的展示,或者是音频、视频的简单叠加模式。尤其是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就更应有其丰富性、实用性、启发性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反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有利于及时评测等等。六位老师的教学都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这些作用。此外,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能精简板书内容,节约时间,便于课堂小结等等。使用课件教学要防止课件内容过简,制作粗糙。像林老师的课件,仅仅是教学目标和几个教学环节的简单的呈现,应用到课堂显然是不可取的。
五、教师课堂评价语的问题
从这六位老师的讲课中我还注意到课堂评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只用套话“好”“非常正确”“准确”等词语评价回答对的,至于回答错误或者不准确时,老师们的共同做法是再让另外的同学作答,或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直接由老师說出答案,回答错了的同学错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学生也不知道。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简单地说声“好”或者“非常正确”这样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尽管受到表扬的学生是非常的开心,但其他同学或者包括他本人是否真正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们,他们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去学习呢。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启示的作用。
但是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所有老师深思:
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的问题
其实大致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六个老师的课很显然都特别地注重了预设,基本是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使教学走向有序。能够突出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进行临时的有效应对,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因为是公开课的缘故吧,六位老师都有有为了完成预设强行生拉硬拽学生前行的嫌疑。例如《逍遥游》的第二环节,恐怕学生根本就没有整体把握全文,所以也根本弄不懂论证思路,但老师并没有通过文本的有效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而是草草带过。还有《屈原列传》的字词,从学生回答来看,根本就没掌握,也是到点就换了。我们的课堂要预设,而不能拘泥于预设。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语文教学“哪里不会学哪里”也不错。
二、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
基础是语文的根基,无论你是否应试,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无论是字词的识记,还是字音的掌握还是字形的熟悉,这些体现语文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内容犹如一棵大树的树根,是要长期坚持的。很高兴很多老师的课堂里都设计到提了这个。很多老师采取的方式都是直接提供,或让学生注意字音,或注意字形,或注重字义。这应该是很多老师日常采用的方法,有些呢则会有些延展有些检测或者加些复习巩固的环节,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不过在我看来,老师有些”代劳“了,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呢?所以我的建议是让他们自己提供。像《阿房宫赋》的处理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就由被动的识记变成了主动的认知,而且老师的提供毕竟只是我们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预判,不一定准确,说不定课文某处还藏着一些学生的难点老师的盲点。可能还会有些学生遗漏的地方,那这个时候就轮到老师们来处理了。
毕竟,疑问是求知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课堂也可能不好看,没有了老师表演的舞台但学生肯定是翻字典的多了,往本子上去整理的多了。
三、课文朗读的问题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考试以书面化的语言形式进行,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不在其中。考试这根指挥捧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控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就行了,诵读的作用仅限于能背诵、默写、运用几句古诗词,其它的能力素养可以忽略不计,形成了考试不考就不读不背的问题。
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吧,这是最美妙的声音。
四、课件的使用问题
课件之用于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直观形象、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以及大容量大信息量等诸多特点。从而,使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具有了强大的优势,令人无法拒绝。
个人觉得,课件的应用不仅只是几页图片制作的教学过程的展示,或者是音频、视频的简单叠加模式。尤其是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就更应有其丰富性、实用性、启发性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反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有利于及时评测等等。六位老师的教学都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这些作用。此外,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能精简板书内容,节约时间,便于课堂小结等等。使用课件教学要防止课件内容过简,制作粗糙。像林老师的课件,仅仅是教学目标和几个教学环节的简单的呈现,应用到课堂显然是不可取的。
五、教师课堂评价语的问题
从这六位老师的讲课中我还注意到课堂评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只用套话“好”“非常正确”“准确”等词语评价回答对的,至于回答错误或者不准确时,老师们的共同做法是再让另外的同学作答,或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直接由老师說出答案,回答错了的同学错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学生也不知道。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简单地说声“好”或者“非常正确”这样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尽管受到表扬的学生是非常的开心,但其他同学或者包括他本人是否真正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们,他们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去学习呢。这样的课堂评价用语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启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