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事物的不平稳的发展过程中,是最有可能产生不朽的理论以及伟大的飞跃的。这一观点并没有故弄玄虚,简言之,改革时期,参与者的施展空间更大。我们不必对教育一再去追根溯源,哪怕的确从春秋孔子开始我们就有了自豪于全世界的资本,但是历史的长河其实并不会为任何人过滤走不光彩的沙砾,教育发展至今,我们再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理智的选择无疑是自省与整合。一些高举改革大旗的先行者已经陆续完成了这一步骤,并且开始了“东学西渐”之后的创新,其中不乏欧美教育理念以及方式的拥趸。
信息社会,国与国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让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交流更真实可靠,在这里说的不是别的,是一个国家想要掩饰自己的国情变得更加困难。在此前提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情形中,比较明显的一支是对心理学的关注,而它对教育的影响也逐渐被多方探讨。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教育行为对科学有效的追求,国人开始真正的重视教育本身,真正意识到教育对人本体发展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适当“延宕”有益于教育活动的效果
“延宕”一词,最为人熟知的出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关于这位丹麦王子身上的优柔寡断历来都有很多观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气质并非无本之木,除了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还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他对这件让他难以决断的事情的态度有关。
概括说来,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受教育者的行为之下的心理发展与变化情况是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像少年三毛这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我们身边是比较常见的,他们自卑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默默无闻,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获得别人的认可;第二种则是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十分缺乏自信,也不敢尝试去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别人的认可。比较而言,第一类的孩子更易帮助其转变。
可这与教师心理健康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教师的职业压力不仅来自于身体的疲累,更加来自与心理的疲累。面对数十个学生,每天每刻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这里将要牵扯到的是所谓“经验论”,许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注意到,很多时候经验往往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遇到调皮或者后进的学生,很多老师会不自觉地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听完学生的话甚至还没有听完学生的话,就已经下了定论。
在日益竞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而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无疑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塑造灵魂,那么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难道不应该慎重又慎重吗?
“延宕”这一概念应该被灵活掌握并且运用,如哈姆雷特身上北欧人血统与新锐思想的碰撞一样,我们教师也在工作中面对自身性格与情绪等因素和外界干扰因素的碰撞,适当冷静无疑是有益于身心的,这不是让教师畏首畏尾,而是对教师工作应该多些慎重的建议。
二、让“中庸”灵动教育活动的细节
在展开论点之前,先引入一个情节,是国外的学者对于“自卑”这一心理的阐释和解决办法。
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的意义,只要有人持这种态度,它也绝不会是完全错误的。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或者说,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得多,有些则错得少。我们还可以发现: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这样,我们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科学”的生活意义,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何灵动?这其实与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庸之道有共通之处。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贯被理解的明哲保身的折中之意,个人认为应理解成恰到好处的合理,不论是人性还是心态,把握好善恶的“临界点”是很难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其实这种自我管理并不可能在大多数人中得到真正的实现,但是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自我管理上理应努力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这种自身的智慧的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教育活动还未在全社会范围内系统化科学化的古代,先人的认识是更加透彻的。在我们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的时候,似乎少有人会考虑这个问题,的确,小学生的“道”几乎不可能先于高于成年人。但这代表成年人可以忽视他们的思想吗?恐怕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还回到三毛的例子,如果教师没有被经验和愤怒蒙住了双眼,那会做出丧失教育意义的举动么?
因而所谓中庸,是对教育者个人素质和智慧的最高期待。不要陷入各种各样学生问题的泥淖,失去了自己的心,而是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上,宏观看待某一事件,不可为恶,更不可为太善,因为我们的标准并不可能适用与所有学生,所有事情。
本文是想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教育心理为据,对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提出善意的建议,从而实现心理与现实之间的理论上的平衡。就像现在对于三毛这一事例的很多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一样,我们也不需要去想如果三毛初中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她的际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希望的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延宕与中庸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引入,无非是想在教育者爱护自己与教育效果最大化之间寻求一种最和谐的境界。
信息社会,国与国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让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交流更真实可靠,在这里说的不是别的,是一个国家想要掩饰自己的国情变得更加困难。在此前提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情形中,比较明显的一支是对心理学的关注,而它对教育的影响也逐渐被多方探讨。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教育行为对科学有效的追求,国人开始真正的重视教育本身,真正意识到教育对人本体发展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适当“延宕”有益于教育活动的效果
“延宕”一词,最为人熟知的出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关于这位丹麦王子身上的优柔寡断历来都有很多观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气质并非无本之木,除了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还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他对这件让他难以决断的事情的态度有关。
概括说来,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受教育者的行为之下的心理发展与变化情况是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像少年三毛这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我们身边是比较常见的,他们自卑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默默无闻,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获得别人的认可;第二种则是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十分缺乏自信,也不敢尝试去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别人的认可。比较而言,第一类的孩子更易帮助其转变。
可这与教师心理健康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教师的职业压力不仅来自于身体的疲累,更加来自与心理的疲累。面对数十个学生,每天每刻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这里将要牵扯到的是所谓“经验论”,许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注意到,很多时候经验往往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遇到调皮或者后进的学生,很多老师会不自觉地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听完学生的话甚至还没有听完学生的话,就已经下了定论。
在日益竞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而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无疑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塑造灵魂,那么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难道不应该慎重又慎重吗?
“延宕”这一概念应该被灵活掌握并且运用,如哈姆雷特身上北欧人血统与新锐思想的碰撞一样,我们教师也在工作中面对自身性格与情绪等因素和外界干扰因素的碰撞,适当冷静无疑是有益于身心的,这不是让教师畏首畏尾,而是对教师工作应该多些慎重的建议。
二、让“中庸”灵动教育活动的细节
在展开论点之前,先引入一个情节,是国外的学者对于“自卑”这一心理的阐释和解决办法。
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的意义,只要有人持这种态度,它也绝不会是完全错误的。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或者说,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得多,有些则错得少。我们还可以发现: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这样,我们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科学”的生活意义,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何灵动?这其实与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庸之道有共通之处。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贯被理解的明哲保身的折中之意,个人认为应理解成恰到好处的合理,不论是人性还是心态,把握好善恶的“临界点”是很难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其实这种自我管理并不可能在大多数人中得到真正的实现,但是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自我管理上理应努力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这种自身的智慧的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教育活动还未在全社会范围内系统化科学化的古代,先人的认识是更加透彻的。在我们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的时候,似乎少有人会考虑这个问题,的确,小学生的“道”几乎不可能先于高于成年人。但这代表成年人可以忽视他们的思想吗?恐怕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还回到三毛的例子,如果教师没有被经验和愤怒蒙住了双眼,那会做出丧失教育意义的举动么?
因而所谓中庸,是对教育者个人素质和智慧的最高期待。不要陷入各种各样学生问题的泥淖,失去了自己的心,而是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上,宏观看待某一事件,不可为恶,更不可为太善,因为我们的标准并不可能适用与所有学生,所有事情。
本文是想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教育心理为据,对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提出善意的建议,从而实现心理与现实之间的理论上的平衡。就像现在对于三毛这一事例的很多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一样,我们也不需要去想如果三毛初中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她的际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希望的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延宕与中庸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引入,无非是想在教育者爱护自己与教育效果最大化之间寻求一种最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