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饷馆码头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278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湛蓝的天空下,一幅临江水乡的美丽画卷徐徐打开。弧形的碧波如同一弯月牙在错落有致的古厝高楼前流淌而过,江岸小舟、红花绿地、栈道船厂,揽之不尽的旖旎风光跃然于天地之间。缓步在九龙江畔,一座条石铺砌而成的码道随着月溪呈弧形状斜入九龙江底,在潮汐吞吐的江水中时隐时现。这便是“饷馆码头”,在月港沿岸七座码头遗址中,唯一的一座官用码头。
  明朝初期,由于明廷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仅开放广东、浙江和福建三处市舶司进行“朝贡贸易”,但这也是仅仅对海外番商旅客来华的贸易放开,对境内商贩民众出海仍然严加禁止。番商旅客来华朝贡贸易时,必然会和国内这些商贩进行交易,在这种似开非开的“海禁贸易”的刺激下,以海为生的滨海居民在生计压迫与厚利的诱惑下,只好选择冲破“海禁”冒险下海通番。也正是闽海私商这种不惧艰险,不畏强权的活跃抗禁,才促使“僻处海隅,俗如化外”的月港崛起。
  随着私人海上贸易越来越活跃,以及倭奴国内乱导致的海寇盗匪肆虐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嘉靖初年,朝廷再次明申“海禁”严令,同时又在沿海各省设立巡海道,负责“海禁”政令的实施。明嘉靖九年(1530),由于福建漳州一带私人出洋贸易尤为突出,月港“通番倡乱,贻患地方者,已非一日矣”,且“最号难治”,明廷按照福建巡抚都御史胡琏的奏请,将巡海道由省城移驻到漳州地界,并在月港对岸的海沧设置“安边馆”,每年委任通判一员驻守,专门对付那些从月港出洋通番的闽商。但是,这种严厉的“弭盗贼,禁通夷,理狱讼,编舟楫,举乡约,兴礼俗,大要以安民为尚”的弹压策略收效甚微,不仅没能遏制住海商破禁私通海外的现象,却导致“官贪吏墨,与贼为市,乱且倍于前”。
  因此,明廷遂派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奉命深入沿海巡视海防,发现“贼船番船,兵利甲坚,乘虚驭风,内外合为一家。”沿海地区的一些乡绅族长,甚至地方官员、卫所将领,均私造大船跨海过洋走私货物。为此,朱纨下严令执行海禁政策,命人收缴双桅大船,革除乡官渡船,建立保甲制度,搜捕通倭分子,加强打击海上走私。对于那些走私或通番的商贩官员,若有自首或相互告发的均要记录在案。朱纨还上奏朝廷,揭发那些知法犯法的地方官员。可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地方官员的走私行为又岂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中的利益牵连甚广,整个朝廷上下如同一张渔网般交织得密密麻麻。不久,朱纨因此受到陷害,服毒自杀。
  朱纨死后,海禁再次松弛,海商们“溃裂以出”,沿海地区尤其是漳州月港的走私再次兴盛起来。嘉靖三十年(1551),明廷遂在月港设置靖海馆,专事缉捕走私海商。此时,当地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走私集团,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都张维等二十四人造舟接倭舶,官莫能禁。”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海道邵楩命捕盗林春领兵三百人剿捕,张维等二十四人率众拒捕,甚至杀死围剿官兵三名。可见,官府的剿捕并没有镇压住月港走私现象,反而引起张维等人的拼死抵抗,从而酝酿了月港“二十四将”的叛乱。嘉靖四十二年(1563),随着二十四将叛乱稍有平息,明廷将靖海館改为海防馆,驻海防同知,负责稽查缉捕。但是,明廷在围剿倭寇盗匪之患时,财政早就耗费殆尽,因此一些官员开始主张废弛海禁政令,允许民间私人进行海上贸易,并设置有效的管理机构负责督察,征收关税,以充军饷。
  明隆庆元年(1567),朝廷正式在漳州月港开设“洋市”,并设立“海澄县”,准许境内商贩民众赴东、西洋贸易。这一年,月港成为了明代唯一合法的民间贸易商港,成为“寸光尺土,捋比金钱”,“香尘载道,玉屑盈衢,画鹢迷江,炙星不夜”,“嬉游歌舞,日以继夜”的闽南大都会。当时,月港拥有十八条通往东西洋的航线,与东亚、东南亚等四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并通过吕宋岛马尼拉湾,与欧美各国形成贸易网络,把中国以及亚洲的贸易与整个世界贸易紧密联系起来。月港私人海上贸易的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海上贸易形态,使中国原有的朝贡贸易走向衰落,却促进了中国海关的初步形成。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海防馆在月港所征收的饷税创往年的最高纪录,“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明廷担心月港海防馆官员“所申报不尽实”,故在福建各府轮流抽佐官一名前往月港督饷。当地官员“上章请改设饷馆,给关防。”朝廷遂将海防馆更名为督饷馆,专职管理对外贸易。同时,配置税务官一名,由海防同知担任,后改为每年在福建各府佐官中选择一人出任。另有饷吏两名,书手四名,作为税务官的左膀右臂,专门负责征缴各种税饷及记录在案。除此之外,朝廷还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的税饷管理制度,如《商税则例》《海税禁约十七事》《东西洋水饷等第规则》《陆饷则例》等,正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初具中国海关雏形的管理机制。
  饷馆码头,正是督饷馆配套设施之一。伫立在饷馆码头上,迎着带有淡淡咸腥味的风,思绪如潮水般随着数艘现代渔船缓缓驶过眼前,仿佛身临在数百年前的古月港,在饷馆码头上徘徊,身畔接踵而来的商贩走卒擦肩而过,每一个人好像都带着无畏无惧的执着信念,站着、蹲着,各自忙活着手中的事儿,还有三三两两的船主番客正兴致勃勃地攀谈着商品的运输事宜。你瞧,那边两名身穿红袍官服的督饷馆官员正手持笔墨纸簿,盘验着堆积在码头边上的一箱箱瓷器丝绸……每一个角色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每一帧画面均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当时,凡经月港出航东、西洋的商船,便要到督饷馆登记,注明商人姓名、户籍所在地、船只大小、载货种类、数量及将要前往的国家或者地区,在交纳“引税”后由督饷馆税务官发放“船引”方能出洋。而且,明廷还实行限量出海制度,每年发放引票最高可达一百一十七张,另有二十张作为备用。但是,由于多发一引就可以多征一引之税,所以实际发放的引数要远高于此数。督饷馆还实行连坐互保机制,凡船主商户要申请“船引”时,需要邻里作为担保方能申请。另外,出海商船需按船形的大小向督饷馆缴纳“水饷”。船主在申请船引之际,督饷馆官员便要对船只进行丈量,将尺寸大小和经商地点详细登记,往贩西洋的船只宽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银五两,每多一尺加征银五钱,以此类推。往东洋吕宋等地的船只较小,比去西洋的船只减十分之三的水饷。   在商船起航之际,督饷馆官员要到饷馆码头对出海商船逐一进行盘验,查看商船是否按申请记录进行备货,是否有走私铜、铁、硝黄等货物行为。夏秋两季,出海商船陆续从海外贸易归航,督饷馆官员又要提前赶往中左所等沿海地区进行巡视,命各地巡检司负责对返航商船逐程护送,名为防止海寇抢劫货物,實则是对商船进行监督,防止商人半道私卸货物、隐匿宝货,偷漏饷税等。待商船抵达饷馆码头之际,督饷馆官员立即上船对货仓进行封钉,等到逐一盘验完毕,再按船上货物多寡计值,向货主征收“陆饷”。由于货物征税而米不征税,故有些海商回国时“不载货而载米”。为此,督饷馆限制每艘商船“载米五十石,准作食米免科”,超过者照征。
  “估客如云集,东西两洋船。飞帆来绝岛,百货悉陈橼。”这是当时漳州府佐官,委署月港洋市督饷事务的吕继楩所作《海澄督饷》中的诗句,诗中尽展月港洋艘帆影遮天蔽日,各地商贾齐聚一堂的繁华景象。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负责督饷的通判王起宗就因在中左所验船时无驻扎之处,造成随行人员诸多不便,因此向朝廷建议在商船往返的必经之地圭屿建一座公馆,以利于监督往来船只动向。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到崇祯年间,月港开始走向衰落。为适应饷税制的实行而设置的督饷馆亦随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督饷馆一系列机制为清朝厦门海关的设置开了先声,也直接影响了当时广州和澳门进出口税征收的转变和改制。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月港督饷馆的设置,是中国海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时光流彩,岁月穿梭。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饷馆码头至今仍未隐退。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本为石料铺砌建筑而成的饷馆码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维修和改建,埠头、部分码道与沿岸均使用钢筋水泥进行修葺,码头右侧也建起了一座长约二十三米,宽约两米,由钢筋混凝土和花岗石砌筑而成的混合式双开踏步码头,以及一条长约九米,宽约三米六的栈桥。由此,饷馆码头发展为漳澄旅客往来厦门的客运码头,岸上建有海澄客船站,站内设有售票处、侯船室等,码头可停靠一艘三百个座位的客船泊位一个。
  落日的余晖洒在忙碌的港湾,载满乘客的渡船在“嗒嗒”发动声中渐行渐远,留下一条粼粼微波在夕阳晚霞映照下闪烁着点点金光。
其他文献
一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中这样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在他的心目中,洛阳牡丹就是所有牡丹产地中的天下第一。如今我想说的是,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镇的船场村,在历经了长达六十几年的番茄種植实践之后,产出来的番茄,品种丰富,品味纯正,品质卓越,也能给予我同样的感受。  我并非从事农业研究的专家,是不宜轻易下结论的。然而,我确实吃过
期刊
龙冲,又称龙充寨、龙清,是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一个自然村,位于乌山支脉九侯山脚下,东邻九侯岩,西至西潭乡鲤鱼山脚下,南连湖内溪(古称长田溪),北邻后陵山及亚湖水库,距县城二十五里,是诏安县乃至潮汕地区群众经溪东前往省级风景名胜区九侯岩朝圣必经之地。龙冲虽是个小村庄,但因是乌山匪首、福建省第五行政专区(漳州)保安司令部独立大队长沈东海的家乡,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是一个让闽粤赣边区军民耳熟能详的村庄
期刊
平和县九峰镇北去数十里,海拔800多米之五凤山西麓,群峰逶迤,层林叠翠,自然风光秀美绮丽。发源于五凤山脉的韩江支流仙溪由东往西迂回流淌,丰沛的溪水长年滋养着一方沃土。数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朱、杨、曾、黄、林、李诸姓村民在这里聚族而居,渐渐形成一个古朴而幽静的村落——秀峰乡福塘村。  福塘村在平和县西部腹地,昔称“上大峰”,何时更名“福塘”史料未见详载。其境处于闽粤边陲,系平和旧县衙通往汀州、赣南的必
期刊
守望  据说幽远,深藏着梦想  据说暇思,可以穿透时光  虽然不能在童话中永远  谁又能阻断我的向往  即使深遂掩盖了迷茫  即使秋风让翠绿染上了微黄  我依然可以让笑容  盛开在这尘烟消寂的地方  花与月重复着季节的徜徉  你说你是风的精灵  于是我化作树的守望  当秋风吹起最后一片落叶  水面上曾荡漾着我们的传说  守望  一直是我不变的姿态  在一个共同预谋的日子  我们牵手走在描绘过的梦想
期刊
小时候家住平和乡下的一个土楼里,因为城镇规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楼被拆除。每每回老家看看,镇上还有一些保留下来的土楼,正在慢慢整合为旅游资源。平和县内,据说现在还有四五百座大大小小的土楼。厚厚的楼墙斑驳,灰黑的瓦片上很多烟囱没有了当年的炊烟袅袅,但很多离开故土家园的人们。逢年过节还是会喜欢回到乡下。那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艰辛的过往,也有温暖的怀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候
期刊
周末,习惯性地看看这个被搜刮了一周之后空空荡荡的冰箱,我抓起挎包准备上市场。  一下楼梯我就发现了今天似乎什么地方不一样:楼下那个阿姐已经在门口洗涮着她从市场买来的各色东西,大大小小的盆子满满当当摆了一地,各式锅碗瓢盆正演奏一支欢快的晨曲;对面的老阿姨踩着三轮车正从市场回来,车上塞满新鲜鸡鸭鱼肉,还有几把鲜嫩青翠的蔬菜,三轮车哐当哐当洒下一路笑声。  来不及多想,我牵出小电驴赶往市场,咦?老远的就
期刊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当北方的大兄弟在寒风凛冽中拉开店门,闻到金黄玉米棒子烤出的焦甜香味,南方的姑娘正精致地牙签仔上剥下玉米粒。  地理空间绵延几千里,饮食文化隔断几座山,而马路牙子上一只烧烤炉散发的烟熏味道,足以让横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儿女垂涎欲滴上下五千年。  烧烤,啤酒,夏日标配。光鲜繁乱的城市,在整个忙碌的白天后,最终落脚在街巷的浓烟迷离中;一把
期刊
年越来越近了,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把年货带回家。这一天,她买菜回来,从菜篮子里掏出了几个发粿放在桌上。这些发粿都发酵得很成功,顶端裂开了好几道口子,像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女儿拿起来看了看,笑着说:“这些蛋糕都好开心啊,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过年过节,家里都比较少做各种粿,难怪孩子连蛋糕和粿都分不清了。母亲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傻孩子,这叫发粿,不是蛋糕。”“那我吃看看,味道像不像蛋糕?”
期刊
掷铙钹集舞蹈、音乐、杂技表演于一体,尤擅长飞抛铙钹而出色,行话称“演金”,亦称有飞钹、舞钹、戏钹。因它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惊心动魄的观赏价值而被列为民间宗教舞蹈,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和《中蹈志·福建卷》。漳州市和泉州市分别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文化部列入中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  作为一种佛门杂技表演项目,掷铙钹武艺技巧高,又能强身健体,“于是人争习之。
期刊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采摘油茶的时节,走进油茶林,走进了悠悠的儿时回忆,思绪又飘回了那个古老的小山村。  油茶树是上天给生活在大山里农民的恩赐。一粒小小的油茶籽种到山上,只要有土和水分,它就能茁壮成长。哪怕风吹雨淋,烈阳暴晒,冰冻雪压,照样枝繁叶茂。春天里,油茶树吐芳纳绿,唤醒沉睡一冬的生机。烈日之下,一个个油茶茁壮成长。金秋十月,就等来了收获的时节。满山的油茶果把油茶树压弯了腰,勤劳的人们起早贪黑地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