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上中旬,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组织代号为“先锋-2010”的毕业学员综合演练。演练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为背景,按照战备转进、向战场机动、组织战斗、战斗实施、撤离战场的步骤,从新大纲中选取抢修道路、架设桥梁、构筑指挥所、开辟通路、战场伪装、敌后破袭、综合扫雷、野战给水等近20个部队训练急需、演习常设课目,进行为期15天的实兵实装实弹实爆演练。工程兵部队道路、桥梁、修理、国防工程与维护、伪装、给水、筑伪、地爆等8大专业悉数亮相——
“蓝军”。全时空搅动了千人演兵场
5月10日夜,记者随“蓝军”穿插袭扰,所遇“红军”都能正确应对。“他们防范严密了,不像前几天容易得手。”“蓝军”排长王凯说。
但演练初期却不是这样。记者目睹了前几天的袭扰:给水连行军途中灯火管制不严,被“蓝军”包了“饺子”,修理所夜间宿营警戒哨设置有漏洞,被“蓝军”扔进几挂代表手雷的鞭炮,导演部宣布其减员三分之一,道桥连炊事班设置不隐蔽,被“蓝军”火箭弹袭击……
一夕之间烽火四起、警讯频传。演练总指挥、院长石忠武向记者介绍:“这支‘蓝军’只有30人,全时空搅动了千人演兵场。”
前些年的演练,雷场、敌火都是教员给出的虚拟背景,学员脑子里缺少“敌情”,人员、装备整齐列队,宿营帐篷搭得整整齐齐,常常有学员在“雷场”穿行、在“敌火”下大摇大摆作业。
“让‘蓝军’加进来,我们就是要让战场和敌人看得见、摸得着。把演练当成实战!”石院长向记者强调。
“红军”集结地域,桥断路塌,满目疮痍,道桥连趁着夜色修路架桥。
“连长,有老鼠!”警戒哨报告。“机械熄火,卧倒隐蔽,准备战斗!”连长徐金勇的命令简洁有力。
“轰,轰”,几个渗入集结地域的“老鼠”——“蓝军”扔下两枚手雷匆忙撤退。
演练有问题,根子在平时。“前些年的教学重单兵、轻编组,重技术,轻战术,演练队列化、操场化……这给学员造成误解,以为工程兵只有技术,没有战术。最基本的步兵战术,像设哨警戒、侦察掩护等,学员都做不好。”石忠武说。
战场上没有战术就没有生存,更没有战斗力。专业训练岂能照搬队列的整齐划一?过去的一年中,这个学院强化学员战斗工兵的思想,步兵战术课请来南昌陆军学院的教官,教练班长来帮训,工程兵战术课全部在野外进行,并且开展对抗性训练,让操场上也有炮火和硝烟。
11日,记者搭乘石院长的演字1号车到阵地采访。刚接近地爆连营地,“停车,人员下车举起手”,一名学员从草丛中爬出来。虽然明知是院长的车,他还是上前盘问。记者看到他身上穿着自制的伪装衣,冲锋枪上缠着树枝。
走进营地,学员正准备吃晚饭。地爆连连长梁秦强正和3个排长小声商量晚上布设明暗哨的方案。这些学员出生时间都在1985年至1987年之间,敢挑战,不服输。“前天被他们搞了一下,挺丢人的。今晚‘蓝军’敢来我们就活捉他们。”小梁挺有信心。
石院长听了他们的方案,对记者说;“这些招法还显得稚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战场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演练既有检验性,更有示范性,学员现在怎么练,毕业后就怎么教战士。我们要让学员知道真正的战场应该是什么样子。否则学员练出孤僻动作、孤僻理念,演练就起了负作用。”石忠武如此说。
给演练者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出更多的战场智慧
5月12日下午,记者乘车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各演练连阵地穿梭采访。
陪同记者的副院长魏学东介绍:“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练。这次演练全部按作战编组、作战进程实施,全部由学员自主指挥,教员只导调,不干涉。”
知易行难。记者心存疑惑,院校做到“兵在一起练”并不容易。
装备怎么解决?不少院校不仅装备滞后部队,而且型号、数量没有按编制配备。魏学东解释说:“我们院积极请领装备,并与科研所、部队协作,让科研样机落户学院。这次演练,我们把几乎所有型号的教学装备拉到现场,足够装备1个加强工兵营。” 学员操作技能符合要求吗?记者了解到,一年的任职培训中,这个学院突出实装操作,实践课、野外课比例达到70%。“装备是用还是看,装备维修费是花还是存?我们突出‘练’字,一年中装备出动4000余台次,消耗弹药78000余发。”魏学东说。
我们到达115.3高地东侧,桥梁连正在架设重型机械化桥。只见一排长崔晓航指挥桥车,仅用40分钟,一座3跨60米长的桥梁架通。因为是白天作业必须采取伪装措施,小崔指挥人员根据地形、风向放置了5个发烟罐,整个作业全部在烟雾中进行。桥梁架通后,他又指挥在桥面上铺设伪装网,消除桥两岸的作业痕迹。
记者了解到,归属小崔指挥的有山地伴随桥车2辆、重型机械化桥车5辆。演练编配的7连、1所、1队,全部按照我军工程兵部队现有编制,配齐各类人员和各型装备。这些装备和人员全部根据连排长的决心和命令出动,不需要演练指挥部批准。
来到筑伪连营地已是16时,战斗员全部出去构筑指挥所了,只有炊事班在忙碌。司务长范亮亮正在用充气筒给野战炊事车里的柴油打气加压。他告诉记者,打一次气就能做熟一顿饭。记者看到,大锅里面已经放人菜料,当晚的菜谱是黄豆炖猪蹄和蒜苔炒肉。
记者翻看小范的演练日记:
5月12日,早上4点半起床做早饭,6点半把馒头、煮鸡蛋、稀饭、炒海带丝送上乌龟岭。明天要跟阵地沟通好,控制煮稀饭时间,尽量让战斗员吃上热饭。8点通知炊事班备菜、做午饭。11点,与军需处联系,报给养需求。与营房处联系送水,炊事车需要补充柴油。
“演练自始至终,我们学员自我保障,自己设营,自己做饭,自己发电。”小范说起这些挺自豪。记者有些不相信,这些学员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吃饭由父母包办,在学校吃饭由食堂保障,以往的演练中还有花钱洗衣服、花钱买饮料的事。
“你们能把饭做熟吗?”记者问。
炊事班长佟海斌说:“虽然之前接受了培训,但演练头两天确实手忙脚乱,有时菜量不够,有时米饭夹生,有时误了开饭时间。现在就顺利多了,比如蒸米饭,培训时老师说水没过大米一指,我实践起来觉得水没过大米半指就能把米蒸得不硬不粘。”
小范从挎包里掏出一叠资料,那是从军网上下载的,里面有我军的战时伙食定量标准,主食750克/人/天,副食400克/人/天。“按照这个标准算给养。就差不了多少。”
记者一路走去,了解到,演练按照实际作战来编配各类人员,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职务或角色,每个学员都按照自己的职责,自主完成任务。
过去演练中,学员虽也有自主权,但范围很小。学员可以制订作战方案,但是最后还是要按照教员的方案来实施。激情四射、个性张扬的学员敢说敢做:“让我当连长,又不听我的,还不如不当。” 有了自主权,学员的战场智慧被激发,想出了许多灵机一动的点子:烟雾遮障器材不足。根据空气湿度大情况,通过大量燃烧秸秆催生烟雾,敌后破袭行动中,进行化装侦察,实施多节点同时破袭。
但是个性之帆不能偏离理性航线,学员的突发奇想,需要符合战场规律。
徒步行军时,伪装连学员自主选定路线,在大山里迷路了,围着一个大水塘子转悠了3圈。用了2个小时还没找到正确路线。
“学员自主指挥,对我们导调人员的要求高了,我们不能直接干涉,需要用战术情况来引导他们”,导调员冯南宁告诉记者。
正当伪装连学员焦急万分之时,一发绿色信号弹升起,电台里导调员宣布:“信号弹方向,地爆连遇敌阻击,命你连速去增援。”通过这种方式,把学员导回正确路线。
“不要怕学员做错,只要他们学到真本领,哪怕是耽误演练进程也值得。”冯南宁说。车不掉漆,人不掉皮,弹不冒烟的演练没有意义
演练前,学员人手一本实施计划。演练中,“计划”却一变再变。设营还未完成,饭菜还未煮熟,导演部通知营地目标暴露,必须立即转移;架设桥梁,白天勘察完地形,晚上却被告知架桥地点已改变,必须根据地形重新制订方案,破障队刚进入待机地域,导演部通知增加2条通道,学员不得不重新调配破障器材。
对这样一日数变的演练,学员刚开始时晕头转向,几天后就习以为常了。他们也明白,战争不会按计划进行。
过去的演练,危险性大、技术要求高的课目,都是学员打下手、唱配角。如野战抢修,学员只是换换轮胎,快速设置爆炸物障碍、火箭扫雷车实弹发射等。都是由战士操作,或者由教员来“保驾”。“打起仗来,可没有人来保驾。”石忠武说。
5月13日凌晨2点,记者来到小竹庄。为了抗敌反冲击,保障进攻部队翼侧安全,上级命令地爆连5时前在“蓝军”迂回进攻路线上布设防坦克地雷场。
“地雷是真的吗?”记者问。教员傅倬回答:“当然是真的,去年演练时把地雷的引信去掉了,今年指挥部要求必须把引信装上。”
防坦克地雷单兵跑步通过时也能踩炸。雷场里还要布50个定向雷,起警戒雷场作用,这种雷一旦爆炸,一颗雷会飞射出720个钢珠。傅教员说:“只要有一个学员迷糊,就肯定会有伤亡。”
真地雷让人心跳,剪短导火索也让人胆战心惊。过去训练时导火索留得很长,学员跑出去300米炸药还没炸,久而久之,拉火后的冲刺跑变成了闲庭信步。这次演练规定导火索只延时5秒长度。
80后学员似乎不能吃苦,实际上不是这样。整个演练,学员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仅3小时。吃不上饭。睡不成觉,还要圆满完成任务。尝尽苦和累后,学员仍然精神抖擞。
工程兵整天与炸药打交道,被称为常常“与死神握手”的兵种。这次演练使用真地雷400颗,200克一块的炸药5000块,每一块炸药的威力足可以炸翻一辆车。面对高风险,学员没有胆怯,表现出了勇敢和自信。
这次演练设置了战前训练环节。组织学员人人投掷手榴弹。13日上午9时许,1名学员投掷时掉弹,千钧一发之际,教官罗林一把拉过这名学员,扑到避弹坑里,避免了伤亡事故。
掉弹发生后,有人建议取消14日最后一批投掷计划。“按计划进行!”院长石忠武斩钉截铁地说,“车不掉漆,人不掉皮,弹不冒烟,这样的演练没意义!”第二天的投掷正常进行,110名学员没有受到掉弹影响,引臂远投,手榴弹在山谷间——炸响。
炼钢需要高温淬火、重锤敲打,人才成长需要适度压力。看来不能给学员贴上怕苦怕累的标签。而是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下摔打,使他们愈挫愈奋、愈挫愈勇。
15日晨,记者跟随破障队前出至“蓝军”前沿。3发信号弹升空,耳边啸声不断,一发发扫雷弹如闪电霹雳,一条条爆炸带如地龙翻滚,在混合雷场炸开了花。飞溅的碎石打在钢盔上叮当作响,爆炸的热浪直扑面庞。通路被打开后,2台装甲步战车向前疾驶,学员下车在敌火下跃进,用短直列装药,对残余障碍物进行爆破。
此时,记者耳畔回响起这些天经常听到的《工程兵之歌》;“有我就能水上走,有我就能地下通,艰难困苦我不怕,大漠山高可扎营,剑啸九天我开路,龙藏深山我筑城……”
远处爆炸火光映衬下,一个个年青而又充满活力的身体矫健奔跑,挥洒出了工程兵的精气神。
“蓝军”。全时空搅动了千人演兵场
5月10日夜,记者随“蓝军”穿插袭扰,所遇“红军”都能正确应对。“他们防范严密了,不像前几天容易得手。”“蓝军”排长王凯说。
但演练初期却不是这样。记者目睹了前几天的袭扰:给水连行军途中灯火管制不严,被“蓝军”包了“饺子”,修理所夜间宿营警戒哨设置有漏洞,被“蓝军”扔进几挂代表手雷的鞭炮,导演部宣布其减员三分之一,道桥连炊事班设置不隐蔽,被“蓝军”火箭弹袭击……
一夕之间烽火四起、警讯频传。演练总指挥、院长石忠武向记者介绍:“这支‘蓝军’只有30人,全时空搅动了千人演兵场。”
前些年的演练,雷场、敌火都是教员给出的虚拟背景,学员脑子里缺少“敌情”,人员、装备整齐列队,宿营帐篷搭得整整齐齐,常常有学员在“雷场”穿行、在“敌火”下大摇大摆作业。
“让‘蓝军’加进来,我们就是要让战场和敌人看得见、摸得着。把演练当成实战!”石院长向记者强调。
“红军”集结地域,桥断路塌,满目疮痍,道桥连趁着夜色修路架桥。
“连长,有老鼠!”警戒哨报告。“机械熄火,卧倒隐蔽,准备战斗!”连长徐金勇的命令简洁有力。
“轰,轰”,几个渗入集结地域的“老鼠”——“蓝军”扔下两枚手雷匆忙撤退。
演练有问题,根子在平时。“前些年的教学重单兵、轻编组,重技术,轻战术,演练队列化、操场化……这给学员造成误解,以为工程兵只有技术,没有战术。最基本的步兵战术,像设哨警戒、侦察掩护等,学员都做不好。”石忠武说。
战场上没有战术就没有生存,更没有战斗力。专业训练岂能照搬队列的整齐划一?过去的一年中,这个学院强化学员战斗工兵的思想,步兵战术课请来南昌陆军学院的教官,教练班长来帮训,工程兵战术课全部在野外进行,并且开展对抗性训练,让操场上也有炮火和硝烟。
11日,记者搭乘石院长的演字1号车到阵地采访。刚接近地爆连营地,“停车,人员下车举起手”,一名学员从草丛中爬出来。虽然明知是院长的车,他还是上前盘问。记者看到他身上穿着自制的伪装衣,冲锋枪上缠着树枝。
走进营地,学员正准备吃晚饭。地爆连连长梁秦强正和3个排长小声商量晚上布设明暗哨的方案。这些学员出生时间都在1985年至1987年之间,敢挑战,不服输。“前天被他们搞了一下,挺丢人的。今晚‘蓝军’敢来我们就活捉他们。”小梁挺有信心。
石院长听了他们的方案,对记者说;“这些招法还显得稚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战场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演练既有检验性,更有示范性,学员现在怎么练,毕业后就怎么教战士。我们要让学员知道真正的战场应该是什么样子。否则学员练出孤僻动作、孤僻理念,演练就起了负作用。”石忠武如此说。
给演练者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出更多的战场智慧
5月12日下午,记者乘车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各演练连阵地穿梭采访。
陪同记者的副院长魏学东介绍:“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练。这次演练全部按作战编组、作战进程实施,全部由学员自主指挥,教员只导调,不干涉。”
知易行难。记者心存疑惑,院校做到“兵在一起练”并不容易。
装备怎么解决?不少院校不仅装备滞后部队,而且型号、数量没有按编制配备。魏学东解释说:“我们院积极请领装备,并与科研所、部队协作,让科研样机落户学院。这次演练,我们把几乎所有型号的教学装备拉到现场,足够装备1个加强工兵营。” 学员操作技能符合要求吗?记者了解到,一年的任职培训中,这个学院突出实装操作,实践课、野外课比例达到70%。“装备是用还是看,装备维修费是花还是存?我们突出‘练’字,一年中装备出动4000余台次,消耗弹药78000余发。”魏学东说。
我们到达115.3高地东侧,桥梁连正在架设重型机械化桥。只见一排长崔晓航指挥桥车,仅用40分钟,一座3跨60米长的桥梁架通。因为是白天作业必须采取伪装措施,小崔指挥人员根据地形、风向放置了5个发烟罐,整个作业全部在烟雾中进行。桥梁架通后,他又指挥在桥面上铺设伪装网,消除桥两岸的作业痕迹。
记者了解到,归属小崔指挥的有山地伴随桥车2辆、重型机械化桥车5辆。演练编配的7连、1所、1队,全部按照我军工程兵部队现有编制,配齐各类人员和各型装备。这些装备和人员全部根据连排长的决心和命令出动,不需要演练指挥部批准。
来到筑伪连营地已是16时,战斗员全部出去构筑指挥所了,只有炊事班在忙碌。司务长范亮亮正在用充气筒给野战炊事车里的柴油打气加压。他告诉记者,打一次气就能做熟一顿饭。记者看到,大锅里面已经放人菜料,当晚的菜谱是黄豆炖猪蹄和蒜苔炒肉。
记者翻看小范的演练日记:
5月12日,早上4点半起床做早饭,6点半把馒头、煮鸡蛋、稀饭、炒海带丝送上乌龟岭。明天要跟阵地沟通好,控制煮稀饭时间,尽量让战斗员吃上热饭。8点通知炊事班备菜、做午饭。11点,与军需处联系,报给养需求。与营房处联系送水,炊事车需要补充柴油。
“演练自始至终,我们学员自我保障,自己设营,自己做饭,自己发电。”小范说起这些挺自豪。记者有些不相信,这些学员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吃饭由父母包办,在学校吃饭由食堂保障,以往的演练中还有花钱洗衣服、花钱买饮料的事。
“你们能把饭做熟吗?”记者问。
炊事班长佟海斌说:“虽然之前接受了培训,但演练头两天确实手忙脚乱,有时菜量不够,有时米饭夹生,有时误了开饭时间。现在就顺利多了,比如蒸米饭,培训时老师说水没过大米一指,我实践起来觉得水没过大米半指就能把米蒸得不硬不粘。”
小范从挎包里掏出一叠资料,那是从军网上下载的,里面有我军的战时伙食定量标准,主食750克/人/天,副食400克/人/天。“按照这个标准算给养。就差不了多少。”
记者一路走去,了解到,演练按照实际作战来编配各类人员,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职务或角色,每个学员都按照自己的职责,自主完成任务。
过去演练中,学员虽也有自主权,但范围很小。学员可以制订作战方案,但是最后还是要按照教员的方案来实施。激情四射、个性张扬的学员敢说敢做:“让我当连长,又不听我的,还不如不当。” 有了自主权,学员的战场智慧被激发,想出了许多灵机一动的点子:烟雾遮障器材不足。根据空气湿度大情况,通过大量燃烧秸秆催生烟雾,敌后破袭行动中,进行化装侦察,实施多节点同时破袭。
但是个性之帆不能偏离理性航线,学员的突发奇想,需要符合战场规律。
徒步行军时,伪装连学员自主选定路线,在大山里迷路了,围着一个大水塘子转悠了3圈。用了2个小时还没找到正确路线。
“学员自主指挥,对我们导调人员的要求高了,我们不能直接干涉,需要用战术情况来引导他们”,导调员冯南宁告诉记者。
正当伪装连学员焦急万分之时,一发绿色信号弹升起,电台里导调员宣布:“信号弹方向,地爆连遇敌阻击,命你连速去增援。”通过这种方式,把学员导回正确路线。
“不要怕学员做错,只要他们学到真本领,哪怕是耽误演练进程也值得。”冯南宁说。车不掉漆,人不掉皮,弹不冒烟的演练没有意义
演练前,学员人手一本实施计划。演练中,“计划”却一变再变。设营还未完成,饭菜还未煮熟,导演部通知营地目标暴露,必须立即转移;架设桥梁,白天勘察完地形,晚上却被告知架桥地点已改变,必须根据地形重新制订方案,破障队刚进入待机地域,导演部通知增加2条通道,学员不得不重新调配破障器材。
对这样一日数变的演练,学员刚开始时晕头转向,几天后就习以为常了。他们也明白,战争不会按计划进行。
过去的演练,危险性大、技术要求高的课目,都是学员打下手、唱配角。如野战抢修,学员只是换换轮胎,快速设置爆炸物障碍、火箭扫雷车实弹发射等。都是由战士操作,或者由教员来“保驾”。“打起仗来,可没有人来保驾。”石忠武说。
5月13日凌晨2点,记者来到小竹庄。为了抗敌反冲击,保障进攻部队翼侧安全,上级命令地爆连5时前在“蓝军”迂回进攻路线上布设防坦克地雷场。
“地雷是真的吗?”记者问。教员傅倬回答:“当然是真的,去年演练时把地雷的引信去掉了,今年指挥部要求必须把引信装上。”
防坦克地雷单兵跑步通过时也能踩炸。雷场里还要布50个定向雷,起警戒雷场作用,这种雷一旦爆炸,一颗雷会飞射出720个钢珠。傅教员说:“只要有一个学员迷糊,就肯定会有伤亡。”
真地雷让人心跳,剪短导火索也让人胆战心惊。过去训练时导火索留得很长,学员跑出去300米炸药还没炸,久而久之,拉火后的冲刺跑变成了闲庭信步。这次演练规定导火索只延时5秒长度。
80后学员似乎不能吃苦,实际上不是这样。整个演练,学员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仅3小时。吃不上饭。睡不成觉,还要圆满完成任务。尝尽苦和累后,学员仍然精神抖擞。
工程兵整天与炸药打交道,被称为常常“与死神握手”的兵种。这次演练使用真地雷400颗,200克一块的炸药5000块,每一块炸药的威力足可以炸翻一辆车。面对高风险,学员没有胆怯,表现出了勇敢和自信。
这次演练设置了战前训练环节。组织学员人人投掷手榴弹。13日上午9时许,1名学员投掷时掉弹,千钧一发之际,教官罗林一把拉过这名学员,扑到避弹坑里,避免了伤亡事故。
掉弹发生后,有人建议取消14日最后一批投掷计划。“按计划进行!”院长石忠武斩钉截铁地说,“车不掉漆,人不掉皮,弹不冒烟,这样的演练没意义!”第二天的投掷正常进行,110名学员没有受到掉弹影响,引臂远投,手榴弹在山谷间——炸响。
炼钢需要高温淬火、重锤敲打,人才成长需要适度压力。看来不能给学员贴上怕苦怕累的标签。而是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下摔打,使他们愈挫愈奋、愈挫愈勇。
15日晨,记者跟随破障队前出至“蓝军”前沿。3发信号弹升空,耳边啸声不断,一发发扫雷弹如闪电霹雳,一条条爆炸带如地龙翻滚,在混合雷场炸开了花。飞溅的碎石打在钢盔上叮当作响,爆炸的热浪直扑面庞。通路被打开后,2台装甲步战车向前疾驶,学员下车在敌火下跃进,用短直列装药,对残余障碍物进行爆破。
此时,记者耳畔回响起这些天经常听到的《工程兵之歌》;“有我就能水上走,有我就能地下通,艰难困苦我不怕,大漠山高可扎营,剑啸九天我开路,龙藏深山我筑城……”
远处爆炸火光映衬下,一个个年青而又充满活力的身体矫健奔跑,挥洒出了工程兵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