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一、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反思的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中的一道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校正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主讲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也许有一种新品种的黄瓜只有3厘米”当时老师们也蒙了,不知该如何评判。第二天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黄瓜的图片,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即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三、在丰富多彩的引导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
  例如,最近发现,同学们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50重。”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试着问一同学:“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同学们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集体讨论促反思
  “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不同的侧面,有利于丰富思考方法,反思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要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单是强调记忆。因此,为了学生正确地建构数学概念,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是需要技巧和时间的,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则更需要的是智慧。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促进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入了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管理,并使用快速课件制作软件开发交互式课件,以解决学生在基础化学实验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e-Learning;快速课件;LMS  通过课堂观察与课下访谈,笔者得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方面,诸如:实验之前的预习,实验过程当中
期刊
摘 要:当今教育改革实效性不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依旧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学习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需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证明,导学式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本文就此对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教学  导学式教学法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它不但强调“导”与“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当前学生学习语文 的现状,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强师长联系,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习惯”这一观点。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师长对话交流、课外信息交流和读书笔记与生活日记等三大途径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自觉度,培养反思力。本文阐明了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公民。  关键词:师长联系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小学生习作教学模式-“积-审-练-改”模式的理论依据、实验形成过程以及本模式基本特征结构和实用条件范围。得出:面对当前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时间要求实现难度大、教师习作批改负担重,学生启发不明显的现象,“积-审-练-改”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力争解决已出现的难题。  关键词:习作教学模式;“积-审-练-改”;初探  一、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期刊
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长期训练形成的,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以认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活动
期刊
摘 要: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反之,如果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毫无兴趣,那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认为作为品德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
期刊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是通过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我就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期刊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因此,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不少学生害怕作文,觉得无内容可写,难以写具体,缺乏想象力。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注重激发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养成多观察、多读、多想、多写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习作能力。本文对中学生的写作动机做出分析并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做了详尽的
期刊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是有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是人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养成健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以教学促进情感;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