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式的情境化的教学模式。
1.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1)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接近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帮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强化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建立学习动力系统。每一个教学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一,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使智能得到发展。第二,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第一,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第二,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指导学生求知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第四,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学习发散思维的内容,以小组内部的协作为宜。
2.“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本模式不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模式。
(1)探索。探索是学生试图发现、寻求、追究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行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索方法。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眼、动手、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表象背景,为意义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2)研讨。研讨即研究讨论。研究是抽出事物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讨论是一种有效研究形式,是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即探究的结论。教师着重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错、改错,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3)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知识才能活化,才具有较强的迁移力。学习者力求对所学知识都从不同角度理解,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力争用多种变式实例加以说明,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3.坚持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品德目标、自主学习目标,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按照探索、研讨、应用三层自主学习,及时反馈来自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及时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调整和控制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方向运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形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扈中平.多元性教学理论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2001.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和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式的情境化的教学模式。
1.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1)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接近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帮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强化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建立学习动力系统。每一个教学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一,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使智能得到发展。第二,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第一,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第二,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指导学生求知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第四,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学习发散思维的内容,以小组内部的协作为宜。
2.“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本模式不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模式。
(1)探索。探索是学生试图发现、寻求、追究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行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索方法。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眼、动手、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表象背景,为意义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2)研讨。研讨即研究讨论。研究是抽出事物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讨论是一种有效研究形式,是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即探究的结论。教师着重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错、改错,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3)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知识才能活化,才具有较强的迁移力。学习者力求对所学知识都从不同角度理解,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力争用多种变式实例加以说明,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3.坚持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品德目标、自主学习目标,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按照探索、研讨、应用三层自主学习,及时反馈来自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及时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调整和控制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方向运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形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扈中平.多元性教学理论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2001.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和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