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这是因为文本艺术与影视艺术有着“血溶于水和灵系于肉”的关系。文本艺术是影视艺术基础,影视艺术是文本艺术的活化。如何开发与整合与文本融合且具有辅助作用的影视资源,是“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它除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审阅与筛选相关的影视作品外,还要求教师掌握对视屏画面的剪截与编辑技术。影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唯有教师创造,才能实现课堂高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影视艺术 整合 应用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它的有效教学策略是什么?我认为,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这是因为文本艺术与影视艺术有着“血溶于水和灵系于肉”的关系。文本艺术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艺术是文本艺术的活化。文本描述细腻与深邃,具有促进联想与咀嚼的回味效应,影视艺术直观与鲜活,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功能,在诱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方面,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为此,近两年来,我就“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的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仅在影视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两个方面介绍研究与体会。
一、播放相同影视,活化文本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历史传记与科技文献约占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内容都被拍摄为故事、戏剧、新闻的电影或电视作品。有的是文本再现,有的是文本扩展,还有的是文本的补充。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电视剧《水浒》中第12集《林冲风雪山神庙》就是该文的再现,其故事情节内容与课文几乎一致。又如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就是依据敘事诗《孔雀东南飞》(2260字)并虚构相应的故事情节以致多达三十六集,其中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是依据文本主题进行虚构,这就是原文的扩展。再如电影《祝福》,其中增添了祥林嫂用菜刀砍门槛的情节,这就是文本“祝福”的补充。对于已拍摄影视作品的课文,在指导阅读前,教师可以直接播放相同内容,达到活化文本的意图。
如高一语文必修四中的《雷雨》一文,选自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课文节选的内容分两层意思,一是周朴园与鲁侍萍(原近乎夫妻关系)相认中的矛盾冲突,二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因罢工谈判事件的矛盾冲突,其中牵涉下面四种极为复杂的人物与情感关系:①周朴园对鲁侍萍既愧疚又冷漠的虚伪情感,鲁侍萍对周朴园既自卑又自尊的悲愤情感;②周朴园对鲁大海既仇视又怜悯的冷酷情感;③鲁侍萍对鲁大海虽怜爱呵护但又无可奈何的愤怒情感;④鲁侍萍与周萍的母子不能相认和因周萍对鲁大海(弟弟)大打出手而欲罢不能的痛苦情感。当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读者一般都能理解作品中描述的上面四种人物情感关系,但理解的深度及读者的情感倾向远不如电影《雷雨》相同内容片段所达到的效果,尤其是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重现三十年前鲁侍萍母子被赶出周家的情景——周家灯红酒绿周朴园婚庆大典,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在风雪之夜离开周家并在荒漠凄凉的野外中艰难地行走,构成了鲜明对比,对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纠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演员在影片中通过眼神、表情、动作、语调等表演技巧充分地展示了每个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影视艺术对文本的活化作用,它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有着独到的作用,这也是文本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引入相近影视,构建意境
就高中语文课文而言,不是每篇课文都被拍摄为影视作品,但依据文本作品与影视作品均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加工或提炼的共同特征,我们都可以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找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近的影视片段,这相似或相近的素材对构建文本意境并衬托文本主题有很好的作用。
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一文,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包身工在吃、住、劳动及遭受“带工”老板的虐待的悲惨生活。本文的“包身工”,它专指把人身包给带工老板而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纺织女工,实际上“包身工”还包括其他行业的男工。文本的描述,仅是一种文字信息传送给读者,其情景与意境还需读者联想或想象。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他们既没有生活环境恶劣与非人劳动的经历,又没有目睹的事实阅历,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包身工”的遭遇,更难体察“包身工”肉体上的痛苦与心灵上的创伤。为了促进学生对“包身工”人生境遇的想象与理解,教学时就可以引入电视剧《走西口》或《下南洋》这样相似或相近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目睹耳闻。《走西口》中的梁满屯,他在裘记皮货作坊当学徒就是典型的包身工,每顿吃的是腥臊味的牛尾巴汤,整天在散发牲畜味的作坊里干活,干活一出差错就遭师傅痛打,没有一文工钱。可以说,梁满屯的学徒生涯就是课文“包身工”境遇的真实演绎,看了视频,学生对课文中的“包身工”生活就会构建相应的表象认识。再如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从“构成主体、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柱梁连接、梁架形式、屋顶造型、屋身装饰、构件交接、砖瓦特色”九个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如果仅从文本的叙述构建中国式的建筑轮廓,则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构想出清晰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屋图像。对于文本中作者采用“词汇”与“文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原理,学生因缺乏感知表象难于透彻理解。为此,教学中就可以从八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古建筑》中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房屋与园亭的典型建筑视频片段作为本课题的影视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画面的观看认识各时代的建筑特征,并以画面的细节直观阐述文中所涉及的九个特征内容,这样的教学,既直观形象,针对性强,又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及构建原理的深刻理解。
三、链接相关影视,突出主题
文本作品的内容或主题都与文本事件的社会背景或与作者经历、情感态度、道德与政治倾向等诸多因素有关,了解这些有关因素信息有利于促进对文本内容或主题的理解。如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诗词这种主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政治倾向密切相关。这首诗词创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当年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舒畅。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并回忆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与同学们抨击社会时弊并探求革命真理的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故写下了这首诗词。如果读者了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当时身份地位与政治倾向,就不难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内涵。对于文本的相关内容信息,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方式作必要介绍,然而和采用多媒体链接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视频片段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效果差异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争相问世,教材文本的相关内容信息丰富而形式多样,而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那么链接怎样的内容才能发挥课堂的高效益呢?我认为主要从文本写作的社会或生活背景、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包括情感态度和政治倾向)、文本事件的相关补充这三方面整合影视资源。如现代诗《再别康桥》,为了使学生较好地领悟诗中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教学中就可以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第2集中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康桥)留学期间与林徽因的相恋经历片段。又如在《离骚》一文教学中,就可以从电影《屈原》中节选从屈原官期间其政治主张受到压制与遭小人谗陷的有关片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了解“3·18”惨案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为此,教师就可以直接播放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无声的中国⑤》,该集翔实地展示了“3·18”惨案的起因及事件经过,知道了刘和珍君的死因,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诸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闻,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等,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极为愤慨之情。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问世、影视艺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通讯设备的普及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了高效课堂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一般说来,所有文本都可以找到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影视资源,如何开发与整合与文本融合且具有辅助作用的影视资源,是“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它除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审阅与筛选相关影视作品外,还要求教师掌握对视频画面的剪截与编辑技术。影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唯有教师的创造,才能实现课堂高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影视艺术 整合 应用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它的有效教学策略是什么?我认为,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这是因为文本艺术与影视艺术有着“血溶于水和灵系于肉”的关系。文本艺术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艺术是文本艺术的活化。文本描述细腻与深邃,具有促进联想与咀嚼的回味效应,影视艺术直观与鲜活,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功能,在诱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方面,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为此,近两年来,我就“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的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仅在影视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两个方面介绍研究与体会。
一、播放相同影视,活化文本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历史传记与科技文献约占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内容都被拍摄为故事、戏剧、新闻的电影或电视作品。有的是文本再现,有的是文本扩展,还有的是文本的补充。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电视剧《水浒》中第12集《林冲风雪山神庙》就是该文的再现,其故事情节内容与课文几乎一致。又如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就是依据敘事诗《孔雀东南飞》(2260字)并虚构相应的故事情节以致多达三十六集,其中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是依据文本主题进行虚构,这就是原文的扩展。再如电影《祝福》,其中增添了祥林嫂用菜刀砍门槛的情节,这就是文本“祝福”的补充。对于已拍摄影视作品的课文,在指导阅读前,教师可以直接播放相同内容,达到活化文本的意图。
如高一语文必修四中的《雷雨》一文,选自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课文节选的内容分两层意思,一是周朴园与鲁侍萍(原近乎夫妻关系)相认中的矛盾冲突,二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关系)因罢工谈判事件的矛盾冲突,其中牵涉下面四种极为复杂的人物与情感关系:①周朴园对鲁侍萍既愧疚又冷漠的虚伪情感,鲁侍萍对周朴园既自卑又自尊的悲愤情感;②周朴园对鲁大海既仇视又怜悯的冷酷情感;③鲁侍萍对鲁大海虽怜爱呵护但又无可奈何的愤怒情感;④鲁侍萍与周萍的母子不能相认和因周萍对鲁大海(弟弟)大打出手而欲罢不能的痛苦情感。当然,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读者一般都能理解作品中描述的上面四种人物情感关系,但理解的深度及读者的情感倾向远不如电影《雷雨》相同内容片段所达到的效果,尤其是影片采用插叙的方式重现三十年前鲁侍萍母子被赶出周家的情景——周家灯红酒绿周朴园婚庆大典,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在风雪之夜离开周家并在荒漠凄凉的野外中艰难地行走,构成了鲜明对比,对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纠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演员在影片中通过眼神、表情、动作、语调等表演技巧充分地展示了每个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影视艺术对文本的活化作用,它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有着独到的作用,这也是文本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引入相近影视,构建意境
就高中语文课文而言,不是每篇课文都被拍摄为影视作品,但依据文本作品与影视作品均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加工或提炼的共同特征,我们都可以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找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近的影视片段,这相似或相近的素材对构建文本意境并衬托文本主题有很好的作用。
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一文,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包身工在吃、住、劳动及遭受“带工”老板的虐待的悲惨生活。本文的“包身工”,它专指把人身包给带工老板而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纺织女工,实际上“包身工”还包括其他行业的男工。文本的描述,仅是一种文字信息传送给读者,其情景与意境还需读者联想或想象。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他们既没有生活环境恶劣与非人劳动的经历,又没有目睹的事实阅历,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包身工”的遭遇,更难体察“包身工”肉体上的痛苦与心灵上的创伤。为了促进学生对“包身工”人生境遇的想象与理解,教学时就可以引入电视剧《走西口》或《下南洋》这样相似或相近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目睹耳闻。《走西口》中的梁满屯,他在裘记皮货作坊当学徒就是典型的包身工,每顿吃的是腥臊味的牛尾巴汤,整天在散发牲畜味的作坊里干活,干活一出差错就遭师傅痛打,没有一文工钱。可以说,梁满屯的学徒生涯就是课文“包身工”境遇的真实演绎,看了视频,学生对课文中的“包身工”生活就会构建相应的表象认识。再如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从“构成主体、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柱梁连接、梁架形式、屋顶造型、屋身装饰、构件交接、砖瓦特色”九个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如果仅从文本的叙述构建中国式的建筑轮廓,则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构想出清晰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屋图像。对于文本中作者采用“词汇”与“文法”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原理,学生因缺乏感知表象难于透彻理解。为此,教学中就可以从八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古建筑》中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房屋与园亭的典型建筑视频片段作为本课题的影视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画面的观看认识各时代的建筑特征,并以画面的细节直观阐述文中所涉及的九个特征内容,这样的教学,既直观形象,针对性强,又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及构建原理的深刻理解。
三、链接相关影视,突出主题
文本作品的内容或主题都与文本事件的社会背景或与作者经历、情感态度、道德与政治倾向等诸多因素有关,了解这些有关因素信息有利于促进对文本内容或主题的理解。如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诗词这种主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政治倾向密切相关。这首诗词创作于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当年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很舒畅。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并回忆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与同学们抨击社会时弊并探求革命真理的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故写下了这首诗词。如果读者了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当时身份地位与政治倾向,就不难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内涵。对于文本的相关内容信息,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方式作必要介绍,然而和采用多媒体链接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视频片段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效果差异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争相问世,教材文本的相关内容信息丰富而形式多样,而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那么链接怎样的内容才能发挥课堂的高效益呢?我认为主要从文本写作的社会或生活背景、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包括情感态度和政治倾向)、文本事件的相关补充这三方面整合影视资源。如现代诗《再别康桥》,为了使学生较好地领悟诗中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教学中就可以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第2集中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康桥)留学期间与林徽因的相恋经历片段。又如在《离骚》一文教学中,就可以从电影《屈原》中节选从屈原官期间其政治主张受到压制与遭小人谗陷的有关片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了解“3·18”惨案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为此,教师就可以直接播放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无声的中国⑤》,该集翔实地展示了“3·18”惨案的起因及事件经过,知道了刘和珍君的死因,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诸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闻,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等,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极为愤慨之情。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问世、影视艺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通讯设备的普及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了高效课堂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一般说来,所有文本都可以找到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影视资源,如何开发与整合与文本融合且具有辅助作用的影视资源,是“影视艺术融入语文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它除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审阅与筛选相关影视作品外,还要求教师掌握对视频画面的剪截与编辑技术。影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唯有教师的创造,才能实现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