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作过小说、散文和传记等,在美国文坛中享有盛名,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早秋》作为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引发读者深思。情境生活化、真实化,易于引发读者共鸣。男女主人公语言朴实,态度坦然,全文发展并没有波荡起伏的情节,兰斯顿·休斯却采用全知全能的故事内叙述者,将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并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巧妙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波涛汹涌的内心。鲜明的对比时时存在,如跌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儿,在读者心中掀起层层涟漪。本文将探析《早秋》的叙述角度的艺术效果和其传达的思想。
关键词:写作技巧;故事内叙述者;对比;情感暗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
一、引言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1]因此,为表达不同的目的或引发不同的影响,作家通常采用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文学创作。一般而言,叙述角度分为故事内叙述者和故事外叙述者。当一位作家从故事内叙述者的角度写下故事时,叙述者处于全能和全能的位置,这意味着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都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都允许作者任意处理故事情节和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太多干预也将造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与之相比,故事外叙述者的有限性缩小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增加了真实性。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早秋》——作为一篇典型的故事内叙述者角度下产生的作品。
二、故事内叙述者角度下细节描写赏析
(一)偶遇设计
兰斯顿·休斯十分擅长细节描写,并从多处细节验证了在《早秋》中他是采用了故事内叙述者的角度,多次做出鲜明对比。首先是玛丽与比尔在街上偶遇,二者的态度迥然不同。玛丽欣喜激动的感觉与比尔无动于衷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玛丽毫无压力地认出比尔,而比尔却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给自己打招呼的女人一脸困惑,他对玛丽的记忆已经停留在过去,对眼前这个“很老”的女人恍若陌生人。看似漫不经心地描写,却满满暗藏作者的用意。一来,这从侧面表现玛丽多年来不充裕的物质生活,甚至是忿忿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这体现比尔已秉承“一别两宽,各自欢喜”的感情价值观,他对玛丽已无爱意。
(二)独白设计
作为全知全能的故事内叙述者,兰斯顿·休斯在玛丽和比尔的内心独白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玛丽的心情从一开始的激动到内心的自卑,再到在最终的失落,这一系列情感波折揭示了玛丽明白,她与曾经的恋人之间已横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虽然无比怀念,但她意识到关系就像一面镜子,碎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三)场景设计
场景的设计十分生活化,是作者在精心设计的动机下完成的。“突然之间,灯光亮起了第五大道的整个长度,蓝色的空气中闪闪发光的链条。”“大街上的灯光模糊,闪烁,模糊。”事实上,这里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这些话不仅仅是关于灯光的描述,还暗示着玛丽的眼眶已经湿润,因此才会产生忽闪忽亮的效果。这表明玛丽面对比尔时的痛苦和犹豫。
(四)离别设计
离别时二人的反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比尔与玛丽告别时,玛丽试图挽留,试图留下他的联系方式,这些话蹿动在她的喉咙里却没有勇气说出口;当公共汽车驶动时,玛丽仍然试图在搜寻视线范围内的比尔,他们之间夹杂的来来往往的人群,终究让她失去了比尔的身影。反观比尔,尽管客套地说道:“你和你丈夫一定要来和我的家人吃晚饭哦。我和露西随时欢迎你们”,玛丽当真了,把它当作福音真理,想要得知比尔的地址,并告诉他,她的小男孩也被命名为比尔,尽管她并没有。以上细节,休斯不露痕迹的叙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公平静表层下悬浮的情感暗流,又与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2]采用故事内叙述者,让读者走进玛丽的内心世界,而对比尔的内心世界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他还爱玛丽吗?他仍耿耿于怀于玛丽匆匆嫁给一个男人吗?我们不得而知,遗憾满满。
秋季的哀伤与寒意,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男女主人公熟悉却陌生的对话,不禁让人心生感慨: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早秋》短小精悍,寄托着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通常是理性的,现实的;而女性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失败的感情经历带给女人的伤害往往更大。恰如古人之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其次,作者还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青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所谓冲动是恶魔,因此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应三思而后行,以免留下遗憾。最后作者还想叹息,遗憾总是存在于早期的爱情中,因为人们年轻时还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呵护自己的爱人,又总是将最差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笔者认为以上便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三、结束语
“兰斯顿·休斯的短篇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堪称他的精品之作。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3]精美的故事内叙述者的叙述手段,及概括叙述、对话和场景描写等写作手法的巧妙使用,真实地再现了昔日恋人分手多年后又偶然相遇的情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尤其是女主人公玛丽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实在令人感动。
参考文献:
[1]曹彦. 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14-16.
[2]白凤欣. 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43-45.
[3]张强,李思思. 小小说的大节奏:《早秋》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意图[J]. 外国语文研究,2016,(02):31-38.
关键词:写作技巧;故事内叙述者;对比;情感暗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1
一、引言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1]因此,为表达不同的目的或引发不同的影响,作家通常采用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文学创作。一般而言,叙述角度分为故事内叙述者和故事外叙述者。当一位作家从故事内叙述者的角度写下故事时,叙述者处于全能和全能的位置,这意味着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都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都允许作者任意处理故事情节和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太多干预也将造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与之相比,故事外叙述者的有限性缩小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增加了真实性。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早秋》——作为一篇典型的故事内叙述者角度下产生的作品。
二、故事内叙述者角度下细节描写赏析
(一)偶遇设计
兰斯顿·休斯十分擅长细节描写,并从多处细节验证了在《早秋》中他是采用了故事内叙述者的角度,多次做出鲜明对比。首先是玛丽与比尔在街上偶遇,二者的态度迥然不同。玛丽欣喜激动的感觉与比尔无动于衷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玛丽毫无压力地认出比尔,而比尔却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给自己打招呼的女人一脸困惑,他对玛丽的记忆已经停留在过去,对眼前这个“很老”的女人恍若陌生人。看似漫不经心地描写,却满满暗藏作者的用意。一来,这从侧面表现玛丽多年来不充裕的物质生活,甚至是忿忿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这体现比尔已秉承“一别两宽,各自欢喜”的感情价值观,他对玛丽已无爱意。
(二)独白设计
作为全知全能的故事内叙述者,兰斯顿·休斯在玛丽和比尔的内心独白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玛丽的心情从一开始的激动到内心的自卑,再到在最终的失落,这一系列情感波折揭示了玛丽明白,她与曾经的恋人之间已横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虽然无比怀念,但她意识到关系就像一面镜子,碎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三)场景设计
场景的设计十分生活化,是作者在精心设计的动机下完成的。“突然之间,灯光亮起了第五大道的整个长度,蓝色的空气中闪闪发光的链条。”“大街上的灯光模糊,闪烁,模糊。”事实上,这里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这些话不仅仅是关于灯光的描述,还暗示着玛丽的眼眶已经湿润,因此才会产生忽闪忽亮的效果。这表明玛丽面对比尔时的痛苦和犹豫。
(四)离别设计
离别时二人的反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比尔与玛丽告别时,玛丽试图挽留,试图留下他的联系方式,这些话蹿动在她的喉咙里却没有勇气说出口;当公共汽车驶动时,玛丽仍然试图在搜寻视线范围内的比尔,他们之间夹杂的来来往往的人群,终究让她失去了比尔的身影。反观比尔,尽管客套地说道:“你和你丈夫一定要来和我的家人吃晚饭哦。我和露西随时欢迎你们”,玛丽当真了,把它当作福音真理,想要得知比尔的地址,并告诉他,她的小男孩也被命名为比尔,尽管她并没有。以上细节,休斯不露痕迹的叙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公平静表层下悬浮的情感暗流,又与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2]采用故事内叙述者,让读者走进玛丽的内心世界,而对比尔的内心世界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他还爱玛丽吗?他仍耿耿于怀于玛丽匆匆嫁给一个男人吗?我们不得而知,遗憾满满。
秋季的哀伤与寒意,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男女主人公熟悉却陌生的对话,不禁让人心生感慨: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早秋》短小精悍,寄托着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在一段感情里,男人通常是理性的,现实的;而女性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失败的感情经历带给女人的伤害往往更大。恰如古人之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其次,作者还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青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所谓冲动是恶魔,因此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应三思而后行,以免留下遗憾。最后作者还想叹息,遗憾总是存在于早期的爱情中,因为人们年轻时还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呵护自己的爱人,又总是将最差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笔者认为以上便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三、结束语
“兰斯顿·休斯的短篇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堪称他的精品之作。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3]精美的故事内叙述者的叙述手段,及概括叙述、对话和场景描写等写作手法的巧妙使用,真实地再现了昔日恋人分手多年后又偶然相遇的情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尤其是女主人公玛丽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实在令人感动。
参考文献:
[1]曹彦. 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14-16.
[2]白凤欣. 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之叙事手法探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43-45.
[3]张强,李思思. 小小说的大节奏:《早秋》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意图[J]. 外国语文研究,2016,(0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