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缺失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性不够,学校法律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法治氛围不浓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较低。因此,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有利于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做出贡献。
一、当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为了真正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真实现状,笔者于2012年6月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在校生798人,其中文科类学生343人,理工科学生435人,体育艺术类学生20人。这当中一年级学生350名,二年级学生285名,三年级学生120人,四年级学生43人。收回有效问卷750份,回收率达到94%。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现行法律了解的程度、对守法的态度、法律维权意识、法治观念及法律意识培养途径5个方面,共计40道题。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法律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密切关联,但缺少对法律的信仰。通过对回收750名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用处,有必要继续学习法律知识。但同时,有26%的学生认为“在参加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打工时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24%的学生有过马路闯红灯的经历,却不知道为何原因,只是跟随大众意识:32%的女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不敢出声制止,不敢通过伸张正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和暴露个人隐私:只有15%的学生相信通过法律途径能够真正解决发生的法律争议问题”。当问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有65%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法律”,有近18%的学生认为“通过关系会更好得到解决”,有17%的学生选择以不和谐的手段解决。比如采用报复式的手段讨回“公道”:在被问及“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执法、司法公正问题,您是何态度”时,只有9%的人充分信任,11%的人比较信任,34%的人不信任,46%的人认为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跟他们打交道。
以上数据表明,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法律意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而缺少理性认识,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并没有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人遵守法律是出于对法律具有制裁性的敬畏,而不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 学生个人学习积极性不高。当代大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总认为法律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大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往往对待专业课程非常重视,而对待公共课都是应付了事,一旦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将公共课作为一种负担,这也印证了当前高校对公共课的概括: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完全忘记的“三记”现象。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调查显示,仅有66%的学生回答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45%的人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12月4日。调查中当问及“你急需一辆自行车,某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见到一辆自行车在卖,价钱很便宜,你也很喜欢,但车子似乎来路不明,你是否会买”这个问题时,有44%的学生回答会买,他们认为公安机关对这些小金额盗窃物不会去管。当问及“参加勤工助学时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会采取何种手段”时,74%的学生首先会想到求助于法律,但是不知道采取何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他们还是处于刚成年的阶段,法律意识不是很强,法治观念淡薄,学生本人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够。经调查显示,66%的学生对法律知识不了解,45%的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3370的学生表示不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法治宣传活动或讲座。上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全,势必影响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深入,影响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学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课程设置上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问及“你在大学是不是重视《法律基础》的学习时,只有27%的学生很重视也好好学习了,66%的学生重视但因为一些原因没认真学。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旦遇到纠纷问题会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时,就会采取武力手段,最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有的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遭遇用工单位故意拖欠工资,有的女学生乘公交车时遇到骚扰,有的毕业班学生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更有甚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教学上便疲于赶进度,只能简单罗列、堆积知识点,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教育。结果是教师讲授的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把要点记在笔记本里,或把重点画在书上,并未培养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学课程安排要与时俱进,不但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要使其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社会法治氛围不浓。笔者所调查的高校地处闹市区,当问及“遇到红灯会怎么做?如遇到其他人间红灯,你会怎么做”时,24%的人会闯红灯,因为红灯设置不合理,62%的人认为不会去劝阻他人闯红灯。当问及闯红灯是否违反交通法规时,所有的同学都承认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但还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多弯路走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当问及“当在公共场合看见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时,你通常如何做”时,22%的学生会立即告诉被偷者,58%的学生装作没看见,只有6%的人会当场抓小偷。部分学生认为很多小偷都是群伙作案,怕被报复。当问及“马路上老人或小孩摔倒,是否主动前去搀扶”时,所有同学都会选择去搀扶。这些社会案例说明,社会法治氛围浓厚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加大社会法治宣传,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法治带给自身和他人的便利。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但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与法律价值观相一致:二是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好科学文化法律知识;四是坚持参加校园法治活动,深入课堂、寝室,了解同学需求,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举办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法制讲座、讲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法律意识,提高个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 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创新法律知识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当前开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职权主义诉讼理念基础上展开的,偏重法律适用的工具性,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重现行法规轻法理哲学、重公法轻私法、重刑法轻民法的现象。笔者建议课程调整首先要坚持将宪法学和法理学作为学习其他法律知识的基础,其次增加民法、经济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强化大学生对这些法的重视,还要增强国家法、国际私法等内容,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此外,也可考虑设置边缘法学课的内容,比如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使他们在增强自己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坚定政治信念。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探索引用典型案例、实行角色体验、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等多途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探究真理,培养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浓厚兴趣。用课程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创新来提高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让其主动学法,带头守法,从而营造和谐法治氛围。
3 营造法治氛围,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时间的磨合、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才能塑造出来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堂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鼓励大学生利用特殊节日参与社会维权活动,例如12·4法治宣传日、6·24世界禁毒日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维权活动,例如法律援助中心进社区为百姓提供法律咨询:鼓励同学们敢于与社会违法行为作斗争,例如在公共场合遭受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针对出现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学校要开展法治系列活动并进行广泛宣传,使人人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
一、当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为了真正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真实现状,笔者于2012年6月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在校生798人,其中文科类学生343人,理工科学生435人,体育艺术类学生20人。这当中一年级学生350名,二年级学生285名,三年级学生120人,四年级学生43人。收回有效问卷750份,回收率达到94%。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现行法律了解的程度、对守法的态度、法律维权意识、法治观念及法律意识培养途径5个方面,共计40道题。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法律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密切关联,但缺少对法律的信仰。通过对回收750名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用处,有必要继续学习法律知识。但同时,有26%的学生认为“在参加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打工时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24%的学生有过马路闯红灯的经历,却不知道为何原因,只是跟随大众意识:32%的女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不敢出声制止,不敢通过伸张正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和暴露个人隐私:只有15%的学生相信通过法律途径能够真正解决发生的法律争议问题”。当问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有65%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法律”,有近18%的学生认为“通过关系会更好得到解决”,有17%的学生选择以不和谐的手段解决。比如采用报复式的手段讨回“公道”:在被问及“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执法、司法公正问题,您是何态度”时,只有9%的人充分信任,11%的人比较信任,34%的人不信任,46%的人认为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跟他们打交道。
以上数据表明,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法律意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而缺少理性认识,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并没有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人遵守法律是出于对法律具有制裁性的敬畏,而不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 学生个人学习积极性不高。当代大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总认为法律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大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往往对待专业课程非常重视,而对待公共课都是应付了事,一旦考试,就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将公共课作为一种负担,这也印证了当前高校对公共课的概括: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完全忘记的“三记”现象。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调查显示,仅有66%的学生回答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45%的人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12月4日。调查中当问及“你急需一辆自行车,某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见到一辆自行车在卖,价钱很便宜,你也很喜欢,但车子似乎来路不明,你是否会买”这个问题时,有44%的学生回答会买,他们认为公安机关对这些小金额盗窃物不会去管。当问及“参加勤工助学时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会采取何种手段”时,74%的学生首先会想到求助于法律,但是不知道采取何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他们还是处于刚成年的阶段,法律意识不是很强,法治观念淡薄,学生本人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够。经调查显示,66%的学生对法律知识不了解,45%的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3370的学生表示不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法治宣传活动或讲座。上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全,势必影响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深入,影响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学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课程设置上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问及“你在大学是不是重视《法律基础》的学习时,只有27%的学生很重视也好好学习了,66%的学生重视但因为一些原因没认真学。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旦遇到纠纷问题会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时,就会采取武力手段,最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有的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遭遇用工单位故意拖欠工资,有的女学生乘公交车时遇到骚扰,有的毕业班学生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更有甚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教学上便疲于赶进度,只能简单罗列、堆积知识点,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教育。结果是教师讲授的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把要点记在笔记本里,或把重点画在书上,并未培养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学课程安排要与时俱进,不但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要使其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社会法治氛围不浓。笔者所调查的高校地处闹市区,当问及“遇到红灯会怎么做?如遇到其他人间红灯,你会怎么做”时,24%的人会闯红灯,因为红灯设置不合理,62%的人认为不会去劝阻他人闯红灯。当问及闯红灯是否违反交通法规时,所有的同学都承认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但还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多弯路走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当问及“当在公共场合看见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时,你通常如何做”时,22%的学生会立即告诉被偷者,58%的学生装作没看见,只有6%的人会当场抓小偷。部分学生认为很多小偷都是群伙作案,怕被报复。当问及“马路上老人或小孩摔倒,是否主动前去搀扶”时,所有同学都会选择去搀扶。这些社会案例说明,社会法治氛围浓厚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加大社会法治宣传,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从“小社会”走向大社会法治带给自身和他人的便利。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但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与法律价值观相一致:二是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好科学文化法律知识;四是坚持参加校园法治活动,深入课堂、寝室,了解同学需求,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举办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法制讲座、讲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法律意识,提高个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 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创新法律知识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当前开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职权主义诉讼理念基础上展开的,偏重法律适用的工具性,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重现行法规轻法理哲学、重公法轻私法、重刑法轻民法的现象。笔者建议课程调整首先要坚持将宪法学和法理学作为学习其他法律知识的基础,其次增加民法、经济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强化大学生对这些法的重视,还要增强国家法、国际私法等内容,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此外,也可考虑设置边缘法学课的内容,比如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使他们在增强自己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坚定政治信念。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探索引用典型案例、实行角色体验、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等多途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探究真理,培养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浓厚兴趣。用课程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创新来提高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让其主动学法,带头守法,从而营造和谐法治氛围。
3 营造法治氛围,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时间的磨合、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才能塑造出来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堂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鼓励大学生利用特殊节日参与社会维权活动,例如12·4法治宣传日、6·24世界禁毒日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维权活动,例如法律援助中心进社区为百姓提供法律咨询:鼓励同学们敢于与社会违法行为作斗争,例如在公共场合遭受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针对出现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学校要开展法治系列活动并进行广泛宣传,使人人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