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阅读是为人的成长打下精神基础的过程,是让人们的头脑和精神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的过程。语文教育工作者有理由也有责任用童年阅读来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让学生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可以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跟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名言,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这犹如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阅读课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笔者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好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好读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已是共识。但一遍又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笔者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课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讲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为了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可以利用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美文朗诵、辩论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每位学生备一本剪贴本,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
总之,为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跟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名言,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这犹如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阅读课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笔者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好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好读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已是共识。但一遍又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笔者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课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讲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为了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可以利用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美文朗诵、辩论会、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每位学生备一本剪贴本,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
总之,为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