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重要组成与结晶,京剧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剧种发展也较为成熟。经过几百年发展,现今京剧无论是在流派、行当,还是在剧目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喜人的发展。根据剧目类型,京剧剧目主要可以分为武戏、文戏两种。两种类型剧目各具魅力,深受国内外广大受众所认可,是我国重要文化瑰宝之。在此背景下,业界学者加大了对文戏以及武戏,尤其是京剧旦角武旦、刀马旦的研究力度。
武旦是京剧行当之一。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武旦的特点有二:一是跷功,二是打出手。武旦在表演翻、打、扑、跌时,都是踩跷的,打出手时更是必须踩跷。在脚上绑上木头作的假脚,练得和真脚一样的运用自如,没有长时间地刻苦锻炼是不行的,武旦的跷功比起武生的厚底功,难度要大一些。如果踩跷的功夫练不好,就无法完成武旦行当所規定的各种表演技巧。在京剧武旦的艺术造诣方面,宋德珠在师承的基础上,集前辈名家技艺之大成,注重武戏文演,着眼刻画人物,将继承与革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一格的“脆、帅、敏、捷,美、媚、娇、柔,刚、挺、劲、锐”的表演艺术风格,开一代京剧武旦之新风,在中国的京剧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拿武旦的开蒙戏《扈家庄》来简单说一说,在“扈三娘”一出场起霸的时候,就给人感觉这个女人高傲非凡,不一般,体现出了她的傲气领然,这个傲气体现的是内在的“出于内而行于外”。作为一名演员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首先眼睛得会说话,这不分任何行当。武旦更多用于武将身上,既然是出征打仗,在遇到敌人时,眼睛就得发挥出杀人的光茫,武旦不光注重冲、狠、将气,同时也要放松、气不能总提着,这样会显得很僵硬,俗话说“文戏武唱,武戏文唱,”越是文戏越要显得自然,越是武戏越要稳,越要注重眼神和气息的运用。扈三娘在报名时很明显的“忽听庄丁来报”比“正在花园游玩”的语速快,游玩与打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情景,呈现给观众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变化,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够说明演员的作用。希望今后培养武旦演员,不要只注重她的基本功、武功一定要文武兼备,新的剧本更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演员全面具备唱、做、念、打的功夫,身上也要更讲究,原有的翻、打、扑、跌及打出手等都要继承、保存下来,得到发展,增强戏曲的艺术性。衷心希望我们青年演员们把老一辈没有完成的任务继续下去,使武旦这个行当发扬光大。武旦的代表戏有:《扈家庄》、《盗库银》、《盗仙草》、《青石山》、《锯大缸》、《虹桥赠珠》等。
刀马旦实际上是花衫和武旦结合起来的一种行当,扮演的也是擅长武艺的女性角色。刀马的靠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扎靠戏的舞蹈动作和开打都比不扎靠要难,不仅要动得美动得帅,而且要随时注意厚重的服装,把子与表演的协调。武旦练靠功时,穿绣花薄底靴,扎四根靠旗,先练的是跑圆场,要求腰要撑不能软,脚步要小不能太大,要压着步子,要稳。最忌的是摇、扇、晃,不要总抖靠旗。刀马旦的亮相要求脆、美。不能拙,不能野。亮相的有劲没劲,不在抖靠旗,而是手、眼、身、法、步统一的一个俏劲,如果没有这统一的俏劲,使再大力气也看不出有劲来,扎靠与不扎靠在动作上就要有所区别。扎靠和穿打衣打裤不同,如把穿打衣打裤时的动作方法用到扎靠戏上,就会感到膀子张不开,动作小,不精神。扎靠戏的动作要大,走脚步也要稍大些,脚尖要稍撇点,这样在人物上就有了气魄。翻身的时候应使靠旗扫地,涮腰时要用点腿塌下去,这样涮腰的幅度大,也有了冲的劲头。刀马旦的表演要求很高,除了武功精湛,还得长于做工,说白、工架都很重要。该项角色多饰演巾帼英雄以及武艺高强的女性角色,以气势见长。因为在进行表演时,表演者会穿上盔甲与大靠,多以骑马的角色为主,会手拿一种尺寸较小的刀具,所以此种角色也被称之为是刀马旦。刀马旦的扮相比较有特色,服饰上多为蟒的花纹,会扎靠旗,刀马旦的头盔上很长的翎子就代表着身份,如将军、元帅等。刀马旦讲究唱、念、做并重,虽然在演绎过程中拥有诸多武打戏份,但多不激烈,更加注重演员身段,强调演员要表现出威武稳重的气质。在刀马旦表演中,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突出人物的威武气魄,让观众欣赏到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之美。“刀马旦”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刃,模拟武打格斗的基本功,称为把子功。把子功有很多套路,有刀花、枪花、下场花之分,不同的兵器也都有着不同的技巧。把子功既能体现演员的基本功,又能展现“刀马旦”的英姿飒爽。在造型上,“刀马旦” 的手眼身法步是有机配合的,使整个外部动作都洋溢着节奏韵律的美。但充分展示“刀马旦”舞蹈美的应该是诸如武打、起霸、趟马、走边、圆场、扑跌、枪舞等这些程式。在这些程式的运用中,“刀马旦”的舞蹈性格应该是潇酒飘逸的,这样才能更充分显示巾帼英雄的风貌。越来越多的舞蹈也开始汲取“刀马旦”表演中的各种程式,来展现“刀马旦”的舞蹈美,也让更多观众发现它的“舞蹈美”。刀马旦的代表戏有:《红桃山》、《战金山》、《杨门女将》、《破洪州》、《三请樊梨花》、《樊江关》、《珍珠烈火旗》等。
纵观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京剧不断形成与完善,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获得了群众人民的喜爱与支持,京剧的魅力需要你慢慢细细的去欣赏与品。
武旦是京剧行当之一。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武旦的特点有二:一是跷功,二是打出手。武旦在表演翻、打、扑、跌时,都是踩跷的,打出手时更是必须踩跷。在脚上绑上木头作的假脚,练得和真脚一样的运用自如,没有长时间地刻苦锻炼是不行的,武旦的跷功比起武生的厚底功,难度要大一些。如果踩跷的功夫练不好,就无法完成武旦行当所規定的各种表演技巧。在京剧武旦的艺术造诣方面,宋德珠在师承的基础上,集前辈名家技艺之大成,注重武戏文演,着眼刻画人物,将继承与革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一格的“脆、帅、敏、捷,美、媚、娇、柔,刚、挺、劲、锐”的表演艺术风格,开一代京剧武旦之新风,在中国的京剧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我拿武旦的开蒙戏《扈家庄》来简单说一说,在“扈三娘”一出场起霸的时候,就给人感觉这个女人高傲非凡,不一般,体现出了她的傲气领然,这个傲气体现的是内在的“出于内而行于外”。作为一名演员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首先眼睛得会说话,这不分任何行当。武旦更多用于武将身上,既然是出征打仗,在遇到敌人时,眼睛就得发挥出杀人的光茫,武旦不光注重冲、狠、将气,同时也要放松、气不能总提着,这样会显得很僵硬,俗话说“文戏武唱,武戏文唱,”越是文戏越要显得自然,越是武戏越要稳,越要注重眼神和气息的运用。扈三娘在报名时很明显的“忽听庄丁来报”比“正在花园游玩”的语速快,游玩与打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情景,呈现给观众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变化,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够说明演员的作用。希望今后培养武旦演员,不要只注重她的基本功、武功一定要文武兼备,新的剧本更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演员全面具备唱、做、念、打的功夫,身上也要更讲究,原有的翻、打、扑、跌及打出手等都要继承、保存下来,得到发展,增强戏曲的艺术性。衷心希望我们青年演员们把老一辈没有完成的任务继续下去,使武旦这个行当发扬光大。武旦的代表戏有:《扈家庄》、《盗库银》、《盗仙草》、《青石山》、《锯大缸》、《虹桥赠珠》等。
刀马旦实际上是花衫和武旦结合起来的一种行当,扮演的也是擅长武艺的女性角色。刀马的靠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扎靠戏的舞蹈动作和开打都比不扎靠要难,不仅要动得美动得帅,而且要随时注意厚重的服装,把子与表演的协调。武旦练靠功时,穿绣花薄底靴,扎四根靠旗,先练的是跑圆场,要求腰要撑不能软,脚步要小不能太大,要压着步子,要稳。最忌的是摇、扇、晃,不要总抖靠旗。刀马旦的亮相要求脆、美。不能拙,不能野。亮相的有劲没劲,不在抖靠旗,而是手、眼、身、法、步统一的一个俏劲,如果没有这统一的俏劲,使再大力气也看不出有劲来,扎靠与不扎靠在动作上就要有所区别。扎靠和穿打衣打裤不同,如把穿打衣打裤时的动作方法用到扎靠戏上,就会感到膀子张不开,动作小,不精神。扎靠戏的动作要大,走脚步也要稍大些,脚尖要稍撇点,这样在人物上就有了气魄。翻身的时候应使靠旗扫地,涮腰时要用点腿塌下去,这样涮腰的幅度大,也有了冲的劲头。刀马旦的表演要求很高,除了武功精湛,还得长于做工,说白、工架都很重要。该项角色多饰演巾帼英雄以及武艺高强的女性角色,以气势见长。因为在进行表演时,表演者会穿上盔甲与大靠,多以骑马的角色为主,会手拿一种尺寸较小的刀具,所以此种角色也被称之为是刀马旦。刀马旦的扮相比较有特色,服饰上多为蟒的花纹,会扎靠旗,刀马旦的头盔上很长的翎子就代表着身份,如将军、元帅等。刀马旦讲究唱、念、做并重,虽然在演绎过程中拥有诸多武打戏份,但多不激烈,更加注重演员身段,强调演员要表现出威武稳重的气质。在刀马旦表演中,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突出人物的威武气魄,让观众欣赏到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之美。“刀马旦”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刃,模拟武打格斗的基本功,称为把子功。把子功有很多套路,有刀花、枪花、下场花之分,不同的兵器也都有着不同的技巧。把子功既能体现演员的基本功,又能展现“刀马旦”的英姿飒爽。在造型上,“刀马旦” 的手眼身法步是有机配合的,使整个外部动作都洋溢着节奏韵律的美。但充分展示“刀马旦”舞蹈美的应该是诸如武打、起霸、趟马、走边、圆场、扑跌、枪舞等这些程式。在这些程式的运用中,“刀马旦”的舞蹈性格应该是潇酒飘逸的,这样才能更充分显示巾帼英雄的风貌。越来越多的舞蹈也开始汲取“刀马旦”表演中的各种程式,来展现“刀马旦”的舞蹈美,也让更多观众发现它的“舞蹈美”。刀马旦的代表戏有:《红桃山》、《战金山》、《杨门女将》、《破洪州》、《三请樊梨花》、《樊江关》、《珍珠烈火旗》等。
纵观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京剧不断形成与完善,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获得了群众人民的喜爱与支持,京剧的魅力需要你慢慢细细的去欣赏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