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教育是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隐性教育的应用和实施是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在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按照传统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互动的设计,忽略了教学资源背后更深层次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此,有必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隐性教育进行分析,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健全人格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
引言
现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
未来的人才,因为小学生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目前针对小学生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现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间接的、无计划的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隐性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隐性教育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需求,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合理化设计教学方案,确保隐性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保障其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细致掌握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隐性教育活动的进行创造机会。
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情境:“刚刚校长开会决定,这节课以后就不再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了,从今以后都是这样。”当教师宣布完以后,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为了不用上课而开心;第二种则是因为不能上课而生气。在学生走进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尝试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上课?校长有没有权利停掉学生们的课程呢?这样做有没有侵犯到学生的权利?”通过这样真实情景的构建,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促进隐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讲授课本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单一说教式的授课方式,要将课本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周边出发,认真体会和感受课本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增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完成课本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利用教育环境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隐性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隐性教育的效果。
二、设置隐性课程开展的环境
小学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都是以教材作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开拓隐性课程开展的环境。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本中存在大量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案例,同时这些案例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案例作为开设隐性教育的材料,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时刻留意身边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或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PPT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回答正确的学生提供小礼品来激励学生在课上积极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让小学生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能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听讲情况。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提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表现,这样的做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这也是隐性教育开展的最好体现。
三、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采取教學手段时,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通过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应当在教学中回归日常生活。
例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安排,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口述知识点,并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经学校决定本班的学生以后不需要来上课”这一通知,当学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往往就会义愤填膺并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感到气愤的原因进行引导,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决定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剥夺。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问题应向哪个部门反映予以回答,而且教师还可以扮演警察、法官以及校长等角色与学生展开问答,如此一来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公民的权利产生一个形象的认知,进而其公民意识以及国家观念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其法律意识也能得到增强。这种方法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使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就可以使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也就在隐性教育中促进了学生情感、道德的激发,进而学生就能够自然地增强公民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小学生健全心智的重要阶段,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不够成熟,因此,教师要采用能被小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正确的引导来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隐性教育作为开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更好地将其利用起来,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让小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
[2]黄志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76-77.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
引言
现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
未来的人才,因为小学生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目前针对小学生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现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间接的、无计划的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隐性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隐性教育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需求,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从小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合理化设计教学方案,确保隐性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保障其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细致掌握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隐性教育活动的进行创造机会。
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情境:“刚刚校长开会决定,这节课以后就不再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了,从今以后都是这样。”当教师宣布完以后,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为了不用上课而开心;第二种则是因为不能上课而生气。在学生走进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尝试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上课?校长有没有权利停掉学生们的课程呢?这样做有没有侵犯到学生的权利?”通过这样真实情景的构建,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促进隐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讲授课本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单一说教式的授课方式,要将课本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周边出发,认真体会和感受课本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增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完成课本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利用教育环境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隐性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隐性教育的效果。
二、设置隐性课程开展的环境
小学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都是以教材作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开拓隐性课程开展的环境。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本中存在大量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案例,同时这些案例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案例作为开设隐性教育的材料,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时刻留意身边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或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PPT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回答正确的学生提供小礼品来激励学生在课上积极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让小学生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能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听讲情况。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提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表现,这样的做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这也是隐性教育开展的最好体现。
三、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采取教學手段时,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通过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应当在教学中回归日常生活。
例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安排,仅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口述知识点,并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经学校决定本班的学生以后不需要来上课”这一通知,当学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往往就会义愤填膺并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感到气愤的原因进行引导,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决定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剥夺。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问题应向哪个部门反映予以回答,而且教师还可以扮演警察、法官以及校长等角色与学生展开问答,如此一来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公民的权利产生一个形象的认知,进而其公民意识以及国家观念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其法律意识也能得到增强。这种方法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使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就可以使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也就在隐性教育中促进了学生情感、道德的激发,进而学生就能够自然地增强公民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小学生健全心智的重要阶段,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不够成熟,因此,教师要采用能被小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正确的引导来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隐性教育作为开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应该更好地将其利用起来,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让小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郜小燕.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考试与评价,2020(04):89.
[2]黄志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