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透彻理解概念对于解决数学问题非常有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领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情境 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5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但是,很多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方式上还比较传统,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每一个数学概念,思维得不到开阔,更不会灵活运用知识。那么,教师应如何活化概念教学呢?
一、设计问题情境,形成概念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旋转”的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钟表指针转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摩天轮转动等视频,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这些物体都是通过什么转动的呢?”学生展开思考,很就发现这些物体都在绕圈旋转,它们有的是通过一个点(钟表指针、地球公转、摩天轮)旋转的,有的是通过一个轴(地球自转)旋转的,最终得出“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叫做旋转”的结论。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概念意识,并自主构建概念。
由此可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对问题探究学习的关键,设计出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灵活有效的情境教学中形成概念意识。
二、设计操作情境,挖掘概念内在
动手操作能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形成,让抽象的事物在实践操作中变得直观,从而有利于学生挖掘概念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课堂中可以设计合理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挖掘概念的内涵,掌握概念的要点。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对称轴和对称点,教师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蝴蝶、飞机、天平、窗花等图片,再发放印有这些图片的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沿着中心线对折后,图片会出现重合的情况,这时,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每个重合的点就是对称点,从而得出“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对折的两部分完全重合,则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直线两旁的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要让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概念教学变得更加容易,也更有兴趣。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优越感,让学生更有动力学习概念,促使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三、设计生活情境,彰显概念作用
在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设计有意思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理论与实际,更直观地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分数,教师给出了一个生活情境:“端午节快到了,小丽的妈妈上街买了1个西瓜、4个苹果和5个粽子。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丽5口人,你能帮助小丽分配食物吗?你知道每人将各分得上面食物的多少吗?”学生听到这样的情境题目,都非常的积极踊跃,很快就有了答案:“上述物品都要平均分配,每人能分到每种食物的。”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教师将分数线、分子、分母、读法和写法等概念都融入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际生活中分数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通过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情境中的主人公,深入其中思考问题,学生感受到相关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会有强有力的动力学好数学概念,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总之,当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应借助丰富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情境 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5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但是,很多教师在概念教学的方式上还比较传统,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每一个数学概念,思维得不到开阔,更不会灵活运用知识。那么,教师应如何活化概念教学呢?
一、设计问题情境,形成概念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旋转”的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钟表指针转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摩天轮转动等视频,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这些物体都是通过什么转动的呢?”学生展开思考,很就发现这些物体都在绕圈旋转,它们有的是通过一个点(钟表指针、地球公转、摩天轮)旋转的,有的是通过一个轴(地球自转)旋转的,最终得出“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叫做旋转”的结论。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概念意识,并自主构建概念。
由此可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对问题探究学习的关键,设计出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灵活有效的情境教学中形成概念意识。
二、设计操作情境,挖掘概念内在
动手操作能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形成,让抽象的事物在实践操作中变得直观,从而有利于学生挖掘概念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课堂中可以设计合理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挖掘概念的内涵,掌握概念的要点。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对称轴和对称点,教师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蝴蝶、飞机、天平、窗花等图片,再发放印有这些图片的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沿着中心线对折后,图片会出现重合的情况,这时,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每个重合的点就是对称点,从而得出“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对折的两部分完全重合,则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直线两旁的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师要让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概念教学变得更加容易,也更有兴趣。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优越感,让学生更有动力学习概念,促使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三、设计生活情境,彰显概念作用
在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设计有意思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理论与实际,更直观地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分数,教师给出了一个生活情境:“端午节快到了,小丽的妈妈上街买了1个西瓜、4个苹果和5个粽子。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丽5口人,你能帮助小丽分配食物吗?你知道每人将各分得上面食物的多少吗?”学生听到这样的情境题目,都非常的积极踊跃,很快就有了答案:“上述物品都要平均分配,每人能分到每种食物的。”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教师将分数线、分子、分母、读法和写法等概念都融入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际生活中分数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通过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情境中的主人公,深入其中思考问题,学生感受到相关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会有强有力的动力学好数学概念,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总之,当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应借助丰富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