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适度的“纠一反三”是化学二次作业的好形式,能巧妙把握其“程度与形式”,捕捉好实施的有利时机,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适度的“纠一反三”;实验;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11403
[HJ55x]
化学作业或测试后的错题订正即“二次作业”。订正作业是常见的纠错形式,目前较盛行的主要方法是讲评订正,甚至机械罚抄,效果有限。有效进行“二次作业”,是门艺术,值得探究。
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笔者认为:反思性作业比惩罚性作业更有效,教给方法比机械罚抄带来抱怨更高明。试行“适度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理科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纠一反三”即订正“一个”错题后,并推理出相似或相近的“三个”正确结论的过程。比如用“纠一反三”订正“KNO3属于钾肥”的错题的方式可以是:“纠一”即“KNO3不属于钾肥”;而“反三”即:①KNO3属于复合肥、②KNO3不属于氮肥、③只含钾元素不含氮、磷元素的化肥才是钾肥,比如KCl、K2SO4、K2CO3等属于钾肥。下面把“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实验的“程度与形式把控”、“时机捕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练习设计”、“初步效果”呈现出来,以期对理科教学提供借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程度与形式把控:适度与多元
1.1适度
古人云:“过犹不及。”巧妙把握好“纠一反三”的度,是学生乐学善用的重要因素。若一切错题都让学生“纠一反三”,会增加学生厌烦感与学业负担。操作要点是“适度”:即每次精心选择典型错题不超3题、至少1题的“纠一反三”。以文字书写呈现的订正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纠一反三”的二次作业方法。
1.2形式
“纠一反三”的呈现形式是多元的,可以采用“四多四少”方式,即“多课堂少课外、多学生少教师、多激励少惩罚、多改造少保留”,有效进行二次作业纠错。“多课堂少课外”是“纠一反三”多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矫正,少作为课外作业订正,减少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多学生少教师”是“纠一反三”多奖励少惩罚”,指多对学生“纠一反三”作业中展现出的智慧火花、书写规范度、认真度等给予不同形式的激励性评价而少惩罚学生。如:在批改作业时评语激励:“改你的作业是种享受” 、“你是创新的能手”……,或收集好作为下次课堂正面表扬的素材或作为下次化学试题命制的素材,如2014年镇江中考化学模拟上海整合试卷⑨中的第28题就把“吴振宇同学做了一个化学实验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作为编题素材,用以肯定、激励学生;“多改造少保留”是指教师将错误率极高的题目多采用改造题型形式再次呈现,少采用保留原题再呈现在后续“化学测试题”中,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
2时机捕捉
“纠一反三”的最佳时机在化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时机是化学概念教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阶段、物质性质实验探究阶段等;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时机是复习迎考综合测试阶段。
2.1在化学概念教学阶段
学生在化学概念教学过后的形成性作业中出错,比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没有选择“酿酒”选项,说明学生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内涵、外延记忆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发生模糊。面对这种情况,课堂上通过师生分析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必须有新物质生成”,强调“凡只是物态、形状的改变”就是物理变化,再让学生进行课堂集体“纠一”:“酿酒”是化学变化,对比“反三”如:酿醋、金属生锈、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蒸馏、熔化、凝固等是物理变化,进一步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次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而课后选择典型错题,让学生再适度“纠一反三”,促进对化学变化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巩固。
2.2在元素化合物教学阶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内容,也是易错之处。一旦在形成性评价作业中出错,就要及时进行适度的“纠一”再类比“反三”,让学生快速理解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免影响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比如:对错题“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的“纠一”是“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并且强调: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类比“反三”:“三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等。
2.3在物质性质实验探究阶段
实验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技能,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能有效开发学生智能,提升学生类比、演绎、创新的能力,而坚持做好“纠一”并类比设计出“反三”方案,则能实现由“临摹设计”到“创新设计”的快速转化。用“纠一反三”方法来“纠一”,“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性质实验方案为:用镊子分别夹取3片干燥的蓝色石蕊纸条放入:盛有盐酸的小试管1中,现象:变成红色;放入盛有干燥CO2小试管2中,现象:不变色;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小试管3中,现象:不变色。再往试管3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现象:变成红色。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得出:干燥的CO2、水都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条变色,而盐酸等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纸条变成红色;而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紫色石蕊试纸条变成红色,说明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H2CO3,即 H2O CO2[FY]H2CO3。采用类比、对比推理出“反三”实验设计方案有:“二氧化硫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氯化氢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等。 2.4在复习迎考测试阶段
初中化学知识相对零碎,在终结性考试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其目的是将已学的零散化学知识点穿成串、连成线、织成网。此阶段的模拟性测试频率高,此时以化学小组形式对错题实行大面积“纠一反三”,课堂研讨气氛热烈,学生能有效深化对已学知识的联想、织补知识网漏洞,并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与创新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练习设计
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论证反驳能力、理解识别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较类比能力等,这些能力并非天赋能力,而是可以从幼儿时代开始,不断训练、习得的。教师如果能够了解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常识,提高自身逻辑思维素养,无疑会在训练、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逻辑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运用,学习就可以一以贯之,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3.1采用“对比教学”设计
教师要尽力进行对比教学设计,采用图示、列表、比喻、数据、动画等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鲜活,提升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新授课、复习课、作业讲评课中,对错题讲解也进行“反三”设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案,教学中进行系统训练,匠心设计“问题提问”,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3.2“试误练习法”让学生产生“顿悟”
[JP3]有计划采用“先练习试错,后评讲订正反三”,让学生在不断练习试错中减少错误,进而提升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不断产生“顿悟”,激发智慧火花。
3.3教会“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JP2]比较分类法:是将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确定他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将物质或现象进行归类,得出同类物质的共性,进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分析综合法:“分析”是将认识对象分解为单个元素逐一进行考察;“综合”则是将认识对象的各个元素综合成一体加以考察。
归纳演绎法:“归纳”是从了解一些具体对象中去认识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了解一般中去认识新的具体对象的方法。
3.4“设疑诱导练习”催生逻辑思维
细心设计问题、质疑、激趣,创设高度民主、自由的纠错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求同、求异思考,发现并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富有逻辑性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大力倡导尝试找寻同学“实验方案”不足、参考答案“多样性”、“一题错解的多面性”等等。
总之,适度“纠一反三”习题教学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利器!
4“纠一反三”的初步效果
实施近两学年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主要表现如下:(1)学生认可度高。从三次问卷调查情况看,95%以上学生认为适度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对提高化学学业成绩特别有效,非常乐意接受;(2)有效提升了班级整体学业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本学年到新学校任教两个实验生源的班级(以下称实验班级),把3次区、市统测化学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与两个强化生源班级(以下称对照班级)差距列表如表1(表1选择的是2013年10月区统考、2014年1月市期末统考、2014年4月市模拟考试平均分差距、优秀率差距数据)。从上表数据比较看,实验班提升幅度明显;(3)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考虑问题的准确性及周密性明显提高,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能力显著增强。适度的“纠一反三”是高效的二次作业形式,它也是理科教学中快速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杨武金.[WW)]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马宏佳.[WW)]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3.
关键词:适度的“纠一反三”;实验;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11403
[HJ55x]
化学作业或测试后的错题订正即“二次作业”。订正作业是常见的纠错形式,目前较盛行的主要方法是讲评订正,甚至机械罚抄,效果有限。有效进行“二次作业”,是门艺术,值得探究。
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笔者认为:反思性作业比惩罚性作业更有效,教给方法比机械罚抄带来抱怨更高明。试行“适度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理科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纠一反三”即订正“一个”错题后,并推理出相似或相近的“三个”正确结论的过程。比如用“纠一反三”订正“KNO3属于钾肥”的错题的方式可以是:“纠一”即“KNO3不属于钾肥”;而“反三”即:①KNO3属于复合肥、②KNO3不属于氮肥、③只含钾元素不含氮、磷元素的化肥才是钾肥,比如KCl、K2SO4、K2CO3等属于钾肥。下面把“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实验的“程度与形式把控”、“时机捕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练习设计”、“初步效果”呈现出来,以期对理科教学提供借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程度与形式把控:适度与多元
1.1适度
古人云:“过犹不及。”巧妙把握好“纠一反三”的度,是学生乐学善用的重要因素。若一切错题都让学生“纠一反三”,会增加学生厌烦感与学业负担。操作要点是“适度”:即每次精心选择典型错题不超3题、至少1题的“纠一反三”。以文字书写呈现的订正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纠一反三”的二次作业方法。
1.2形式
“纠一反三”的呈现形式是多元的,可以采用“四多四少”方式,即“多课堂少课外、多学生少教师、多激励少惩罚、多改造少保留”,有效进行二次作业纠错。“多课堂少课外”是“纠一反三”多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矫正,少作为课外作业订正,减少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多学生少教师”是“纠一反三”多奖励少惩罚”,指多对学生“纠一反三”作业中展现出的智慧火花、书写规范度、认真度等给予不同形式的激励性评价而少惩罚学生。如:在批改作业时评语激励:“改你的作业是种享受” 、“你是创新的能手”……,或收集好作为下次课堂正面表扬的素材或作为下次化学试题命制的素材,如2014年镇江中考化学模拟上海整合试卷⑨中的第28题就把“吴振宇同学做了一个化学实验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作为编题素材,用以肯定、激励学生;“多改造少保留”是指教师将错误率极高的题目多采用改造题型形式再次呈现,少采用保留原题再呈现在后续“化学测试题”中,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
2时机捕捉
“纠一反三”的最佳时机在化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时机是化学概念教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阶段、物质性质实验探究阶段等;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时机是复习迎考综合测试阶段。
2.1在化学概念教学阶段
学生在化学概念教学过后的形成性作业中出错,比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没有选择“酿酒”选项,说明学生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内涵、外延记忆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发生模糊。面对这种情况,课堂上通过师生分析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必须有新物质生成”,强调“凡只是物态、形状的改变”就是物理变化,再让学生进行课堂集体“纠一”:“酿酒”是化学变化,对比“反三”如:酿醋、金属生锈、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蒸馏、熔化、凝固等是物理变化,进一步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次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而课后选择典型错题,让学生再适度“纠一反三”,促进对化学变化概念的正确理解与巩固。
2.2在元素化合物教学阶段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内容,也是易错之处。一旦在形成性评价作业中出错,就要及时进行适度的“纠一”再类比“反三”,让学生快速理解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免影响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比如:对错题“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的“纠一”是“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并且强调: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类比“反三”:“三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等。
2.3在物质性质实验探究阶段
实验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技能,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能有效开发学生智能,提升学生类比、演绎、创新的能力,而坚持做好“纠一”并类比设计出“反三”方案,则能实现由“临摹设计”到“创新设计”的快速转化。用“纠一反三”方法来“纠一”,“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性质实验方案为:用镊子分别夹取3片干燥的蓝色石蕊纸条放入:盛有盐酸的小试管1中,现象:变成红色;放入盛有干燥CO2小试管2中,现象:不变色;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小试管3中,现象:不变色。再往试管3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现象:变成红色。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得出:干燥的CO2、水都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条变色,而盐酸等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纸条变成红色;而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紫色石蕊试纸条变成红色,说明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H2CO3,即 H2O CO2[FY]H2CO3。采用类比、对比推理出“反三”实验设计方案有:“二氧化硫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氯化氢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等。 2.4在复习迎考测试阶段
初中化学知识相对零碎,在终结性考试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其目的是将已学的零散化学知识点穿成串、连成线、织成网。此阶段的模拟性测试频率高,此时以化学小组形式对错题实行大面积“纠一反三”,课堂研讨气氛热烈,学生能有效深化对已学知识的联想、织补知识网漏洞,并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与创新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练习设计
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判断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论证反驳能力、理解识别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较类比能力等,这些能力并非天赋能力,而是可以从幼儿时代开始,不断训练、习得的。教师如果能够了解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常识,提高自身逻辑思维素养,无疑会在训练、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逻辑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运用,学习就可以一以贯之,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3.1采用“对比教学”设计
教师要尽力进行对比教学设计,采用图示、列表、比喻、数据、动画等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鲜活,提升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新授课、复习课、作业讲评课中,对错题讲解也进行“反三”设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案,教学中进行系统训练,匠心设计“问题提问”,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3.2“试误练习法”让学生产生“顿悟”
[JP3]有计划采用“先练习试错,后评讲订正反三”,让学生在不断练习试错中减少错误,进而提升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不断产生“顿悟”,激发智慧火花。
3.3教会“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分类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JP2]比较分类法:是将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确定他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将物质或现象进行归类,得出同类物质的共性,进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分析综合法:“分析”是将认识对象分解为单个元素逐一进行考察;“综合”则是将认识对象的各个元素综合成一体加以考察。
归纳演绎法:“归纳”是从了解一些具体对象中去认识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了解一般中去认识新的具体对象的方法。
3.4“设疑诱导练习”催生逻辑思维
细心设计问题、质疑、激趣,创设高度民主、自由的纠错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求同、求异思考,发现并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富有逻辑性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大力倡导尝试找寻同学“实验方案”不足、参考答案“多样性”、“一题错解的多面性”等等。
总之,适度“纠一反三”习题教学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利器!
4“纠一反三”的初步效果
实施近两学年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主要表现如下:(1)学生认可度高。从三次问卷调查情况看,95%以上学生认为适度的“纠一反三”二次作业对提高化学学业成绩特别有效,非常乐意接受;(2)有效提升了班级整体学业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本学年到新学校任教两个实验生源的班级(以下称实验班级),把3次区、市统测化学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与两个强化生源班级(以下称对照班级)差距列表如表1(表1选择的是2013年10月区统考、2014年1月市期末统考、2014年4月市模拟考试平均分差距、优秀率差距数据)。从上表数据比较看,实验班提升幅度明显;(3)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考虑问题的准确性及周密性明显提高,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能力显著增强。适度的“纠一反三”是高效的二次作业形式,它也是理科教学中快速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杨武金.[WW)]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马宏佳.[WW)]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