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定期“健康体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能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段不同,对象不同,自学能力的培养亦应不同。小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是走向自学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准备。
  这三年来,我们以习作量规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提高习作质量,获得习作经验。
  一、明晰结果,建立适合不同年段的“健康体检”标准
  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不等于就会学语文;我们的学生成绩不错,但不意味着就能从中获得快乐。影响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最大障碍恐怕是主体性的丧失——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甚至逼仄到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答案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学习,犹如瞎子摸象,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因此,学习方向不清、学习目标不明,乃是学习最大的问题;有的方可放矢,目标才能引领学习。
  明晰结果,必须基于学生视角,是学生明确这一次、这一阶段、这一年甚至小学阶段作文学习的目标。这里的结果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即书面习作;二是学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即习作行为。根据这样的思路,结合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分年级制定了《学生习作评价标准》与《学生习作过程评价标准》。以四年级为例,《习作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板块:习作内容、习作结构和习作语言。每个板块各拟定3~5条评价标准,如“习作语言”有5项指标,分别是:学习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式写作;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言;一篇习作错别字不多于4个;语句通顺连贯,一篇习作中病句不多于2个;正确使用常见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省略号)。《习作过程评价标准》则从习作准备、起草和修改等阶段提出8项指标,如“修改”阶段的指标是:花时间、用符号修改习作;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或者投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年级量规基础上,结合教材编排,每次作文训练都设计细化量规,在习作内容、结构等方面稍作调整,做到既呼应年级共性要求,又体现本次习作个性。如四年级《连续观察日记》在“写作内容”上的评价指标是:把连续观察到的橘树写具体,写出橘树的变化。而“习作过程”评价也相应调整为:平时能留心观察事物,乐于把观察到的事物的变化写出来。
  量规的研制,首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如“注意写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言”直接源自课标相关学段目标;其次基于本班学生实际,如“习作语言”方面的标准,由教研员、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以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
  研制习作量规,犹如制定“健康体验”标准,对学生习作学习会直接产生如下影响:
  一是明确了学习内容,习作成为任务驱动的主动学习活动。
  传统作文教学主要基于教师经验,教师基本上凭借自身理念与知识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经验,教师基本上主宰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结果,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基于量规的作文教学致力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除了语言的学习等要求外,材料准备、习作修改、交流发表也都纳入学习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一种方向感:什么是好作文,怎样做才是好的作文行为,作文要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改进,学生都有清晰的认识,习作成了自主学习的一项活动。
  二是提供了学习空间,利于学生从“学过”走向“学会”。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很难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从审题开始,学生完成作文即宣告结束,修改与交流名存实亡。如果教师看重的是“教过”,学生也就只是“学过”而已。至于知识学会了没有,能力提高了没有,由于缺乏交流与修改,多数孩子得不到“查缺补漏”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习作质量不高。事实上,写出一篇好作文很重要,而培育良好的习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更重要,唯有后者才可以保障学生能作文、爱作文与会作文。量规除了给出细致明确的要求外,同时也赋予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年级量规,某项新知识或过程标准可以用“一年”去学习,因此学生的相关自主学习可随时随地进行,从而实现从“学过”到“学会”的华丽转身。
  二、强化过程,形成持续诊断改进的“健康体检”机制
  过程是教育的一种属性,知识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技能习得也要一个过程。
  量规,表明学生经过一课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达成的结果与标准,既可以用于总结性评价,给学习一个评判;也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随时小结学习进展及存在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让学习最优化。显然,重视发挥量规的诊断改进作用更有实际意义。教学中运用量规,引导学生定期自测、反思、总结,目的有二:一是看到进步,获得习作自信,强化习作动机,继续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突破难点,弥补缺陷,直到完全达到量规要求。那么,如何发挥量规的反馈与促进作用呢?
  1.在习作教学中运用细化量规,帮助学生写好“一篇习作”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建立了习作教学新范式,其基本流程为:
  议学→活动→起草→修改→交流→编辑(誊写或发表)
  “议学”环节中,师生根据本次习作题目(范围)展开讨论,在年级量规基础上细化有关指标,一起形成本次习作标准即量规。然后针对量规涉及的重点知识与习作技能,展开学习过程,或活动体验,或范文得法,突破重难点,完成草稿。接下来的修改、交流与编辑环节,都依据量规进行。因此,习作量规主要是帮助学生写好这一篇习作。
  2.在阶段测试后运用年级量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阶段性测试主要指期中、期末进行的学科质量监测。这样的测试一般由学校或者区域统一命题,学校及以上组织统一阅卷与分析。这样的阶段性测试往往会得到一个分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我们利用年级量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得分、字数、病句、错别字、卷面书写等方面进行统计,然后完成《“我习作我改进”情况记录表》,内容与量规呼应,包括了习作能力与习作行为,分别从“哪些地方我进步了”“哪些问题我还存在”两个角度来“诊断”。   如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后,实验班学生的作文字数均出现“怪象”:期中测试为269个,而到了期末则降至216个。怎么回事?在一番调查、座谈后,老师发现学生对量规理解有误,期中前,学生刚拿到商定的量规,经历了半个学期的习作自测,学生对量规中的“一篇习作不少于200个字”印象深刻,由此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作文只要写200个字就可以了。”找到症结后,学生通过老师点拨后厘清了认识:量规中的所有数字化要求都是“最低标准”,即合格水平,200字在“作文字数”这一指标上可以得到“合格”,但要得到“良好”或“优秀”则必须再加油。思想统一后,学生明确:作文重在写清楚、写具体,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要被字数限制。因此,第二学期他们依据量规自测时都心中有数,第二学期期末作文字数生均达到了288个,最少的也达到了220个。
  由上可见,应用年级习作量规,可以帮助学生“诊断”个体某阶段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对习作兴趣、态度、方法、行为进行一次矫正与完善,重在培养一种好习惯。习惯好了,还怕写不好作文吗?
  3.带动日常习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行为”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量规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最优化,我们根据量规,针对重点难点:习作积累与习作行为改善,设计了《习作积累表》与《习作行为养成表》。为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每张表都由学生自己填写姓名,进行日常记录,每周一组长收齐,语文老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请取得新进步、获得新经验的同学重点发言。
  实践表明:这两份习作学习记录跟随着学生,记录学习生活中的一切行为,以此作为学生自我监控、教师随时指导的依据,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在“健康体检”中快乐成长
  习作量规作为学生“健康体检”的载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可以用“支架”来概括,即在共同的作文学习、问题解决中,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发展,当儿童获得知识、技能提高时,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支持更多的自立、自治、自主。比如在量规引领下,学生学习自改,有态度,有认识,也有行动。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修改时,教师怎样发现不足;学生交流、建言时,教师如何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1.多激励,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正能量
  作文学习中,怎么奖励也不嫌多,这是最需要付出汗水与毅力的活动。量规中提出:学生习作要有观察、写作、交流的兴趣等,教师的激励与表扬可以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正能量。教师可以举行授奖仪式,特别是后进学生写出好作文时,就跟家长一起帮助孩子读好,然后录音,在作文课上当堂放送,学生感动、激动,学习能量剧增;可以发“用稿通知”,学生自豪,家长开心;还可以搞能级评奖:好作文可获“作文之星”一颗,5颗星可换精美的课程表,10颗星可得印有大大“奖”字的本子,20颗星可换读写杂志一份,30颗则获最新一期《读者》……这样的奖励,旨在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行为或习惯,自然不是一次性快餐,而是长流的涓涓细水。
  2.多商量,让学生参与量规的研制与完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有必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致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参与量规研制,发表对“作文”的看法,学生就能把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需要,就能在解决习作动机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为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习作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如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着重要写好意思完整的段落。在语言上,有哪些要求呢?教师跟学生商量,最后约定:前两个月不少于100个字,11月份后不少于150个字;第二学期开始不少于200个字……本来是老师的指令,现在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执行者;教师不过是一个督促者,是根据量规教语文的大朋友,教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生必须参与决定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虽然这个过程可能艰难,学生的建议也可能不够深刻,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传达的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学生在信任与宽容中学习、成长,收获的又岂止是语文?
  3.多搭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活泼发展
  作文教学是基于班集体的教学活动,量规提出习作过程性要求,如乐于跟人分享等即基于此。作文的过程包括了准备、起草、修改、交流等环节,考虑到小学生习作的特殊性,可以把“准备”向前延伸,把修改、交流等环节打通。而这些过程性学习,需要教师多搭台,给学生创设各种发展机会。
  (1)随时搭建习作交流的平台。交流即对话。学生习作,是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想,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要读者即时回应,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交流的平台。交流是一种评价,一种帮助,一种指引,或得到鼓励,或发现问题,或获取方法……交流应该基于量规,基于真诚互助的姿态。
  (2)努力打造习作发表的舞台。发表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只要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谈自己的观点,无论成篇与否,也不计长短,更不分年龄,都有发表的价值。所以,小学生的习作,不是只给老师看的,更不是只要一个分数。作文的目的,作文的价值,作文的活力,都在“发表”二字。所以,潘新和教授说:“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作文革命”最大的秘密就是:创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的作文不断发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发表,对于写作初期的人(对绝大多数的人可能是终生的),是写作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3)用心丰富学生习作学习的经历。同知识、技能一样,经历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如在高年级组织“话题”作文活动,在课堂上,持对立看法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辩论,在交流中完善、丰富自己的想法,然后写成作文。再比如编印班级小报,学生除了投稿,还要参与选稿、修改、编辑等工作。如是,作文与生活没有隔阂,学习习作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经历的丰富保障学生的自主习作学习更为深入。
  布鲁纳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我们研制习作量规,引导学生定期“健康体检”,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作文的目的。
其他文献
王九红 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育集团天正小学校长,先后任教于乡村中小学校、县城实验小学和省城名校。  志于学习,先后獲得文学学士、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和教育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课堂教学多次获省市一等奖
什么是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中国的书画印艺术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技法。书法中的留白使整幅字黑白相间、虚实贯通;绘画中的留白使整幅画气韵相连、意境悠远;篆刻中的留白使整方印格局分明、方寸统一。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提效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于教者的角度来说,何谓“效率”,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
其实,将“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作为探讨的话题,就隐含了这样的判断:不能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如果教学只需要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一个情境、一幅主题图、一个例子、一道题目地教,那么,教师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何异?  同时,将“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作为探讨的话题,又隐含了这样一个矛盾:教材是课程专家、知名教师的成果,是合适的、典型的甚至是权威的学习素材的集合,教材本是为解决一线教师“教什么”而编写,一线教师去开发
让学生的思维听得见,就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完全暴露思维的过程或细节。  一、让思维听得见,是学与教的基本策略  当学生产生一个问题或者有了一个答案,老师往往会追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或者“你是怎么想的”,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让看不见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细节得以显现。  如果学生的问题有价值、答案很精彩,其思维过程就是优质的课程资源,以便其他同学学习、效
“俞正强名师工作室”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市特级教师协会的指导下,本着以“从经师走向人师,从研修走向研究,从共创走向共赢”为理念,坚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工作室成员有所发展,并在金华市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有效地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一、价值引领: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内生力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11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时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
策划人语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特点、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只有对学生了解透彻,我们才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美国奥苏伯尔在其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名师档案  费岭峰,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曾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名教师、嘉兴市首届“十佳”青年社科人才,是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课堂教学曾获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或案例145篇。主持过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6项,参与省级课题5项,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例1及练习十六中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口诀的形成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在自主编制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初步记忆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解决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
(本刊记者王银凤)以团结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致力于科技传播为使命的中国科技新闻学会,12月9日在京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审议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关于修订学会章程的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同志当选为理事长。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直属学会,成立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全国近百家科技新闻媒体从业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至理名言。作为一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真”教育,向世人诠释了他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的真爱。拓展开来,“真”教育就是一种质朴无华却又润人心、动人情、获真知的教育。就语文学科来说,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性、人文性、思想性等,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来合理选取、有效教学、适当拓展,使学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