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基本训练之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朗读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朗读,即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化无声为有声。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着人的心灵时,朗读,已成为一种艺术,一种需求。这时,有谁会无动于衷而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呢?圆润的声音如溪水淙淙而流,美的享受,美的意境,很自然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象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想象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的完成。
二、朗读,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是这个道理。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课,讲述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对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我在备课时,仔细体会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我根据志愿军战士同不同人物告别的语调把课文读出来,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大娘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子;大嫂架着双拐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读完后,许多同学稚嫩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课文讲读完后,学生初步体会了文章的含义,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脑海中浮现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沟通。
三、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的感受,它包括语音的感受、语意的感受和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是人们掌握语言文字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一个人之所以能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等,正是凭语感。而培养语感就是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有人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达到20分钟。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读。”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变化:读少年闰土时应该用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語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地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值得学生深入且长久地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儿童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切不可错过这个积累语言的良机。因此每节语文课上都应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背诵指导上作精巧的安排,以感情朗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熟读成诵,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长征》这首诗歌时,就安排了一次朗诵擂台赛。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将直接影响学生内部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效果达到优化。最后这首诗没有死记硬背却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朗读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朗读,即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化无声为有声。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着人的心灵时,朗读,已成为一种艺术,一种需求。这时,有谁会无动于衷而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呢?圆润的声音如溪水淙淙而流,美的享受,美的意境,很自然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象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想象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的完成。
二、朗读,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是这个道理。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课,讲述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对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我在备课时,仔细体会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我根据志愿军战士同不同人物告别的语调把课文读出来,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大娘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子;大嫂架着双拐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读完后,许多同学稚嫩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课文讲读完后,学生初步体会了文章的含义,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脑海中浮现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沟通。
三、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的感受,它包括语音的感受、语意的感受和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是人们掌握语言文字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一个人之所以能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等,正是凭语感。而培养语感就是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有人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达到20分钟。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读。”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变化:读少年闰土时应该用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語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地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值得学生深入且长久地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儿童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切不可错过这个积累语言的良机。因此每节语文课上都应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背诵指导上作精巧的安排,以感情朗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熟读成诵,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长征》这首诗歌时,就安排了一次朗诵擂台赛。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将直接影响学生内部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效果达到优化。最后这首诗没有死记硬背却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