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说过:“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唇齿相依的,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日臻完美必须依靠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总是千头万绪,这些细小的事就像是一个个音符,但只要将这些音符用教师细致入微的爱串联起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关爱和感染每一个学生。
一、多些宽容——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宽容更大的海洋。”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就像是一缕缕和煦的阳光,再小的角落都能变得温暖,再灰心丧气的脸庞都能变得灿烂。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能听见孩子这样的抱怨:“老师,刘杰打我了”,“老师,卢红把我的书拿走了”……当我将他们找来时,总能从他们的嘴里听到指责对方的话语,而自己总是对的。
那是去年的秋天,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核桃树都飘出淡淡的幽香,吸引了不少孩子。当然,更吸引孩子的是树枝上小小的核桃果。一次活动课后,我们班就有不少学生摘了果子,并将它们当作是“袭击”同学的子弹。当再次跨进教室时,地面上遍布绿果子,有些已被踩踏,绿绿的汁水将教室的地面弄得一片狼籍。看到这一切,一股无名之火窜上心头,我问道:“是谁扔的?”这时,一个同学说:“是王小虎先扔的!” 王小虎气呼呼地站起来,说:“谁说的?我才没呢!是张小晔先扔的吧?”张小晔是个急性子,一听忙说:“没……没有……”,说着还哭了起来……看来这场“交锋”是没底了!我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弯下腰将绿色的核桃果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刚刚还扔得“尽兴”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低下头,围观的几位学生也加入我的“队列”。一会儿,刚才扔果子的人已经拿着扫把扫着地面的“残渣”,满脸通红。下课后,几个学生主动找到我承认错误,并将没扔的绿果子放在了我桌上。事后我就想:学生去摘果子,无非是“童心未泯”。如果在气头上对学生大发雷霆,单单就这样的批评,讲道理,学生会“服气”?但就在扔果子的孩子打扫时,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做了这些事确实是令人生气的。也正因为体会到了这点,他们才会交未扔的绿果子,主动承认错误,使他们和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当老师以自身的言行宽容地对待他们后,学生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以宽待人。
纵观学生的“告状”,正是因为孩子的心中缺少了一份宽容。于是,我又在一次次地在班会课上,以“宽容”为话题,通过小品、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明白该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学,让他们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拥有了它就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财富。慢慢地,学生变了,少了学生的“告状”,多了几分“体贴”:同桌之间不会因为一方“超线”而大声嚷嚷;路队里不会因为同学踩了自己的脚大呼小叫,而是报以理解的微笑……
二、多些引导——在认识上形成共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仍受到赞同与发扬,但那些脱离社会现实,高尚而空洞的价值观教育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上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不小的错误导向,学生中“人人为我”等不良思想呈泛滥趋势。作为教师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生交朋友,在他们认识事物出现偏差时,要进行劝说;在他们做事不认真时,要耐心地教育;在他们犯错时,能加以正确地引导。
平时与学生接触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作业没带,因为妈妈没有把我的作业整理好”,“我早上迟到了,是因为奶奶昨夜忘记把闹钟开着”……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似乎这些都是别人的错,而自己只是个受害者。记得这个学期开学初,几个学生来帮忙打扫教室。刚开始,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扫地、拖地、擦窗……待每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后,他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看到学生干得那么认真,于是我就跟别的老师一起到办公室分起新书来。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回到教室时,簡直傻了眼:教室里空无一人,门窗大开,地上的垃圾东一堆,西一簇,扫帚扔在地上,桌椅歪歪斜斜。学生呢?影儿都不见了。当我把卫生搞好,整理好教室后,他们才慢吞吞地赶来。当问及刚才谁的任务没干好时,几个孩子推三阻四,谁也不愿担责任。其实,这样的事可谓“屡见不鲜”:前一天的回家作业本忘在家里等于家常便饭,答应家长或老师的事情没有按时完成也已经习以为常……这些事例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孩子不论对自己、他人或是集体的事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在认识上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正因为认识有偏差,教师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在他们认识事物时作出正确的引导:答应了别人的事,给了别人承诺,就应该自觉地完成和实践;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要靠自己,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可以认养校园里的一棵小树,平时要对自己的小树精心地呵护,到了期末比比谁认养的小树最精神,长得最旺盛;在班会上,组织大家围绕话题展开辩论,认识到“诚实、守信”等品质,还是新时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三、多些扶持——在行为上加以指引。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衣食无忧,被宠爱包裹着。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家长往往反映:“我们家的孩子越来越怪,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或沉默不语,简直没法沟通”,“我的孩子现在越来越沉迷于电脑,精神颓废,真不知该怎么办”……学生的颓废,家长的烦恼,也成了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
随着宽带的普及,网络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次,我就接到了班上一位学生家长一通“担忧”的电话。家长告诉我:上个星期天的上午,他的孩子应该去辅导班学习剑桥英语。早上,孩子如期地出了门,家长也以为他去读英语了。谁知,英语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没去上课。家长异常着急,到儿子经常去的地方找了几圈也没有找到。到了孩子该放学的时间,只见他背着书包回家了。在家长的“逼供”下,孩子终于承认是去网吧玩游戏了。家长听后,狠狠地揍了一顿孩子。如果只是以这样专制的形式来“威逼”孩子,又如何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呢?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抵挡不了网络的“诱惑”。特别是孩子一般都缺乏自制力,一旦沉迷下去,会像掉入深渊一样,无法自拔。作为教师决不能熟视无睹。该如何来扶持这些孩子呢?可以利用班会,通过情景模拟,对那些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象进行解析;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喜欢上网的学生意识到上网要适度,否则会前途尽毁。
班主任的工作总是那么细小而烦琐,作为班主任,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像导航灯一样引导学生,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学生,为学生成长铺设一片绿洲,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才。
一、多些宽容——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宽容更大的海洋。”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就像是一缕缕和煦的阳光,再小的角落都能变得温暖,再灰心丧气的脸庞都能变得灿烂。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能听见孩子这样的抱怨:“老师,刘杰打我了”,“老师,卢红把我的书拿走了”……当我将他们找来时,总能从他们的嘴里听到指责对方的话语,而自己总是对的。
那是去年的秋天,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核桃树都飘出淡淡的幽香,吸引了不少孩子。当然,更吸引孩子的是树枝上小小的核桃果。一次活动课后,我们班就有不少学生摘了果子,并将它们当作是“袭击”同学的子弹。当再次跨进教室时,地面上遍布绿果子,有些已被踩踏,绿绿的汁水将教室的地面弄得一片狼籍。看到这一切,一股无名之火窜上心头,我问道:“是谁扔的?”这时,一个同学说:“是王小虎先扔的!” 王小虎气呼呼地站起来,说:“谁说的?我才没呢!是张小晔先扔的吧?”张小晔是个急性子,一听忙说:“没……没有……”,说着还哭了起来……看来这场“交锋”是没底了!我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弯下腰将绿色的核桃果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刚刚还扔得“尽兴”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低下头,围观的几位学生也加入我的“队列”。一会儿,刚才扔果子的人已经拿着扫把扫着地面的“残渣”,满脸通红。下课后,几个学生主动找到我承认错误,并将没扔的绿果子放在了我桌上。事后我就想:学生去摘果子,无非是“童心未泯”。如果在气头上对学生大发雷霆,单单就这样的批评,讲道理,学生会“服气”?但就在扔果子的孩子打扫时,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做了这些事确实是令人生气的。也正因为体会到了这点,他们才会交未扔的绿果子,主动承认错误,使他们和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当老师以自身的言行宽容地对待他们后,学生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以宽待人。
纵观学生的“告状”,正是因为孩子的心中缺少了一份宽容。于是,我又在一次次地在班会课上,以“宽容”为话题,通过小品、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明白该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学,让他们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拥有了它就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财富。慢慢地,学生变了,少了学生的“告状”,多了几分“体贴”:同桌之间不会因为一方“超线”而大声嚷嚷;路队里不会因为同学踩了自己的脚大呼小叫,而是报以理解的微笑……
二、多些引导——在认识上形成共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仍受到赞同与发扬,但那些脱离社会现实,高尚而空洞的价值观教育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上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不小的错误导向,学生中“人人为我”等不良思想呈泛滥趋势。作为教师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学生交朋友,在他们认识事物出现偏差时,要进行劝说;在他们做事不认真时,要耐心地教育;在他们犯错时,能加以正确地引导。
平时与学生接触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作业没带,因为妈妈没有把我的作业整理好”,“我早上迟到了,是因为奶奶昨夜忘记把闹钟开着”……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似乎这些都是别人的错,而自己只是个受害者。记得这个学期开学初,几个学生来帮忙打扫教室。刚开始,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扫地、拖地、擦窗……待每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后,他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看到学生干得那么认真,于是我就跟别的老师一起到办公室分起新书来。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回到教室时,簡直傻了眼:教室里空无一人,门窗大开,地上的垃圾东一堆,西一簇,扫帚扔在地上,桌椅歪歪斜斜。学生呢?影儿都不见了。当我把卫生搞好,整理好教室后,他们才慢吞吞地赶来。当问及刚才谁的任务没干好时,几个孩子推三阻四,谁也不愿担责任。其实,这样的事可谓“屡见不鲜”:前一天的回家作业本忘在家里等于家常便饭,答应家长或老师的事情没有按时完成也已经习以为常……这些事例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孩子不论对自己、他人或是集体的事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在认识上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正因为认识有偏差,教师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在他们认识事物时作出正确的引导:答应了别人的事,给了别人承诺,就应该自觉地完成和实践;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要靠自己,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可以认养校园里的一棵小树,平时要对自己的小树精心地呵护,到了期末比比谁认养的小树最精神,长得最旺盛;在班会上,组织大家围绕话题展开辩论,认识到“诚实、守信”等品质,还是新时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三、多些扶持——在行为上加以指引。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衣食无忧,被宠爱包裹着。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家长往往反映:“我们家的孩子越来越怪,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或沉默不语,简直没法沟通”,“我的孩子现在越来越沉迷于电脑,精神颓废,真不知该怎么办”……学生的颓废,家长的烦恼,也成了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
随着宽带的普及,网络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次,我就接到了班上一位学生家长一通“担忧”的电话。家长告诉我:上个星期天的上午,他的孩子应该去辅导班学习剑桥英语。早上,孩子如期地出了门,家长也以为他去读英语了。谁知,英语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没去上课。家长异常着急,到儿子经常去的地方找了几圈也没有找到。到了孩子该放学的时间,只见他背着书包回家了。在家长的“逼供”下,孩子终于承认是去网吧玩游戏了。家长听后,狠狠地揍了一顿孩子。如果只是以这样专制的形式来“威逼”孩子,又如何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呢?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抵挡不了网络的“诱惑”。特别是孩子一般都缺乏自制力,一旦沉迷下去,会像掉入深渊一样,无法自拔。作为教师决不能熟视无睹。该如何来扶持这些孩子呢?可以利用班会,通过情景模拟,对那些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象进行解析;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喜欢上网的学生意识到上网要适度,否则会前途尽毁。
班主任的工作总是那么细小而烦琐,作为班主任,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像导航灯一样引导学生,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学生,为学生成长铺设一片绿洲,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