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100多年的不断调整和演化后,西方文化从上至下逐步渗透到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然而,泰国教育并不是西方教育的“翻版”,实际上,泰国一直在维护民族利益、保存民族传统宗教和文化的前提下,逐步和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独特道路前进。泰国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用一些专家学者的说法就是“民族本位,泰体西用”。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泰国政府是如何让本国教育长期保持浓厚“泰国特色”的呢?
注重道德培养 塑造良好品德
泰国政府始终把公民道德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基础位置,并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与实际,创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新内容,逐步形成了独具泰国特色的泰国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泰国政府就在中小学教学中纳入了道德教育内容,并颁布了全国道德教育教学大纲。在中小学学生的毕业考试中,道德课是必考的科目之一。泰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培养专门的德育教师,通过具有专业素养的德育老师使德育课程日益规范化。
泰国的道德教育尤其提倡与人为善,从幼儿园起就注重培养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大力倡导各宗教、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生活,大家同兴的意识,反复讲解和示范共同生活的目标及模式,倡导集体主义的生活宗旨。对学生道德教育得到了泰国全社会积极的支持和主动参与配合。笔者注意到,泰国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站都非常注重制作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节目,各社会团体还有意识地成立了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组织机构,辅助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童子军”。泰国的童子军组织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在每所中小学都有童子军组织,小学一至四年级叫预备童子军,五年级以上叫正式童子军。学校设有童子军课,讲授组织常识、军事知识、纪律,培养良好的作风,每年都有评比。此外,泰国还组织国际间童子军组织的交流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学校还设有“感恩”或“祈祷”仪式。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学校都举行“感恩”仪式。老师告诉学生,要利用课后这简短、静默的几分钟,感谢家人对自己的爱,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此举将道德品质的抽象概念化为关爱世界的种子,悄然播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唱国歌,这一点也早已纳入了泰国的法律。泰国各所学校、电视台及大多数的公共场合在早8点和晚6点定时播放国歌。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准时到校参加8点钟的升旗仪式,不论刮风下雨,升旗仪式照常进行。在泰国的街头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所有泰国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赶路的停下脚步,打电话的马上挂机,甚至发生口角的人也会“息事宁人”,大家肃立聆听国歌或跟着颂唱,直至国歌结束才继续做事情。正是这些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意识,使得绝大多数泰国人的性情温和,待人有礼,注重公共道德。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架骂街的更是鲜见。
尊崇本土文化 净化学生心灵
佛教是泰国的精神支柱,上至国王、贵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捐资修建佛寺当作一件善事,因而全国寺院林立。泰国政府善于将佛教思想溶入其教育体系,用佛教思想中的精华塑造学生健康心灵。
泰国人把佛教教育看作是形成人格力量和良好道德的必修课。按照泰国习惯,男子在成年之前要或长或短地到寺院生活一段时间,削发为僧,亲身接受佛教的教育,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男人。在泰国的寺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将男孩送入寺庙修行。他们到寺庙当和尚接受佛教教育,体验晚睡早起,一日两餐,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化缘的磨炼,就连国王也不例外。孩子们在晨钟暮鼓中念经打坐、吃斋化缘、三省吾身,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除学习佛教教义之外,也接受了礼貌和礼仪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人格特征。
泰国政府在继承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在现代化过程中吸收新的价值观,努力使佛教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其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泰国教育新的意义和内容,使泰国教育贯穿着浓厚的佛教精神。在泰国新的教育大纲中,政府对公民品性形成课程和佛教课的教学时间及活动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学校必须开设佛教课,并作为必修课。学校每周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高僧到校园讲授佛经、参禅,向学生进行人生、道德、仁爱、忠诚、守信、正直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同时,每天学校升旗后就是打禅,学生们席地而坐,伴随着舒缓的乐曲,朗诵佛经片段和学校校训,内容包括佛教所提倡的静心、善良、忍让等诸多方面。午饭前,学生们还要背诵佛经,其中包括不挑食、珍惜食物和感谢国王、政府、学校提供饭食等内容。这样的教育成效显著。
带有佛教特色的泰式教育,塑造了泰国独特的人文环境,使泰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三样东西从未曾改变过,那就是民族、宗教和国王。这三种核心力量一直屹立在泰国人民的心中,始终引领和支持着泰国人民勇敢地面对每一次风暴,带着必胜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注重道德培养 塑造良好品德
泰国政府始终把公民道德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基础位置,并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与实际,创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新内容,逐步形成了独具泰国特色的泰国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泰国政府就在中小学教学中纳入了道德教育内容,并颁布了全国道德教育教学大纲。在中小学学生的毕业考试中,道德课是必考的科目之一。泰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培养专门的德育教师,通过具有专业素养的德育老师使德育课程日益规范化。
泰国的道德教育尤其提倡与人为善,从幼儿园起就注重培养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大力倡导各宗教、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生活,大家同兴的意识,反复讲解和示范共同生活的目标及模式,倡导集体主义的生活宗旨。对学生道德教育得到了泰国全社会积极的支持和主动参与配合。笔者注意到,泰国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站都非常注重制作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节目,各社会团体还有意识地成立了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组织机构,辅助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童子军”。泰国的童子军组织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在每所中小学都有童子军组织,小学一至四年级叫预备童子军,五年级以上叫正式童子军。学校设有童子军课,讲授组织常识、军事知识、纪律,培养良好的作风,每年都有评比。此外,泰国还组织国际间童子军组织的交流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学校还设有“感恩”或“祈祷”仪式。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学校都举行“感恩”仪式。老师告诉学生,要利用课后这简短、静默的几分钟,感谢家人对自己的爱,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此举将道德品质的抽象概念化为关爱世界的种子,悄然播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唱国歌,这一点也早已纳入了泰国的法律。泰国各所学校、电视台及大多数的公共场合在早8点和晚6点定时播放国歌。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准时到校参加8点钟的升旗仪式,不论刮风下雨,升旗仪式照常进行。在泰国的街头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所有泰国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赶路的停下脚步,打电话的马上挂机,甚至发生口角的人也会“息事宁人”,大家肃立聆听国歌或跟着颂唱,直至国歌结束才继续做事情。正是这些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意识,使得绝大多数泰国人的性情温和,待人有礼,注重公共道德。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架骂街的更是鲜见。
尊崇本土文化 净化学生心灵
佛教是泰国的精神支柱,上至国王、贵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捐资修建佛寺当作一件善事,因而全国寺院林立。泰国政府善于将佛教思想溶入其教育体系,用佛教思想中的精华塑造学生健康心灵。
泰国人把佛教教育看作是形成人格力量和良好道德的必修课。按照泰国习惯,男子在成年之前要或长或短地到寺院生活一段时间,削发为僧,亲身接受佛教的教育,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男人。在泰国的寺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将男孩送入寺庙修行。他们到寺庙当和尚接受佛教教育,体验晚睡早起,一日两餐,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化缘的磨炼,就连国王也不例外。孩子们在晨钟暮鼓中念经打坐、吃斋化缘、三省吾身,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除学习佛教教义之外,也接受了礼貌和礼仪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人格特征。
泰国政府在继承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在现代化过程中吸收新的价值观,努力使佛教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其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泰国教育新的意义和内容,使泰国教育贯穿着浓厚的佛教精神。在泰国新的教育大纲中,政府对公民品性形成课程和佛教课的教学时间及活动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学校必须开设佛教课,并作为必修课。学校每周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高僧到校园讲授佛经、参禅,向学生进行人生、道德、仁爱、忠诚、守信、正直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同时,每天学校升旗后就是打禅,学生们席地而坐,伴随着舒缓的乐曲,朗诵佛经片段和学校校训,内容包括佛教所提倡的静心、善良、忍让等诸多方面。午饭前,学生们还要背诵佛经,其中包括不挑食、珍惜食物和感谢国王、政府、学校提供饭食等内容。这样的教育成效显著。
带有佛教特色的泰式教育,塑造了泰国独特的人文环境,使泰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三样东西从未曾改变过,那就是民族、宗教和国王。这三种核心力量一直屹立在泰国人民的心中,始终引领和支持着泰国人民勇敢地面对每一次风暴,带着必胜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迎接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