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凸显出来,我们应正确认识并给预肯定和重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及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快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接轨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资源配置
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验证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促进劳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20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各种成人技术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同时我国教育结构也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框架已基本建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加快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积极与世界接轨,大大加快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速度,但仍无法摆脱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尴尬境况,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内民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过旺需求,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采取了既能尽量减少高等教育的投入,又可使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合理途径,即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这也完全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人才培养期短;生均培养成本低,教育成本投入后可较快得到回报;教育的潜在资源丰富;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可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等独有的优势决定的。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培养人才的量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级,高等教育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体制等都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高职学校、民办高校等学历教育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实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适应性,加快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4、高等职业教育可促进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及完善,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随着我国入世后就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折旧速度的加快,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更加频繁,“一次性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既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又能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既重视学历教育的发展,也重视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和部分学习制相结合,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发展。
5、高等职业教育大大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高等职业教育很好地沟通与衔接了普教与成人教育,完善了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另一方面促进了普教、成教、职教实现一致性,无论是普教、职教,还是成人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有助于教育的效能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6、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职业教育要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科学性与完善性,这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应把学历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7、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接轨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已加人世界经济的竞争,对内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相应的迫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整体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吸收国外多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加快改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培训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引进国外职业证书制度和培训模式,加快完善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将有利于培训内容及培养规格的国际化,发挥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务输出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融入世界教育行列中。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资源配置
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验证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促进劳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20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各种成人技术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同时我国教育结构也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框架已基本建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加快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积极与世界接轨,大大加快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速度,但仍无法摆脱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尴尬境况,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内民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过旺需求,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采取了既能尽量减少高等教育的投入,又可使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合理途径,即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这也完全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人才培养期短;生均培养成本低,教育成本投入后可较快得到回报;教育的潜在资源丰富;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可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等独有的优势决定的。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了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培养人才的量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级,高等教育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培养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体制等都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高职学校、民办高校等学历教育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实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适应性,加快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4、高等职业教育可促进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及完善,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随着我国入世后就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折旧速度的加快,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更加频繁,“一次性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既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又能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既重视学历教育的发展,也重视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和部分学习制相结合,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发展。
5、高等职业教育大大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高等职业教育很好地沟通与衔接了普教与成人教育,完善了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另一方面促进了普教、成教、职教实现一致性,无论是普教、职教,还是成人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有助于教育的效能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6、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职业教育要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科学性与完善性,这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应把学历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7、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接轨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已加人世界经济的竞争,对内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相应的迫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整体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吸收国外多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加快改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培训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引进国外职业证书制度和培训模式,加快完善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将有利于培训内容及培养规格的国际化,发挥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务输出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融入世界教育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