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在小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这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此本文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促进小学美术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引言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其常见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给高度重视,并积极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此来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美术能力。
一、构建师生平等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课堂的主体,将绝大多数课堂时间用来讲美术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练习画画的时间,也就使得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灌输的教学中,会严重阻碍其探索能力的成长。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教师长期占据课堂的教学时间和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使得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然而如果将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极其和谐且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探讨环节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机器人伙伴”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个以“我最喜欢的机器人”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一些经典的机器人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讨论一下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和能力等等,然后教师将这些特征记录在黑板上。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机会,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构成了一种自由平等的课堂关系。
二、开展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开展是促进课堂互动的关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创造力,这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提前为学生确定合作交流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会变的树叶”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然后为学生介绍各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特征。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讨论出如何利用形态各异的树叶制作图案或者装饰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作方式、设计思路以及人员分工等事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旁观察学生的分工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走入到每个小组当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制作流程、制作思路、制作分工等等,以此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制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当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进行成果分享,并介绍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和介绍给予一定的评价,最后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一个最学们喜欢的、最具特色的、最形象的树叶拼接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美术学习有关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内容,通过播放这些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美术课堂中,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沟通和讨论氛围,这对提高其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动画人物的创作过程进行相应的分解,然后将创作的每一步展示出来,为学生介绍其形象的构建以及颜色的搭配。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然后教师为其提供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形象的设计、颜色等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分享,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动画人物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讨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互動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进课堂互动的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对促进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凤珍.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的设计探讨[J]. 新课程(下), 2019(2):111-113
[2]沈慧. 小学美术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J]. 新智慧, 2019(5):114-118
[3]赵丽荣.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C]// 2015(12):229-310
关键词:小学美术;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引言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其常见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给高度重视,并积极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此来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美术能力。
一、构建师生平等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课堂的主体,将绝大多数课堂时间用来讲美术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练习画画的时间,也就使得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灌输的教学中,会严重阻碍其探索能力的成长。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教师长期占据课堂的教学时间和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使得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然而如果将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极其和谐且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探讨环节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机器人伙伴”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个以“我最喜欢的机器人”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一些经典的机器人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讨论一下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和能力等等,然后教师将这些特征记录在黑板上。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机会,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构成了一种自由平等的课堂关系。
二、开展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开展是促进课堂互动的关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创造力,这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提前为学生确定合作交流的主题,从而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会变的树叶”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然后为学生介绍各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特征。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讨论出如何利用形态各异的树叶制作图案或者装饰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作方式、设计思路以及人员分工等事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旁观察学生的分工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走入到每个小组当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制作流程、制作思路、制作分工等等,以此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制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当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进行成果分享,并介绍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和介绍给予一定的评价,最后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一个最学们喜欢的、最具特色的、最形象的树叶拼接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美术学习有关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内容,通过播放这些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美术课堂中,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沟通和讨论氛围,这对提高其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动画人物的创作过程进行相应的分解,然后将创作的每一步展示出来,为学生介绍其形象的构建以及颜色的搭配。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然后教师为其提供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形象的设计、颜色等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分享,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动画人物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讨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互動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进课堂互动的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对促进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凤珍.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的设计探讨[J]. 新课程(下), 2019(2):111-113
[2]沈慧. 小学美术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J]. 新智慧, 2019(5):114-118
[3]赵丽荣.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C]// 2015(12):22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