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WF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工作始于2004年,WWF流域综合管理高级经理蒋勇介绍。
2003年,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流域综合管理联合建立了工作组。并于2004年10月,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推动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报告,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流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流域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报告呼吁政府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江河的生命活力,确保大江大河的健康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份报告中,赤水河流域被推荐为国家级流域综合管理的示范区。
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
“我当时还未进入WWF工作。”蒋勇那时还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以一个政府官员的角色,与WWF接触。
1998年长江及松花江流域发生世纪大洪水,洪水过后,中国政府痛定思痛,开始考虑用生态的方式治理洪水。次年,WWF设立长沙项目办公室,启动长江-生命之河项目,倡导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河湖生态,确保饮水安全和环境流,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WWF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环保机构,拥有大量专家和研究团队,善于将一些前沿环保理念转化成公众耳熟能详的知识,开展在地的示范项目,影响政府决策。不但遏制对环境不利的因素,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蒋勇介绍。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最为重要的一级支流之一,被誉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一河赤练浩浩荡荡,将滇、黔、川三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蒋勇站在悬挂的地图前,顺着一条曲曲绕绕的蓝色线条,向我们描绘这条藏于深山的河流。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北部镇雄县,一路奔腾汹涌,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鸡鸣三省村进入贵州,沿川黔边界流至仁怀市茅台镇后,纳桐梓河、古蔺河至赤水市后进入四川省,在合江县与习水河汇合后注入长江。
“赤水河,旧名赤虺,源出芒部,经红土川东流入江,每雨涨,水色深赤,故名。”两岸多高山峭壁,巨壑深沟,河水易涨易落,河身曲折,水流湍急。其实赤水河并非通体赤色,亦非四季皆红。其上游属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众多,水质纯净清澈。中游为丹霞地貌,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雨水丰沛,泥沙入河,河水呈赤红色;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雨水减少,水流放缓,河水则又一碧如洗。
自然之力以亿万年的造化成就了赤水河流域的美,有赏不完的瀑布美景、丹崖幽谷、飘忽暗河。它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流域,拥有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赤水河还有许多重要的生态旅游胜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蕴含了“四渡赤水”和“遵义会议”等重要历史文化区域。
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水文气候特征和水质,赤水河是中国白酒的母亲河。
赤水河虽河床坡度甚陡,河中乱石堆积,航行小舟亦感困难,但黔山阻隔,赤水河上自古舟楫不断:贵州人食用的川盐,有三分之二是经这里集散,且除了盐巴,还运载布匹、美酒等。酒业的兴盛带来的财富逐渐超过了盐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是赤水河畔人人皆知的船歌。“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清代有如此咏句赞美赤水河。不出百里,必有好酒,赤水河沿岸出产了数十种白酒,占中国名酒的60%,茅台、郎酒、董酒以及泸州老窖都在这里酝成佳酿。沿河而下,一河酒香,这绝非夸张,要不是亲身来过这里,很难想象连河岸边的空气中都飘散着醇厚悠长酒香的奇迹。
“虽然赤水河流域污染和破坏相对较轻,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随着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蒋勇说,流域面临水质污染、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威胁。
赤水河流域上游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是水土流失、石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如贵州的毕节、大方、金沙、仁怀、桐梓等几县(市)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就超过15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赤水河流域煤炭储量121亿吨、硫铁矿储量近40亿吨,以煤炭和硫铁矿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重污染工业是流域上中游各县主导产业,大多数处在粗放工业化发展阶段,土法炼硫炼锌,废水、废渣、矿山弃土等多未经处理排入河中,直接污染河流,导致流域环境趋于恶化。中下游也是如此,砖厂、酒作坊、小纸厂快速发展。仅仁怀市中枢镇、茅台镇和茅坝小区就有水泥、制砖、造纸和酿酒等各类工矿企业500多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加大,近年的流量监测数据表明,赤水河干流年平均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酒产业一直是赤水河沿岸一些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蒋勇举例,据统计,生产1吨白酒需要100吨用水量,一些白酒生产企业“无证取水、无序取水、无偿取水”,导致沿河取水量加大,水质也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无证经营的生产厂家把废水、废渣未经处理就直排赤水河,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受排污的影响,区域空气与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茅台酒等各种名酒原产地域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态系统也因此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
同时,城镇化逐年加快,使流域内每年新增约170万吨生活垃圾,4.3万吨生活污水。由于缺少公共基础设施,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成为赤水河流域水质恶化的巨大隐患。
“选出示范点,然后做给你们看,这是WWF的工作方式之一。”蒋勇介绍。赤水河流域面积虽不大,但粗放工业化、无序城镇化、深度贫困化和水土流失等经济、生态问题是中国其他江河、湖泊流域共同面临的挑战。长江众多的支流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是保障长江沿岸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长江7000余条干支流中,只有赤水河是唯一干流无坝的河流。流域内留存着几乎所有中国的传统农耕形态,建有11个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环保系统的桫椤国家级保护区,有林业系统的习水国家级保护区,也有农业系统的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对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野生动物具有重要意义。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格局和原生态结构,自由流淌的河流形态,曾被誉为自由流淌的长江“最后的活标本”。“因此,WWF选择赤水河作为示范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九龙治水”走向流域综合管理
2004年,WWF发起并组织了赤水河保护与发展的专项调查,组建了专家小组,对赤水河现状进行分析。2005年10月,WWF组织了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再次对赤水河流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完成考察报告《赤水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2006年初,申请到WWF荷兰资金,启动了“携手保护生命之河—赤水河”项目。此后,又陆续开展了多次科研调查行动。
在调查中,WWF发现赤水河流域的发展同时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不同行政管理等级和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了流域内区域发展与保护规划衔接和协调缺位,加剧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性。
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公里,流域面积18932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包括云南省镇雄、威信;贵州省毕节、大方、金沙、遵义、仁怀、赤水、习水、桐梓及四川省古蔺、合江、叙永共13个县(市)。
蒋勇介绍,贵州境内的赤水河流域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9%,但管理涉及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部门。
更为棘手的是,赤水河流域面积另有10%在云南、31%在四川。上游希望开发矿产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自然资源利用;中游希望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打造国酒基地;下游则希望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行业。
尽管流域各县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发展与保护规划,云、贵、川三省环保部门还进行了发展和保护议题相互协商,但是,依然缺乏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衔接和协调的机制和模式,导致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各地区发展规划不协调,规划修编不及时。
“一是体制,三省互不隶属,块块分割,对跨省的河流,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二是机制,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要改变谁保护环境谁吃亏的状况;三是法制,在流域搞法制依旧存在很多障碍。”
“九龙治水”行政管理体系让WWF深感忧虑。
“流域综合管理应当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蒋勇介绍,早在1992年,10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环境保护应该以流域的尺度来实施,而不是以洲、国家等行政概念为基础。
“从‘九龙治水’走向流域综合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才有可能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混’等问题,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1月,在WWF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四川省人大城乡建设环资委联合举办“首届赤水河流域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这是我国流域生态保护史上首次展开跨三省的流域综合管理试验。
论坛从赤水河流域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入手,进行流域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国际、国内经验交流。建议尽快开展《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与保护协作机制,设立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区,推动多方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与生态保护。
蒋勇认为,WWF推进云、贵、川三省共同关注赤水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污染防治、人口与贫困等问题联系到一起,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同时探讨建立不同层级的协调机构和三省开展流域综合立法的体制与机制,极大促进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做出了有益尝试。“这是解决中国流域治理问题和水危机的一贴良方。”
论坛大获成功。此后,WWF再接再励,在赤水河流域进行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立法、云贵川三省协调机制、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和酒业企业参与流域保护机制等政策的倡导;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有偿服务(生态补偿)示范、生态环境和珍稀鱼类保护联合科考、赤水河流域水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等项目。
2011年7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2年6月,WWF与贵州省环保厅达成协议,实施为期五年的以流域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合作,在生态补偿、水资源服务付费(PWS)、参与式水管理(WS)等方面开展培训、宣传和示范项目。
关切航道开发,维护赤水河生态系统安全
2013年8月28日,WWF官网上发表《WWF呼吁立即叫停违法开发赤水河航道项目》一文,文章呼吁有关方面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生态红线,不能盲目启动赤水河扩能工程,共同守护自由流淌的赤水河,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留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最后避难所,保护流域居民的生态和经济福祉。
这个长达58公里的航运扩能工程,直接在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腹地—悄然规划并即将实施。
WWF认为,该项目一旦上马,将严重侵犯赤水河的生态底线,并呼吁各方以生态区长久发展为重,为濒临崩溃的长江上游渔业资源留下最后的避难所。
就在此前的2013年6月,由WWF组织,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渔委)、复旦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专家进行了“长江上游科考行动”。8月,WWF与长渔委联合发布了《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报告呼吁要高度关注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濒临崩溃,并呼吁开展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行动。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长江上游共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鱼类栖息地面积也缩小约四分之一。为补偿工程的影响,1997年,四川省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保护区升级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仅仅5年后,为给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建设让路,国家批准调整保护区的范围,将长江干流上的保护区“掐头”,保护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赤水河干流江段纳入保护区范围,保护区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2011年底,保护区因水电站的建设,再被“掐尾”,下游保护江段被缩短22.5公里。
保护区数次为水电开发让步,干流江段一再被蚕食、压缩的情况下,被完整划入该保护区的赤水河流域55公里核心江段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避难所。
而赤水河航运扩能项目全部位于该保护区核心区,工程项目涉及较多的码头等水工设施和较多的疏浚、切滩等渠化工程,沿岸地质条件也决定了需要较多的炸礁等爆破作业,无论工程实施期间以及工程完成后,都将对河流生态,特别是鱼类栖息地产生严重影响,这是美丽、脆弱而敏感的赤水河无法承受之重创。
不恰当的航道建设不仅破坏水生生境,船舶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视。赤水河航运扩能,原意为促进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旅游业。但赤水河是季节性河流,丰、枯水季,水量差异很大,即便是扩大航运范围,对于运力提高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太大。
最后,赤水河航运扩能项目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反对下被暂缓。这种决策意识的增强,必将实现赤水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蒋勇认为。
2004年以来,WWF在赤水河流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生计替代与可持续能源项目、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流域生态旅游调查评估、有机农业技术推广、流域农业遗产资源利用调查等若干个落地项目。
2014年7月,在WWF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共同支持下,赤水河流域水基金正式成立。2014年11月8日,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敏尔在瑞士与WWF总部就进一步推动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国际资本参与、人才培养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14年赤水河保护的成果和重要性得到国际认可,获得全球环境基金240万美元赠款的资助,是环保部唯一的“流域生态补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PPP模式示范点”。
“流域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平衡、交融是WWF的愿景。
2003年,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流域综合管理联合建立了工作组。并于2004年10月,联合向国务院递交了《推动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报告,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流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的流域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流域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报告呼吁政府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江河的生命活力,确保大江大河的健康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份报告中,赤水河流域被推荐为国家级流域综合管理的示范区。
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
“我当时还未进入WWF工作。”蒋勇那时还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以一个政府官员的角色,与WWF接触。
1998年长江及松花江流域发生世纪大洪水,洪水过后,中国政府痛定思痛,开始考虑用生态的方式治理洪水。次年,WWF设立长沙项目办公室,启动长江-生命之河项目,倡导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河湖生态,确保饮水安全和环境流,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WWF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环保机构,拥有大量专家和研究团队,善于将一些前沿环保理念转化成公众耳熟能详的知识,开展在地的示范项目,影响政府决策。不但遏制对环境不利的因素,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蒋勇介绍。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最为重要的一级支流之一,被誉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一河赤练浩浩荡荡,将滇、黔、川三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蒋勇站在悬挂的地图前,顺着一条曲曲绕绕的蓝色线条,向我们描绘这条藏于深山的河流。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北部镇雄县,一路奔腾汹涌,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鸡鸣三省村进入贵州,沿川黔边界流至仁怀市茅台镇后,纳桐梓河、古蔺河至赤水市后进入四川省,在合江县与习水河汇合后注入长江。
“赤水河,旧名赤虺,源出芒部,经红土川东流入江,每雨涨,水色深赤,故名。”两岸多高山峭壁,巨壑深沟,河水易涨易落,河身曲折,水流湍急。其实赤水河并非通体赤色,亦非四季皆红。其上游属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众多,水质纯净清澈。中游为丹霞地貌,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雨水丰沛,泥沙入河,河水呈赤红色;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雨水减少,水流放缓,河水则又一碧如洗。
自然之力以亿万年的造化成就了赤水河流域的美,有赏不完的瀑布美景、丹崖幽谷、飘忽暗河。它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流域,拥有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赤水河还有许多重要的生态旅游胜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蕴含了“四渡赤水”和“遵义会议”等重要历史文化区域。
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水文气候特征和水质,赤水河是中国白酒的母亲河。
赤水河虽河床坡度甚陡,河中乱石堆积,航行小舟亦感困难,但黔山阻隔,赤水河上自古舟楫不断:贵州人食用的川盐,有三分之二是经这里集散,且除了盐巴,还运载布匹、美酒等。酒业的兴盛带来的财富逐渐超过了盐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是赤水河畔人人皆知的船歌。“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清代有如此咏句赞美赤水河。不出百里,必有好酒,赤水河沿岸出产了数十种白酒,占中国名酒的60%,茅台、郎酒、董酒以及泸州老窖都在这里酝成佳酿。沿河而下,一河酒香,这绝非夸张,要不是亲身来过这里,很难想象连河岸边的空气中都飘散着醇厚悠长酒香的奇迹。
“虽然赤水河流域污染和破坏相对较轻,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随着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蒋勇说,流域面临水质污染、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威胁。
赤水河流域上游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是水土流失、石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如贵州的毕节、大方、金沙、仁怀、桐梓等几县(市)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就超过15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赤水河流域煤炭储量121亿吨、硫铁矿储量近40亿吨,以煤炭和硫铁矿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重污染工业是流域上中游各县主导产业,大多数处在粗放工业化发展阶段,土法炼硫炼锌,废水、废渣、矿山弃土等多未经处理排入河中,直接污染河流,导致流域环境趋于恶化。中下游也是如此,砖厂、酒作坊、小纸厂快速发展。仅仁怀市中枢镇、茅台镇和茅坝小区就有水泥、制砖、造纸和酿酒等各类工矿企业500多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加大,近年的流量监测数据表明,赤水河干流年平均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酒产业一直是赤水河沿岸一些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蒋勇举例,据统计,生产1吨白酒需要100吨用水量,一些白酒生产企业“无证取水、无序取水、无偿取水”,导致沿河取水量加大,水质也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无证经营的生产厂家把废水、废渣未经处理就直排赤水河,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受排污的影响,区域空气与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茅台酒等各种名酒原产地域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态系统也因此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
同时,城镇化逐年加快,使流域内每年新增约170万吨生活垃圾,4.3万吨生活污水。由于缺少公共基础设施,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成为赤水河流域水质恶化的巨大隐患。
“选出示范点,然后做给你们看,这是WWF的工作方式之一。”蒋勇介绍。赤水河流域面积虽不大,但粗放工业化、无序城镇化、深度贫困化和水土流失等经济、生态问题是中国其他江河、湖泊流域共同面临的挑战。长江众多的支流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是保障长江沿岸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长江7000余条干支流中,只有赤水河是唯一干流无坝的河流。流域内留存着几乎所有中国的传统农耕形态,建有11个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有环保系统的桫椤国家级保护区,有林业系统的习水国家级保护区,也有农业系统的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对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野生动物具有重要意义。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格局和原生态结构,自由流淌的河流形态,曾被誉为自由流淌的长江“最后的活标本”。“因此,WWF选择赤水河作为示范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九龙治水”走向流域综合管理
2004年,WWF发起并组织了赤水河保护与发展的专项调查,组建了专家小组,对赤水河现状进行分析。2005年10月,WWF组织了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再次对赤水河流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完成考察报告《赤水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2006年初,申请到WWF荷兰资金,启动了“携手保护生命之河—赤水河”项目。此后,又陆续开展了多次科研调查行动。
在调查中,WWF发现赤水河流域的发展同时受到管理体制的约束。不同行政管理等级和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了流域内区域发展与保护规划衔接和协调缺位,加剧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性。
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公里,流域面积18932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包括云南省镇雄、威信;贵州省毕节、大方、金沙、遵义、仁怀、赤水、习水、桐梓及四川省古蔺、合江、叙永共13个县(市)。
蒋勇介绍,贵州境内的赤水河流域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9%,但管理涉及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部门。
更为棘手的是,赤水河流域面积另有10%在云南、31%在四川。上游希望开发矿产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自然资源利用;中游希望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打造国酒基地;下游则希望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行业。
尽管流域各县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发展与保护规划,云、贵、川三省环保部门还进行了发展和保护议题相互协商,但是,依然缺乏从流域整体角度进行衔接和协调的机制和模式,导致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各地区发展规划不协调,规划修编不及时。
“一是体制,三省互不隶属,块块分割,对跨省的河流,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二是机制,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吃’,要改变谁保护环境谁吃亏的状况;三是法制,在流域搞法制依旧存在很多障碍。”
“九龙治水”行政管理体系让WWF深感忧虑。
“流域综合管理应当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蒋勇介绍,早在1992年,10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环境保护应该以流域的尺度来实施,而不是以洲、国家等行政概念为基础。
“从‘九龙治水’走向流域综合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才有可能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混’等问题,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1月,在WWF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四川省人大城乡建设环资委联合举办“首届赤水河流域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这是我国流域生态保护史上首次展开跨三省的流域综合管理试验。
论坛从赤水河流域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入手,进行流域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国际、国内经验交流。建议尽快开展《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与保护协作机制,设立国家级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区,推动多方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与生态保护。
蒋勇认为,WWF推进云、贵、川三省共同关注赤水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污染防治、人口与贫困等问题联系到一起,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同时探讨建立不同层级的协调机构和三省开展流域综合立法的体制与机制,极大促进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做出了有益尝试。“这是解决中国流域治理问题和水危机的一贴良方。”
论坛大获成功。此后,WWF再接再励,在赤水河流域进行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立法、云贵川三省协调机制、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和酒业企业参与流域保护机制等政策的倡导;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有偿服务(生态补偿)示范、生态环境和珍稀鱼类保护联合科考、赤水河流域水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等项目。
2011年7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2年6月,WWF与贵州省环保厅达成协议,实施为期五年的以流域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合作,在生态补偿、水资源服务付费(PWS)、参与式水管理(WS)等方面开展培训、宣传和示范项目。
关切航道开发,维护赤水河生态系统安全
2013年8月28日,WWF官网上发表《WWF呼吁立即叫停违法开发赤水河航道项目》一文,文章呼吁有关方面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生态红线,不能盲目启动赤水河扩能工程,共同守护自由流淌的赤水河,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留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最后避难所,保护流域居民的生态和经济福祉。
这个长达58公里的航运扩能工程,直接在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腹地—悄然规划并即将实施。
WWF认为,该项目一旦上马,将严重侵犯赤水河的生态底线,并呼吁各方以生态区长久发展为重,为濒临崩溃的长江上游渔业资源留下最后的避难所。
就在此前的2013年6月,由WWF组织,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渔委)、复旦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专家进行了“长江上游科考行动”。8月,WWF与长渔委联合发布了《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报告呼吁要高度关注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濒临崩溃,并呼吁开展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行动。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长江上游共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鱼类栖息地面积也缩小约四分之一。为补偿工程的影响,1997年,四川省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保护区升级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仅仅5年后,为给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建设让路,国家批准调整保护区的范围,将长江干流上的保护区“掐头”,保护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赤水河干流江段纳入保护区范围,保护区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2011年底,保护区因水电站的建设,再被“掐尾”,下游保护江段被缩短22.5公里。
保护区数次为水电开发让步,干流江段一再被蚕食、压缩的情况下,被完整划入该保护区的赤水河流域55公里核心江段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避难所。
而赤水河航运扩能项目全部位于该保护区核心区,工程项目涉及较多的码头等水工设施和较多的疏浚、切滩等渠化工程,沿岸地质条件也决定了需要较多的炸礁等爆破作业,无论工程实施期间以及工程完成后,都将对河流生态,特别是鱼类栖息地产生严重影响,这是美丽、脆弱而敏感的赤水河无法承受之重创。
不恰当的航道建设不仅破坏水生生境,船舶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视。赤水河航运扩能,原意为促进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旅游业。但赤水河是季节性河流,丰、枯水季,水量差异很大,即便是扩大航运范围,对于运力提高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太大。
最后,赤水河航运扩能项目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反对下被暂缓。这种决策意识的增强,必将实现赤水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蒋勇认为。
2004年以来,WWF在赤水河流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生计替代与可持续能源项目、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流域生态旅游调查评估、有机农业技术推广、流域农业遗产资源利用调查等若干个落地项目。
2014年7月,在WWF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共同支持下,赤水河流域水基金正式成立。2014年11月8日,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敏尔在瑞士与WWF总部就进一步推动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国际资本参与、人才培养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14年赤水河保护的成果和重要性得到国际认可,获得全球环境基金240万美元赠款的资助,是环保部唯一的“流域生态补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PPP模式示范点”。
“流域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平衡、交融是WWF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