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文本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整体性的;文本的理解需要将作品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去,需要链接课外的学习资源,整合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言语材料,并储存在个人的言语积累中。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体验与心语,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绪。三是言语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不缺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情境迁移,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教者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真金”根据上下文思考、讨论,感悟“真金”的内涵,感悟主人公获得真金的秘诀,并设计一环: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生1:彼得,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当淘金梦想落空后你并没有放弃,而是靠着辛勤劳动获得了真金,我真羡慕你。
生2:彼得,你追逐梦想失败后没有气馁,再接再厉,终于用勤劳换来了真金,真了不起!
生3:彼得,我非常佩服你。你用辛勤劳动换来真金,获得了真正的成功,非常幸福。我会向你学习,找到属于我的金子。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彼得的佩服和羡慕之情。此时,教者灵机一动,“同学们,其实你们用不着羡慕别人,你们也捧到过金子。就说我班的郑爽同学吧,她积极写作,每次写后改了又改,直到自己满意才上交,只要有作文竞赛就主动参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获得不少奖,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就是她捧到的真金吗?你有过这样的收获吗?”设计寻找“金子”感受幸福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超越文本,链接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产生了思维碰撞,激发了师生的潜能。
(三)动态生成,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指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在动态生成中,要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及对主题的提升。
(四)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学生认识了很多描写流云色彩的词,并呈现在头脑中,我及时问:看着五彩斑斓的流云你想干什么,进行情感延伸:
生1:我想用照相机把它排下来。
生2: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生3:我想和它们嬉戏,和它们合影。
生4:我想躺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天空
……
师:那些描写流云的词真丰富,让我们产生这么多美好愿望。你能把它们准确地用到生活中吗?
(出示:
(1)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水果真多呀!有__的__,有__的__,有__的__,有__的__……我___________。
(2)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水果真多呀!__的柿子挂在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们的仿写内容丰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五)感悟主题,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阅读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材料主旨,提高阅读能力。课文《三顾茅庐》中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采用略写方法,学生在初读后能关注到关键词“诚心诚意”,但具体有多么“诚心诚意”,学生无法想象。为使学生对刘备求贤若渴有深入了解,特别设计补充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资料,让学生读后寻找、交流:从哪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读得很到位,从而对刘备这个人产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一)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言语材料,并储存在个人的言语积累中。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与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体验与心语,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绪。三是言语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不缺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情境迁移,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如在教学《金子》一文时,教者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真金”根据上下文思考、讨论,感悟“真金”的内涵,感悟主人公获得真金的秘诀,并设计一环: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生1:彼得,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当淘金梦想落空后你并没有放弃,而是靠着辛勤劳动获得了真金,我真羡慕你。
生2:彼得,你追逐梦想失败后没有气馁,再接再厉,终于用勤劳换来了真金,真了不起!
生3:彼得,我非常佩服你。你用辛勤劳动换来真金,获得了真正的成功,非常幸福。我会向你学习,找到属于我的金子。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彼得的佩服和羡慕之情。此时,教者灵机一动,“同学们,其实你们用不着羡慕别人,你们也捧到过金子。就说我班的郑爽同学吧,她积极写作,每次写后改了又改,直到自己满意才上交,只要有作文竞赛就主动参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获得不少奖,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就是她捧到的真金吗?你有过这样的收获吗?”设计寻找“金子”感受幸福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超越文本,链接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产生了思维碰撞,激发了师生的潜能。
(三)动态生成,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指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在动态生成中,要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及对主题的提升。
(四)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学生认识了很多描写流云色彩的词,并呈现在头脑中,我及时问:看着五彩斑斓的流云你想干什么,进行情感延伸:
生1:我想用照相机把它排下来。
生2: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生3:我想和它们嬉戏,和它们合影。
生4:我想躺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天空
……
师:那些描写流云的词真丰富,让我们产生这么多美好愿望。你能把它们准确地用到生活中吗?
(出示:
(1)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水果真多呀!有__的__,有__的__,有__的__,有__的__……我___________。
(2)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水果真多呀!__的柿子挂在__,像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们的仿写内容丰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五)感悟主题,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阅读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材料主旨,提高阅读能力。课文《三顾茅庐》中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采用略写方法,学生在初读后能关注到关键词“诚心诚意”,但具体有多么“诚心诚意”,学生无法想象。为使学生对刘备求贤若渴有深入了解,特别设计补充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资料,让学生读后寻找、交流:从哪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读得很到位,从而对刘备这个人产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