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写作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了考察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主要依据。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体验生活,开阔视野;二,以数学例题攻语文写作之玉;三,加强写作指导,淡化作文批改,尝试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积累;主题学习;创新;淡化批改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写作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了考察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
但现状是: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是件头疼的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知识面狭窄;其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知识积累欠缺;其三,学生的写作训练不足,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写作,燃起写作激情,写出高质量作文,成为我深深思索的问题。在阅读大量有关写作教学理论的文献之后,同时结合现今中学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活,开拓视野
谁都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建房盖楼需要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无所谓高楼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样道理,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材料积累,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材料积累,当然只能望“文”兴叹。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诗如此,作文亦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便开始了独立劳动生活。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选报人,排字工,领港员,他的笔名就得自于领港员的工作,意为“水深12英尺”,表示轮船可以通过。他的创作多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内容蕴涵丰富,在美国文坛享誉不衰。可见没有生活的积累,闭门造车,故作离奇情节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我们的学生整天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语文书”,怎能奢求他们写出真实又精彩的文章来呢?
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节假日,去逛逛公园广场;春天到来时,让孩子们到郊外走走;平日里,让学生坐坐公交车,听听人们的议论,接触各种人物的思想。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浏览新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这些都是学生们体验生活的好途径。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仅仅让学生深入生活远远不够,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吸取间接的知识经验。另外,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图书室,大量的期刊与藏书都是珍贵的知识宝库。鼓励学生读书,读好书,积累有价值的材料。随时补充摘抄笔记。写读书心得,学生看的书多了,知识面逐渐扩大,作文时有话可说,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会提高。
二、以数学例题攻语文写作之玉
细细考虑,探索语文教学新方式,学课文有必要吗?当然有。那么怎样知道学生学课文呢?我想起了数学课本中的例题。顿时茅塞顿开,抽象的语文理论知识不就是数学的定理公式吗?经典文章不就是数学中的例题吗?阅读、写作的过程不恰是做数学习题吗?
讲清楚“例题”一点不难,但利用“例题”指导阅读与写作则要仔细琢磨。
现在几乎所有的课标都在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如学习散文单元,其目的就是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散文的有關知识,给学生讲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讲散文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即使老师讲得再详细,再清楚,学生对散文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课文这里,我们可以集中名家散文让学生读。《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都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学生们通过广泛阅读,将课堂上学的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所读作品中去,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次在学生面前形象化展现,这样一来,学生读得越多,理解得越透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就会逐渐提高,而阅读量的扩大,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除了在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大量涉猎经典作品,广泛积累,对经典课文的仿写同样也很重要,课文犹如例题,而写作则像练习。每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写作都有一定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例题作用,以“读”促“写”,使课文学习与阅读,写作训练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仿写,这对于写作文不太入门的学生尤其适合。让学生跟着名师学写文章,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当然仿写不等于生吞活剥,老师利用写作构思,文章结构点拨学生利用课文这张“引路图”,做学生的领路人。
在学习《白杨礼赞》—文时,可以让学生以《**礼赞》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可以这样和学生一起分析出原文的构思:
烘托—形美—神美—点题
这样,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学会了模仿着构思,之后行文自然流畅,久而久之,学生提笔前已打好腹稿,不会再望文生畏。
整篇仿写是指导学生写作入门的基本手法,老师更要指导学生在基本结构上下工夫。和学生撑起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后留给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课文某些章节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欲扬先抑,铺垫烘托等写作技法,在写法上引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用数学思维来学习写作,活跃了学生思维,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加强写作指导,淡化作文批改
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些优秀作文点评,点评的文字居然比原文还多。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表扬。但如果每本作文都这样批阅,学生能从如此详细的点评获得什么呢? 是不是可以在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就知道怎么会写得更好呢?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比让学生单纯看老师的点评内容更重要。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事实,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从哪些方面在写作前对学生加强指导。
第一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初,要尽量用语言把学生带到设定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其情感,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学习“多彩四季”这一单元,布置一篇写雪景的文章,引导学生“走进”大雪纷飞的的环境中去感受雪的晶莹,领悟飘雪的浪漫,在写作之初,引导学生读写雪的文章,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借雪抒情。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想象力是开启写作之门的金钥匙,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善良的女娲,神奇的阿里巴巴……这些艺术形象都是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就是根植于土壤中的花朵,离开了现实,它就会枯萎。
想象之花还需开得新奇才会有价值,培养创新思维很重要,就写作而言,如何创新?
首先,从选材上求新,任何一个作文题都可以多角度选題,如果《家教》为题,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会实事求是地陈述父母为自己请家教的经过,就会给人千篇一律之感。无新意可取,这时可以提示学生,聘家教的也并不一定是学生。角度不同,故事不同。有的学生受到启发,写的颇有新意:我是一个懂微机操作知识的初中生,教的学生是自己的妈妈,妈妈是一位急不可待掌握微机操作知识的老师,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产生了,不落俗套,内容新鲜而意义深远。
其次,是构思要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才会使文章波澜起伏,动人心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作,《项链》如果早就让读者知道项链是假的话,那就不会有后文中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了,所以在写作是要引导学生,在情节上巧妙设计,去大胆想象,去巧妙创新。
加强对写作的指导,学生在作文时才会胸有成竹,用平常心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面对学生交上的成堆的作文,老师们可以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做到低耗高效,缩短作文周期,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
1、有选择地精批。通过精批,了解本次作文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采取补救措施,这对于指导学生写作大有裨益,对某个学生精批一次会了解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全部略批。浏览全文,找出闪光语句,使用激励性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有了感情基础,学生们自然而然会爱上写作。特别是写作水平稍差的学生,我们应用放大镜看他们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3、学生互批。“授之鱼,而不如授之渔”,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才能在写作中就会取长补短,写出品质较高的作品,在作文互批课上,让学生自己推荐范文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哪种批阅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作文情况灵活运用,让老师、学生都能轻轻松松面对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爱上作文,写出好作文,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可行,古代散文鉴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7.2,语文分类,各显个性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86页
4、《文心雕龙·物色》刘思勰.浙江教育出版社
5、硕维新课标,教材详解,人民日报出版社
6、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积累;主题学习;创新;淡化批改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写作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写作水平的高低,成了考察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
但现状是: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是件头疼的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知识面狭窄;其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知识积累欠缺;其三,学生的写作训练不足,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写作,燃起写作激情,写出高质量作文,成为我深深思索的问题。在阅读大量有关写作教学理论的文献之后,同时结合现今中学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活,开拓视野
谁都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建房盖楼需要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无所谓高楼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样道理,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材料积累,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有句古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材料积累,当然只能望“文”兴叹。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诗如此,作文亦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便开始了独立劳动生活。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选报人,排字工,领港员,他的笔名就得自于领港员的工作,意为“水深12英尺”,表示轮船可以通过。他的创作多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内容蕴涵丰富,在美国文坛享誉不衰。可见没有生活的积累,闭门造车,故作离奇情节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我们的学生整天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语文书”,怎能奢求他们写出真实又精彩的文章来呢?
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节假日,去逛逛公园广场;春天到来时,让孩子们到郊外走走;平日里,让学生坐坐公交车,听听人们的议论,接触各种人物的思想。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浏览新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这些都是学生们体验生活的好途径。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仅仅让学生深入生活远远不够,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吸取间接的知识经验。另外,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图书室,大量的期刊与藏书都是珍贵的知识宝库。鼓励学生读书,读好书,积累有价值的材料。随时补充摘抄笔记。写读书心得,学生看的书多了,知识面逐渐扩大,作文时有话可说,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会提高。
二、以数学例题攻语文写作之玉
细细考虑,探索语文教学新方式,学课文有必要吗?当然有。那么怎样知道学生学课文呢?我想起了数学课本中的例题。顿时茅塞顿开,抽象的语文理论知识不就是数学的定理公式吗?经典文章不就是数学中的例题吗?阅读、写作的过程不恰是做数学习题吗?
讲清楚“例题”一点不难,但利用“例题”指导阅读与写作则要仔细琢磨。
现在几乎所有的课标都在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如学习散文单元,其目的就是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散文的有關知识,给学生讲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讲散文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即使老师讲得再详细,再清楚,学生对散文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课文这里,我们可以集中名家散文让学生读。《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都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学生们通过广泛阅读,将课堂上学的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所读作品中去,抽象的理论知识再次在学生面前形象化展现,这样一来,学生读得越多,理解得越透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就会逐渐提高,而阅读量的扩大,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除了在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大量涉猎经典作品,广泛积累,对经典课文的仿写同样也很重要,课文犹如例题,而写作则像练习。每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写作都有一定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例题作用,以“读”促“写”,使课文学习与阅读,写作训练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仿写,这对于写作文不太入门的学生尤其适合。让学生跟着名师学写文章,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当然仿写不等于生吞活剥,老师利用写作构思,文章结构点拨学生利用课文这张“引路图”,做学生的领路人。
在学习《白杨礼赞》—文时,可以让学生以《**礼赞》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可以这样和学生一起分析出原文的构思:
烘托—形美—神美—点题
这样,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学会了模仿着构思,之后行文自然流畅,久而久之,学生提笔前已打好腹稿,不会再望文生畏。
整篇仿写是指导学生写作入门的基本手法,老师更要指导学生在基本结构上下工夫。和学生撑起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后留给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课文某些章节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欲扬先抑,铺垫烘托等写作技法,在写法上引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用数学思维来学习写作,活跃了学生思维,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加强写作指导,淡化作文批改
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些优秀作文点评,点评的文字居然比原文还多。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工作态度值得表扬。但如果每本作文都这样批阅,学生能从如此详细的点评获得什么呢? 是不是可以在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就知道怎么会写得更好呢?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比让学生单纯看老师的点评内容更重要。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事实,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从哪些方面在写作前对学生加强指导。
第一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初,要尽量用语言把学生带到设定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其情感,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学习“多彩四季”这一单元,布置一篇写雪景的文章,引导学生“走进”大雪纷飞的的环境中去感受雪的晶莹,领悟飘雪的浪漫,在写作之初,引导学生读写雪的文章,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借雪抒情。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想象力是开启写作之门的金钥匙,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善良的女娲,神奇的阿里巴巴……这些艺术形象都是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就是根植于土壤中的花朵,离开了现实,它就会枯萎。
想象之花还需开得新奇才会有价值,培养创新思维很重要,就写作而言,如何创新?
首先,从选材上求新,任何一个作文题都可以多角度选題,如果《家教》为题,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会实事求是地陈述父母为自己请家教的经过,就会给人千篇一律之感。无新意可取,这时可以提示学生,聘家教的也并不一定是学生。角度不同,故事不同。有的学生受到启发,写的颇有新意:我是一个懂微机操作知识的初中生,教的学生是自己的妈妈,妈妈是一位急不可待掌握微机操作知识的老师,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产生了,不落俗套,内容新鲜而意义深远。
其次,是构思要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才会使文章波澜起伏,动人心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作,《项链》如果早就让读者知道项链是假的话,那就不会有后文中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了,所以在写作是要引导学生,在情节上巧妙设计,去大胆想象,去巧妙创新。
加强对写作的指导,学生在作文时才会胸有成竹,用平常心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面对学生交上的成堆的作文,老师们可以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做到低耗高效,缩短作文周期,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
1、有选择地精批。通过精批,了解本次作文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采取补救措施,这对于指导学生写作大有裨益,对某个学生精批一次会了解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全部略批。浏览全文,找出闪光语句,使用激励性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有了感情基础,学生们自然而然会爱上写作。特别是写作水平稍差的学生,我们应用放大镜看他们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3、学生互批。“授之鱼,而不如授之渔”,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才能在写作中就会取长补短,写出品质较高的作品,在作文互批课上,让学生自己推荐范文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是哪种批阅方法,我们都可以根据作文情况灵活运用,让老师、学生都能轻轻松松面对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爱上作文,写出好作文,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可行,古代散文鉴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7.2,语文分类,各显个性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86页
4、《文心雕龙·物色》刘思勰.浙江教育出版社
5、硕维新课标,教材详解,人民日报出版社
6、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