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充当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文章以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教学为例,提出通过广泛阅读和有效诵读并举来让学生积累语料形成言语经验,通过尝试创作或改写古诗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
关键词:语言建构;语言运用;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言语表达形式,往往在有限的言语空间里表达出无限丰富的情感意蕴。因此,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就要着眼于读和写两个方面。这里的读,包括广泛阅读和有效诵读。
一、广泛阅读,积累語料增强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阅读古诗词,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奠定基础。在《唐诗宋词元散曲》这本书中,全书共由46首唐诗、18首宋词、10首元散曲组成,每篇诗词曲都在课后的“资料信息”部分附有补充的知识介绍或名家点评。每一课的“鉴赏·探究·练习”部分也从艺术技巧或情感或炼字等各个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一定的问题探究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精读课内古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利用好教材的“资料信息”和“鉴赏·探究·练习”部分,这样广泛阅读,才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凝练深奥,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批注──描述──鉴赏──总结”五步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学期初,笔者便在两个教学班进行了诗歌阅读范例学习。以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为例,笔者第一步便请学生圈画诗歌的重要信息,包括关键意象、地点词、事情、人物、情感词等。第二步是给所圈画的内容作批注。例如,“送”表明诗歌题材是:送别诗。“沈子福”是友人姓名,“江东”是目的地,而“渡头”则是送别之地。第三步是描述诗歌每一句表达的内容,这与古文的翻译相类似,要求字字落实,但也有诗歌描述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的是优美的语言。第四步则是鉴赏,主要是诗歌的艺术手法。本诗三四句学生可以从“比喻”的修辞角度批注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最后一步是总结阅读本首诗的收获,积累关于诗歌的知识,更加直观地获得古诗词的语言材料。
二、有效诵读,积累言语活动经验
古诗词文本,有其特殊性,在于音韵美、词汇美、形式美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有直观的体会。诗歌最早作为中国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后来虽然脱离曲调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但诗句内在的节奏、押韵、平仄等格律仍保留了下来。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需要重视朗读。通过诵读,能让读者和听者“因声入境”,随着朗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变化、情感的起伏来走进文本,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词汇美、形式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积累言语活动经验。
例如,在即景抒情诗《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朗读,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虽然每两句都会转韵,但总体而言,整首诗是押韵的。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朗读”中分享关于“月”的故事,月夜漫步,中秋赏月团圆,还有诗词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在这样的分享后,其他学生都更容易进入文本,感受游子思归的相思和对宇宙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擅长古筝弹奏的嘉慧同学还提前录好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的视频,在同学朗诵时作为配乐,这样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上课朗诵的兴趣。
三、改写或创作,提升运用能力
积累语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多学生在积累了大量语料后,“理解、鉴赏、表达能力依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只获得了一些‘碎片化’的事实性知识,自己没有进行反思、梳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有联系的‘系统化’‘结构化’”[1],因此,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感结构后,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料经验整合为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系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让学生读诗,还常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写诗,让学生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的诗歌知识,从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而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后,只要教师加以点拨,便能把写出一些诗性语言。例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第二单元进行咏史诗《题乌江亭》的教学时,笔者便与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不同诗人对项羽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项羽本纪》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项羽的事迹和性格特点。在这样的知识铺垫后,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写一首“咏项羽”的诗歌(在格律方面未作严格要求)。正是由于学生对项羽生平事迹等史料有足够了解,因此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小组完成了两首以上的诗作,甚至有同学独出心裁,对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之下仍挂念的虞姬进行了歌咏。以下是学生的几首诗作:
西楚霸王(作者:张东妮等)
霸气怒颜摄人心,战场独对千万军。
惟对虞姬侠骨情,江东自刎留英名。
叹项羽(作者:邓哲民等)
目有重瞳子,三年称霸王。
骓马今何在,虞姬泪未干。
垓下怀古(作者:郑丽珠等)
八尺男儿才气佳,西楚霸王世无双。
匪战而是天欲亡?悲歌只因不思量。
虞姬(作者:尤珊珊)
世有美人虞家女,冰清玉洁气若虹。
不羡嫦娥奔皓月,但随项王称霸业。
夜半忽闻楚歌起,垓下将军帝业倾。
帐中与君和一曲,虞夫人后戚夫人。
用书面语创作后,与同学分享创作过程、赏析诗作亮点,达成交际,也是语言运用的目的。因此学生在创作后进行板演,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样能发展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探索方法,为学生提供语言的实践平台,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语言情境,立足于发展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搭建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
[2]王超,朱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教育.2017.08.
关键词:语言建构;语言运用;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言语表达形式,往往在有限的言语空间里表达出无限丰富的情感意蕴。因此,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就要着眼于读和写两个方面。这里的读,包括广泛阅读和有效诵读。
一、广泛阅读,积累語料增强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阅读古诗词,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奠定基础。在《唐诗宋词元散曲》这本书中,全书共由46首唐诗、18首宋词、10首元散曲组成,每篇诗词曲都在课后的“资料信息”部分附有补充的知识介绍或名家点评。每一课的“鉴赏·探究·练习”部分也从艺术技巧或情感或炼字等各个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一定的问题探究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精读课内古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利用好教材的“资料信息”和“鉴赏·探究·练习”部分,这样广泛阅读,才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凝练深奥,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批注──描述──鉴赏──总结”五步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学期初,笔者便在两个教学班进行了诗歌阅读范例学习。以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为例,笔者第一步便请学生圈画诗歌的重要信息,包括关键意象、地点词、事情、人物、情感词等。第二步是给所圈画的内容作批注。例如,“送”表明诗歌题材是:送别诗。“沈子福”是友人姓名,“江东”是目的地,而“渡头”则是送别之地。第三步是描述诗歌每一句表达的内容,这与古文的翻译相类似,要求字字落实,但也有诗歌描述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的是优美的语言。第四步则是鉴赏,主要是诗歌的艺术手法。本诗三四句学生可以从“比喻”的修辞角度批注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最后一步是总结阅读本首诗的收获,积累关于诗歌的知识,更加直观地获得古诗词的语言材料。
二、有效诵读,积累言语活动经验
古诗词文本,有其特殊性,在于音韵美、词汇美、形式美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有直观的体会。诗歌最早作为中国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后来虽然脱离曲调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但诗句内在的节奏、押韵、平仄等格律仍保留了下来。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需要重视朗读。通过诵读,能让读者和听者“因声入境”,随着朗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变化、情感的起伏来走进文本,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词汇美、形式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积累言语活动经验。
例如,在即景抒情诗《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朗读,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虽然每两句都会转韵,但总体而言,整首诗是押韵的。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朗读”中分享关于“月”的故事,月夜漫步,中秋赏月团圆,还有诗词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在这样的分享后,其他学生都更容易进入文本,感受游子思归的相思和对宇宙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擅长古筝弹奏的嘉慧同学还提前录好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的视频,在同学朗诵时作为配乐,这样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上课朗诵的兴趣。
三、改写或创作,提升运用能力
积累语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多学生在积累了大量语料后,“理解、鉴赏、表达能力依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只获得了一些‘碎片化’的事实性知识,自己没有进行反思、梳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有联系的‘系统化’‘结构化’”[1],因此,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感结构后,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料经验整合为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系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让学生读诗,还常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写诗,让学生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的诗歌知识,从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而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后,只要教师加以点拨,便能把写出一些诗性语言。例如,在《唐诗宋词元散曲》第二单元进行咏史诗《题乌江亭》的教学时,笔者便与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不同诗人对项羽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项羽本纪》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项羽的事迹和性格特点。在这样的知识铺垫后,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写一首“咏项羽”的诗歌(在格律方面未作严格要求)。正是由于学生对项羽生平事迹等史料有足够了解,因此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小组完成了两首以上的诗作,甚至有同学独出心裁,对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之下仍挂念的虞姬进行了歌咏。以下是学生的几首诗作:
西楚霸王(作者:张东妮等)
霸气怒颜摄人心,战场独对千万军。
惟对虞姬侠骨情,江东自刎留英名。
叹项羽(作者:邓哲民等)
目有重瞳子,三年称霸王。
骓马今何在,虞姬泪未干。
垓下怀古(作者:郑丽珠等)
八尺男儿才气佳,西楚霸王世无双。
匪战而是天欲亡?悲歌只因不思量。
虞姬(作者:尤珊珊)
世有美人虞家女,冰清玉洁气若虹。
不羡嫦娥奔皓月,但随项王称霸业。
夜半忽闻楚歌起,垓下将军帝业倾。
帐中与君和一曲,虞夫人后戚夫人。
用书面语创作后,与同学分享创作过程、赏析诗作亮点,达成交际,也是语言运用的目的。因此学生在创作后进行板演,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样能发展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笔者将继续在教学中探索方法,为学生提供语言的实践平台,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语言情境,立足于发展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搭建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
[2]王超,朱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教育.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