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焦虑水平是运动员心理状态和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对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特征及调控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借鉴依据,从而达到比赛所需心理品质,实现比赛心理状态有效调控,促使最佳战斗准备状态形成,建立技、战、身、心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的目的,最终实现创造优异成绩,全面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运动员;焦虑;调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91-0162-01
现代体育运动的对抗性日趋激烈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中所竞赛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运动员的比赛表现是由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整合效应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高水平的比赛,最后往往是心理因素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在比赛前,特别是重大比赛前对运动员的进行焦虑的调控优其重要。
1 焦虑的相关理论研究
1)焦虑概念的界定。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紧张、不安、烦躁、压抑、惧怕、愤怒等情绪。Spielberger把它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指随时间而波动的有强度变化的短暂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特质焦虑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反应了人们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状态焦虑反应意向间的差别。在竞赛中,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的焦虑反应将受到其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共同影响。
2)焦虑的分类。按照焦虑的程度,运动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强度适中,每个运动员在竞赛场合都可能发生,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使运动员获取好的成绩。神经过敏性焦虑则是人对某种预期的威胁作出的一种过分担扰和恐慌的反应,它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十分消极的影响。
3)焦虑和运动成绩的关系。在训练和竞赛条件下,中等焦虑水平对提高训练和竞赛成绩最有效;焦虑水平过低时,由于有机体的唤起水平低,缺乏足够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去从事活动,所以运动员精神不振,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运动成绩很差;焦虑水平过高,则使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容易导致注意范围狭窄,思维紊乱,信息加工过程受阻,情绪过度紧张,肌肉僵硬,动作变形,失误增多,运动成绩下降。在运动实践中,每个个体的焦虑曲线的高峰(临界点) 或阈限值是因人而异的,关于运动能力与焦虑的关系问题,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高焦虑只有同高度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运动成绩提高。而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往往会抑制运动成绩的提高。从焦虑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可以明显地看到,焦虑仅是一个情绪变量,它对运动成绩产生何种影响,还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认知变量。
2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因素
1)训练水平和竞技实力。如果运动员参加了系统的训练,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效果很好,那么他们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就信心十足,心理状态就相当稳定。反之,则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竞争对手的强弱,相互之间的制约及历史上胜负次数是造成运动员在赛前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
2)运动经验。现代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指出,比赛是锻炼运动员体能、技战才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最好方法。根据“刺激-反应一适应”理论,运动员而言,比赛是一种大强度的刺激源,焦虑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焦虑水平的高低则是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表现。在各种强度比赛的频繁刺激作用下,运动员不断对比赛作出各种焦虑反应,逐步形成适应、再适应,产生适应效果的积累,最终形成比赛的良好心理状态和适宜焦虑水平,从而保障在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3)对比赛的认知评价。状态焦虑是一种包含有生理成分,行为成分和认知成分的情绪特征群。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认知(或评估),包含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的认知。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和对自己技术水平发挥程度的自我评价直接影响到队员比赛时状态焦虑水平。与低焦虑运动员相比,高焦虑运动员所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认识更多,受到这种认知的干扰也更多。
4)客观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对运动员产生的焦虑也不可忽视。
3 运动员焦虑的调控方法
1)认知调整。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不是由环境线索直接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不合理、非理性的认知造成的,它是一个人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根源。运动员赛前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反应,大多是出于对比赛结果缺乏全面分析、判断情况下产生的。消除不良情绪,要认真分析运动员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帮助运动员重建对竞赛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
2)运动员自我临场应激心理调节。虽然在比赛前都作了一系列的心理准备,但由于比赛的不恒定性,如何应付难以预测的应激出现呢?其方法为:做心里放松、注意力集中、自我暗示等方法来找到最佳状态,同时做好赛前心理准备,考虑到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用想象方式控制焦虑情绪。用想象与放松相结合使运动员进入肌肉放松状态,然后想象竞赛中所运用的有关动作,要求运动员去想象自己最成功的动作,用想象增强信心,控制焦虑情绪。
4)进行模拟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模拟心理训练是指教练员有意识组织类似实战情境的练习性比赛,从而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消除紧张焦虑状态,适应比赛需要的训练方法。模拟心理训练在结合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同时,突出强调情绪训练的因素。通过模拟实战的比赛,学会调控情绪,消除焦虑,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积的情绪会影响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对于运动员来讲,赛前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我们应善于调解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努力使自己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才会在竞技比赛中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
4.2 建议
1)加强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要加强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加大平时心理训练的力度,早日建立起技、战、身、心为一体的整体训练体系。
2)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为运动员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来丰富他们的比赛经验;要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引导他们对比赛做出恰当的认知评价,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向,使运动员达到适宜的赛前状态水平,形成赛前的最佳准备状态。
3)培养教练员敏锐的观察能力。教练员在比赛前对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现象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分析能力和运用心理技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控的能力,使不良的焦虑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2]王天生.體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3]李建周.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80-81.
[5]李进.正确把握运动员心理是竞赛取胜的关键[J].四川体育科学,1998,4:65-66.
[6]张,吕丽,张晓莹.试述健美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及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65-69.
关键词 运动员;焦虑;调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91-0162-01
现代体育运动的对抗性日趋激烈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中所竞赛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运动员的比赛表现是由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整合效应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高水平的比赛,最后往往是心理因素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在比赛前,特别是重大比赛前对运动员的进行焦虑的调控优其重要。
1 焦虑的相关理论研究
1)焦虑概念的界定。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紧张、不安、烦躁、压抑、惧怕、愤怒等情绪。Spielberger把它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指随时间而波动的有强度变化的短暂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特质焦虑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反应了人们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状态焦虑反应意向间的差别。在竞赛中,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的焦虑反应将受到其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共同影响。
2)焦虑的分类。按照焦虑的程度,运动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强度适中,每个运动员在竞赛场合都可能发生,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使运动员获取好的成绩。神经过敏性焦虑则是人对某种预期的威胁作出的一种过分担扰和恐慌的反应,它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十分消极的影响。
3)焦虑和运动成绩的关系。在训练和竞赛条件下,中等焦虑水平对提高训练和竞赛成绩最有效;焦虑水平过低时,由于有机体的唤起水平低,缺乏足够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去从事活动,所以运动员精神不振,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运动成绩很差;焦虑水平过高,则使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容易导致注意范围狭窄,思维紊乱,信息加工过程受阻,情绪过度紧张,肌肉僵硬,动作变形,失误增多,运动成绩下降。在运动实践中,每个个体的焦虑曲线的高峰(临界点) 或阈限值是因人而异的,关于运动能力与焦虑的关系问题,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高焦虑只有同高度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运动成绩提高。而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往往会抑制运动成绩的提高。从焦虑对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可以明显地看到,焦虑仅是一个情绪变量,它对运动成绩产生何种影响,还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认知变量。
2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因素
1)训练水平和竞技实力。如果运动员参加了系统的训练,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效果很好,那么他们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就信心十足,心理状态就相当稳定。反之,则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竞争对手的强弱,相互之间的制约及历史上胜负次数是造成运动员在赛前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
2)运动经验。现代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指出,比赛是锻炼运动员体能、技战才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最好方法。根据“刺激-反应一适应”理论,运动员而言,比赛是一种大强度的刺激源,焦虑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焦虑水平的高低则是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表现。在各种强度比赛的频繁刺激作用下,运动员不断对比赛作出各种焦虑反应,逐步形成适应、再适应,产生适应效果的积累,最终形成比赛的良好心理状态和适宜焦虑水平,从而保障在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3)对比赛的认知评价。状态焦虑是一种包含有生理成分,行为成分和认知成分的情绪特征群。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认知(或评估),包含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的认知。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和对自己技术水平发挥程度的自我评价直接影响到队员比赛时状态焦虑水平。与低焦虑运动员相比,高焦虑运动员所产生的与任务无关的认识更多,受到这种认知的干扰也更多。
4)客观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对运动员产生的焦虑也不可忽视。
3 运动员焦虑的调控方法
1)认知调整。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不是由环境线索直接引起的,而主要是由不合理、非理性的认知造成的,它是一个人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根源。运动员赛前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反应,大多是出于对比赛结果缺乏全面分析、判断情况下产生的。消除不良情绪,要认真分析运动员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帮助运动员重建对竞赛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
2)运动员自我临场应激心理调节。虽然在比赛前都作了一系列的心理准备,但由于比赛的不恒定性,如何应付难以预测的应激出现呢?其方法为:做心里放松、注意力集中、自我暗示等方法来找到最佳状态,同时做好赛前心理准备,考虑到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用想象方式控制焦虑情绪。用想象与放松相结合使运动员进入肌肉放松状态,然后想象竞赛中所运用的有关动作,要求运动员去想象自己最成功的动作,用想象增强信心,控制焦虑情绪。
4)进行模拟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模拟心理训练是指教练员有意识组织类似实战情境的练习性比赛,从而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消除紧张焦虑状态,适应比赛需要的训练方法。模拟心理训练在结合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同时,突出强调情绪训练的因素。通过模拟实战的比赛,学会调控情绪,消除焦虑,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积的情绪会影响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对于运动员来讲,赛前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我们应善于调解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努力使自己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才会在竞技比赛中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
4.2 建议
1)加强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要加强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加大平时心理训练的力度,早日建立起技、战、身、心为一体的整体训练体系。
2)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为运动员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来丰富他们的比赛经验;要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引导他们对比赛做出恰当的认知评价,形成正确的心理定向,使运动员达到适宜的赛前状态水平,形成赛前的最佳准备状态。
3)培养教练员敏锐的观察能力。教练员在比赛前对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现象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分析能力和运用心理技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控的能力,使不良的焦虑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2]王天生.體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3]李建周.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80-81.
[5]李进.正确把握运动员心理是竞赛取胜的关键[J].四川体育科学,1998,4:65-66.
[6]张,吕丽,张晓莹.试述健美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及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