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县纪事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啷”一声锣响,人马的喧闹和腾腾的热气忽而都涌起来了。碧县人做得好锅贴,沿街都是油煎锅贴的焦香和吆喝声。天将晚不晚,拉车赶集的都坐下嚼。
  三师傅忙着热,薄棉袄已经解了一半。小女儿阿团站在板凳上帮他包馅儿,锅贴鼓胀得不像是月牙儿,倒是个圆月了。“不是我钻了钱眼子,近来面粉涨得厉害,实在撑不住,只能给大伙儿涨个一毛。”三师傅说着就拿手在围裙上擦几下,脸上不知怎的发烧。
  一个车夫嘟嘟囔囔:“谁都不容易!谁曾想有天锅贴都吃成了素的,拉车就拉自己呢。还不是教——”他突而警觉地扫了一眼,又看了眼不远处的古董行,“吃饭,吃饭。”
  一时间只能听见吸溜汤汁和咂嘴的声音了,三师傅推推小女儿:“去,给于爷爷送一盘子。”
  于老爷子是古董行的主人。小小的碧县上有个大古董行,这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事情。更何况街坊里传说于家是旧时候打叛匪发的家,里面金几件、银几件、玉一箩,古董行从祖上几代下来,有东西。但是老爷子一年下来穿的衣服都洗得发皱发白,吃食也不宽裕,坐在锅贴摊里跟车夫小贩没甚区别,就更奇怪了。县里人平时和老爷子嘻嘻哈哈,却都不约而同地努力掩盖这些奇怪之处。三师傅的小女儿有次说了句什么,就被急急地捂住了嘴。
  今日难得好月亮。油灯明晃晃地挂起来了,食客们也吃得解了棉袄拍肚皮了,又开始海侃一通。无非和此前一样,哪天吃得一碗红烧肉滚滚烫烫下肚,谁打架又挂彩了,车轱辘歇了,七侠五义又说到第几回了,城里人又说呜呜的飞机了。一个压低声音说:“近了。”
  “近了?”
  “真近了。”
  “昨儿在雪乡,一个特务,咔!”
  三师傅到月偏西才收摊回家,阿团已经困得两只羊角辫晃啊晃,伸手要去拎瓶子。这时候一双黑得瓦亮的皮鞋在摊子前停住:“收摊了?再做一盘吧。”三师傅手上拾掇没停,也没抬眼:“今天不了,孩子太困。”那人笑了,慢条斯理地说:“跟您打听个事,这儿有个于氏古董行吧?”三师傅心里一慌,慢慢抬头说:“想来还真没注意,您别是记错了吧?小地方人,只管糊住一家子嘴。”包袱一拿,就准备拉着小丫头走。
  皮鞋没动,那人蹲下了身:“小姑娘,你知道吧?”三师傅的指节忽而发了白。阿团揉了揉眼睛,跺了脚:“谁晓得什么咕咚不咕咚的,我都要睡咕咚了。回家,回家!”三师傅一松,赶忙去哄,一手抱起来叫她倚在肩上眯着。一路上北风在巷子里叫得厉害,他心里也跳得慌。低头看看女儿,想是已经睡得甜了,却看见两只眼睛眨巴着呢。
  于老爷子年纪大了,不喜睡,早早地醒了。他这两天总觉得心里放着事儿,古董行的门板也到正午才放下。行里来人少,也应当来人少。没什么东西,伙计一个,盘核桃盘得包浆。
  寒天寂寞,等到回春了,自然有燕子回碧县老窝。几代下来,从没进过别家。老小叫成一片,老爷子听了心里欢喜。
  早趟儿的车夫拉着车从石板路上过去了,马哒哒的小步踏起一路沙尘,卖柴火馄饨的一路吆喝,中间又夹着卖热乎馒头的。老爷子闭上眼也能想着那人身上挎着木箱子,香气呲溜溜地窜出来。老棉鞋踩在地上,声儿闷,舒服。偏偏跳出来一个响亮而尖利的,和周围格格不入,远远地听见了,越来越近了,又停在了门口。于老爷子招手叫来伙计:“穿皮鞋的,让他敲会儿门再开,说老头子病在床上呢。”随后拄着拐进了里屋。
  穿黑皮鞋的在屋里待的时间不长,就够把古董架子扫上一遍,再扯两句有的没的买卖话。老爷子淡淡地回了两句,话里话外都膈应:“小古董行里没什么,祖上下来的被我败得差不多了,吃喝玩乐也都有了,人也動不了了。诚心买东西的您找不着好货,不诚心的您也请回。”
  那人耐心,一点儿也不恼:“我听说行里馒头整箱买,以为老爷子身健体壮才来看货。不曾想您身体不好,那更方便,我认识城里顶好的医生,叫他来瞧瞧?”
  老爷子咳嗽了两声,闭着眼说:“养了一池大红鲤鱼,我爱着呢,掰馒头喂才有趣儿。医生也不必,拿个大冰砣子按来按去,什么意思。”
  门外噌噌跑过一个车夫,朝门里喊一声:“老爷子,盼着您这病快点好呐!拖拖沓沓床上躺着,最难熬!”
  说是阿团瞧见的,下晌白大褂医生就提着药箱进了门,老爷子在屋里发了好大的火气。之后是吵嚷了一阵,安静了一阵,仪器叮叮当当响了一阵,又安静了。黑皮鞋男人从屋里快步走到院子里,医生提着药箱出来和他讲话。两个人都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硬生生把短短的冬昼说得很长。说完了,天晚了,一辆黄包车经过,两个人的身影就从碧县抹去了。
  锅贴摊上的灯照样亮,石板上团出人影车影,好像往常一样的,不过更安静些。三师傅早早地叫阿团去送锅贴,明明摊上不紧不慢地吃着谈天,却总叫人觉得心里有一块堵着揪着。
  “好大的风,地皮要冻裂了!”一个车夫说。
  其他的人没有立刻接话,闷着头看盘里的汤水或是盘弄自己裂开的指甲。风裹着飞机的轰鸣声往他们的脸上身上扑过来,然后散进歪歪曲曲的巷子里。雪花一样的传单纷纷扬扬撒下来,在地上粘起细碎的冰碴。嘴里的热气一吹,冰碴子化了,纸绵软地耷拉下来。
  阿团关于碧县的记忆到此为止。
  她被抱到远嫁的姑姑家,就此常住。锅贴摊的香气和古董行的老库房好像都很远了,远到她揉揉眼睛也看不清。直到在街上邮递员递给她一份报纸,上面的大字直往眼里戳:
  “碧血丹心:碧县红色记忆——
  李明,化名于松,以古董行资助并参与运转地下组织十余年。
  陈阿三,掩护革命人士,于冬末就义。
  王洋,镇医院医生,假意投诚特务机关,保护革命人士。
  无名氏,车夫,参与运输情报。
  无名氏……”
  阿团小心地把报纸叠好,塞进胸前的口袋里。她要说给她的孩子们听,要抚摸着他们的头,要带他们唱爷爷伯伯们唱过的歌,像她小时候那样。
  要在明年春天,带他们去看碧县的回巢燕子。要说:“去,给于爷爷送一盘子。”
其他文献
年终策划:盘点2012热门国家移民新政  2012年,为了吸引资金,多个国家把目光投向海外移民,“吸金"成为这一年的重要主题,投资移民也成为各国在吸引移民时重点关注的类别。  美国:推荐指数:★★★★★  EB-5投资移民项目延期  2012年9月1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S.3245法案,该法案包括将EB-5投资移民区域中心项目延期3年至2015年9月。EB-5投资移民根据目前的移民法规定,投资人投
期刊
凜冽的风,呼啸着停在窗沿  天空灰白,孤独,毫无表情  似乎有一种紧张的预谋  下班的人轻描淡写  有着某种庆幸和顾盼  一根火苗正在点亮街灯  预告是一场埋伏  雪在苍穹踌躇,闪着可爱的眼睛  考验雾霾、小鸟和江南人的耐心  我愿意和大地这样祈祷着  等待一瓣瓣思想的种子  进入自己空虚的身体  等待暴雪过后更大的寂静……
期刊
无边无际的夜  传送风,打在屏蔽门上  呼呼声被铁轨一次次送回来  红色信号灯睁大眼睛  徘徊在兩排座椅间,仿佛我  即将可以获得  一条自由穿梭的通道  倒计时显示的数字像在倒叙  ——这里没什么是多余的  地下的空气,灯光  荒芜的时光,没有人荒着  地铁来了,门关掉孤独  上一站的人没在这一站下车  他们是否要和我一起同行
期刊
1939年3月30日,正当国共两党已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力抵抗外辱时,国民党顽固派却在山东省博山县太河村制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反共事件,无辜杀害和抓捕八路军指战员200余人,鲍辉等多名八路军山东纵队高级干部遇难。惨案引起毛泽东的无比愤怒,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严正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反摩擦”斗争原则和策略。  三个反共“急先锋”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
期刊
能灿烂整个冬的  唯有眼前这场纯粹的白  摄影者忙着调焦距,诗人酝酿  研墨。街灯亮处  舞蹈的雪,一场远比一场动情  没有飛鸟,风声。旷野如此安静  雪花,是大地的羽毛  我站在南窗下,如阅读天书  天空中一朵朵洁白在飘  一棵老榆树用卑微之势相迎
期刊
从一条河流到另一条河流  雪已在回去的路上  布谷鸟很早就在田野上练习歌喉  几个孩子,在用风筝线垂钓  更多的鸟鸣。潜入天空  一只小喜鹊,在梅树上扑腾霞光  此时,它明亮的眼睛  像是梅枝上刚打开的骨朵  春天构思的图案  从梦幻入手,有更多的人  把杏花、细雨、江南  放在一片叶上妙想,会不会摄入  我中年后的隱忍,尔后舒展  一种躁动,不肯离去
期刊
你戴着从森林深处采撷而来的蔷薇花环,  涉水而来,  我从你轻盈若风的发梢间绾住离别的季节。  泪潮汹涌,还来不及勾勒你的脸,  归程的夜莺飞落过黄昏的曲,夜影盈盈。  潮湿的雨雾摇醒了船头的酒,  越过河渡,一缕清冷的月还记着我。  我曾在小镇的夜雨里裁剪你的记忆,  漫溢而过的潮汛里早已遗失了你的消息。  凝香的马蹄在石路上辗转游离,  一桥高,一城低,归途悬满紫色的风铃。  呼啸而过的夏日在
期刊
东湖镇东湖路口,铁家百货商店门前。  头发花白的铁木昆静静地站在自家店外的水泥场上,看着邻居叶福林家的二层小楼。黄昏的太阳光把铁木昆的影子拉得很长,阳光照在铁木昆瘦削的脸庞上,仿佛给他的脸镀上了一层金光。  铁木昆微微眯缝着的眼睛里,浮着淡淡的雾气,说不清是喜悦还是伤感,有一些复杂的神色在眼睛里藏着。他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像,久久地一动不动。一个围着蓝色碎花围裙的中等个儿的妇女,提着一篮小青菜走了过
期刊
转眼间,在南京已经生活20多年了,如果再加上读书时的3年,算起来,我也应该是个老南京了。  1985年的夏季,我只身来到南京读师范,从此和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在南京,我和同学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南京长江大桥;亲眼见到南京第一个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的贯通;见到第一个人行天桥——小市天桥的通行。也就是在那一刻,改变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桥下必有水和船”的印象。  刚到南京的那一年,我和同学几乎把市里的大小
期刊
当下的文坛新锐,杂花生树,百舸争流。他们或操练小说也好,或经营非虚构也罢,或者是在所谓的网络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也好,腾挪跳跃于各种文体之间,负势竞上,崎岖艰辛,在文字丛林里跋涉,在文本河流里泅渡,呈现出与他们的前辈们本质相同而呈现方式各异更具时代特色与痕迹的各种身段。有的跋涉不懈,矢志不移,终于柳暗花明,得见坦途;有的深陷丛林,左冲右突,荆棘满途,无奈放弃;有的不谙水情,呛水沉迷,不得要领,最终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