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阳的影子Ⅲ》是为竖琴、打击乐与大提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是秦文琛《太阳的影子》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首。在李明月《日光下的形吟》——解读秦文琛《太阳的影子》系列室内乐作品的文章中,曾有对《太阳的影子Ⅲ》的片段解读及分析,而笔者是专门针对《影子Ⅲ》的分析。在以下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对作品整体结构及其创作技术的解读,探寻“技术”与“民间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秦文琛;《太阳的影子Ⅲ》;解读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025-03
纵观古今,室内乐的写作都被视作重要的创作体裁,在各国作曲家的创作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当今,带有“现代”创作风格标签的室内乐作品层出不穷,所以,对此类音乐的分析工作很有必要。
一、《太阳的影子Ⅲ》的创作内容
作曲家秦文琛[1]儿时生活在鄂尔多斯大草原上,当地牧民每天需要根据观测日影来预测时间的变化,所以,太阳对于草原人民来说既是必备的时间预测工具,也是心灵的依托。《太阳的影子》系列作品也正是作曲家对儿时生活经历的回忆和惦念。
《太阳的影子》系列室内乐作品预计由十二部独立的作品组成,至今作曲家已经完成的共有10部。《太阳的影子Ⅲ》是为竖琴、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创作于1999/2000年。此时,作曲家正在德国访学,受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BR)委约而作,2005年1月由Ensemble Dragon室内乐团首演于慕尼黑Musica Viva[2]国际音乐节。
《太阳的影子Ⅲ》包括三个小作品,其标题分别为:I.“Red Cloud”(红色的云),Ⅱ.“Blue Cult”(蓝色的宗教),Ⅲ.“Free Melody”(散调)。
二、《太阳的影子Ⅲ》的结构分析
虽然作品分为三个乐章,但各乐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作曲家的安排下,三个乐章共有16个连续不间断的排练号,标记为(1-16)。
(一)第一乐章“Red Cloud”(红色的云),共分为三个部分,时长:3分58秒。
第一部分(排练号1-4):作品的开始,竖琴和大提琴首先奏出“核心音列” C-D-E-#F-G-A-bB,音乐的情绪此时相对激烈。
第二部分(排练号5-8):排练号5开始,音乐节拍的变化相对稳定,主奏音色由大提琴向打击乐过渡,最后进入竖琴刮奏,紧张度逐层递进,仿佛是在描写暴风雨来临前云层各色的变幻。具体的做法是用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响,如打击乐声部大鼓“听觉”上的“闷雷”声和竖琴刮奏表现“视觉”上的“闪电”等。
第三部分(排练号9):打击乐器声部消失,大提琴拨弦与竖琴泛音开始对话,此时音乐将画面从“近景”拉至“远景”,由“写实”转为“写意”,音乐情绪幽远而安宁,仿佛真正的火烧云才刚刚出现。至此,第一乐章结束。
(二)第二乐章Ⅱ.“Blue Cult”(蓝色的宗教),亦三个部分,时长:3分04秒。
第一部分(排练号10-11):竖琴用硬币上下小幅度刮奏出“脚步”声形象,细碎、平均的节奏似乎象征僧侣们朝圣的脚步。同时,大提琴声部奏出长线条的E音(为“单音”技法的核心音),使竖琴与大提琴的织体反差很大,形成“静止”与“运动”的对比。
第二部分(排练号12):表现“宗教”的威严神秘。主奏乐器为打击乐,音色的主要特点为强有力的金属质感。
第三部分(排练号13):竖琴“脚步”声的主题再次出现,并伴随钹和大提琴的碎步节奏直至整个乐章的结束。
(三)第三乐章Ⅲ.“Free Melody”(散调),由两个部分组成,时长:3分07秒。
第一部分(排练号15):音乐情绪十分舒缓,大提琴最先出现,并且似乎在模仿马头琴的音色,音乐的气息和节奏也偶尔流露出对长调因素的渗透。
第二部分(排练号16):在大提琴的A音的衬托及木盒音色的点缀下,竖琴用拨片奏出“D-E-#F-G-A-C ”的六声音列,音乐“像是一支被遗忘了很多年的牧歌”[3],悠远、安宁。
三、《太阳的影子Ⅲ》的音高分析
《影子Ⅲ》运用简洁明了的音高结构,表现出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如第一乐章运用了“核心音列”的手法贯穿全曲,第二乐章则是运用了单音(E音)作材料创作而成。
(一) “核心音列”在第一乐章“Red Cloud”(红色的云)的运用
如谱例1所示,音列C-D-E-#F-G-A-bB贯穿了整部作品的写作。与此同时,该音列还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微量的变化与延伸。如在《红色的云》中第一部分的结束和第二部分的开始处,音列经历了从C-D-bE-#F-G-A-bB到 bE-E-#F-G-A-#A的变化,音色由以竖琴音色为主奏乐器到以大提琴奏出打击乐的音效,节拍密度从以16分音符为主过渡到以“击打式”的32分音符为主。
(二)“单音”技法在第二樂章Ⅱ.“Blue Cult”(蓝色的宗教)中的运用
作曲家在构思蓝色的宗教这一乐章时,把音乐发展的基础力量凝聚在单一性的音乐素材上,整个乐章均采用了“E”这个核心音高素材,前文所提到的由竖琴演奏员拿拨片奏出的“脚步声”的音效也是建立在“E”音基础上。(见原谱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
除此以外,作品中单个音的“腔化处理”(利用单一音符的不同演奏法、节奏和微分音等变化增加音乐的动力)是整个乐章音高特点之一。“由于蒙古的音乐风格,无论牧歌、长调或其他民间音乐,都包含许多悠长的单个音表述[4],作曲家也将这种民间音乐的特色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在《太阳的影子Ⅲ》中,我们能感受到作曲家对蒙古长调音乐思维的渗透。笔者认为,长调的长气息实际是一种大范围的横向节奏运动,即在音乐的横向发展中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小变化(也就是指长调中颤音的部分)。所以,运用长调表面上看可能缺少强烈的节奏的运动感和具体性,但长气息下包含不确定的细碎节奏恰好又形成一种具体的节奏。如在《红色的云》排练号3之前的两个小节处,大提琴声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滑奏运动:从g音到升高1/4的g音到#g音再到升高3/4音的g音,与此同时,g音与降低1/4音的a音形成颤音。这样做不仅实现了单个音的细微变化,也推进了声音从“乐音”到“噪音”的音色改变,既充分节约了音高材料,又使这段气息绵长的旋律具有高度的装饰性,也体现出了作曲家高度“器乐化”的创作思维。 另外,在《蓝色的宗教》第四小节处,单个音的“腔化处理”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大提琴采用在E音上的滑奏,在传统作品的演奏中,微分音的出现可能会被归咎于按弦不稳而导致的音高不准,而在这部作品中,这种音效却是作曲家有意而为之。不稳定的音高伴随着sul pont.(近琴码)的演奏法作为现代提琴技法的一种,被很多作曲家钟爱,它的音色打破了弦乐本身的圆润音响,利用弓毛与琴弦在近琴码处摩擦,发出了粗糙且干涩的声音。在深受内蒙民间音乐文化影响的作曲家笔下,大提琴仿佛变换成马头琴的角色,并且营造出了大自然天与地之间的原始感和空间感。同时,这种写作手法也是将西洋的拉弦乐器音色“本土化”“地域化”的成功范例。
四、《太阳的影子Ⅲ》对传统乐器新音色的挖掘
由于难以精准地量化予以测控,相对音高、音长等音乐参数,“音色”显得十分感性“它只是听觉上的一种感受并可能引起某种视觉和心理的联想”[5]。《影子Ⅲ》为了塑造不同音乐形象,作曲家为竖琴、大提琴、打击乐设计了20多种非常规奏法,如《红色的云》中第四小节开始的打击乐声部,大鼓的演奏法是将一根鼓槌置于鼓面并使用另一个鼓槌相击到用手指击奏再到使用手掌击奏,一瞬间,音乐实现了音色、力度和节奏密度的紧凑转换,“虽然这些技法并不算‘新潮’,但却恰到好处”。[6]
结 语
笔者对《太阳的影子Ⅲ》分析之后发现,在作曲家血液中有根深蒂固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所以创作中处处渗透着民间音乐的影响。此类隐性的文化渗透可以归咎于很多原因:1.作曲家从小生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草原的音乐文化对其影响颇深;2.因为《太阳的影子》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就是对其童年时期的“记忆碎片”的再创造,利用西方的乐器和技术手段,产生属于他个人的“回憶”片段;3.作为亚洲作曲家,寻找到属于自己本身的、个性的甚至是民族的声音极为重要,作曲家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及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作曲家极其个性化、标签化的专属声音。
注释:
[1]秦文琛,中国当代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副院长。
[2]https://www.br-musica-viva.com.
[3]李明月.《日光下的形吟》——解读秦文琛《太阳的影子》系列室内乐作品[J].2012:84.
[4]李吉提.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5]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07):86.
[6]李明月.《日光下的形吟》——解读秦文琛《太阳的影子》系列室内乐作品[J].2012:77.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