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同50多年前相比,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95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北京建成了10座大型公共建筑物。5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一些重要的顶级公共建筑物相继落成。最多也最显赫的集中在首都北京,它们是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数字大楼等。上世纪北京10大建筑的风格可用“庄重”二字来概括,眼下出现的新标志性建筑的共同特点则是“新奇”——新颖和奇特。与50年前的10大建筑相比,新建筑仿佛来了个“变脸”,呈现出十足另类的面貌。
有专家喜爱旧建筑旧风貌,对新建筑看不入眼,面对建筑文化的变迁是如此,面对其他方面的变迁又是怎么样的呢?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导引】
一、审题立意
“有专家喜爱旧建筑旧风貌,对新建筑看不入眼,面对建筑文化的变迁是如此,面对其他方面的变迁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一句话是材料的关键句,告诉我们应该重在写人们对变迁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写变迁本身,但是行文之前必须对变迁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变迁既包括物质的变迁,也包含精神的变迁,写人们对变迁的感受也就是要写人们对物质变迁的感受或对精神变迁的感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立意要高远,我们就可以写人们面对变迁时的不适应,凸显他们的怀旧情绪,展现怀旧与变革的尖锐冲突,从而达到讴歌变革的目的;我们可以写物质变迁和精神变迁的不同步,提醒读者进行深刻反思,强化“物质变迁和精神变迁必须同步”的主旨;我们可以写面对变迁时的种种困惑,揭示“要变迁,但不能丢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主旨。此外,根据此则材料揭示出的应有之义,都是切合题意的。
二、定体选技
这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抒情、议论文都可。若写记叙文,取材要紧扣“对变迁的感受”这个中心,凭借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结构较新奇来吸引读者,防止记流水账。若写抒隋文,既要讴歌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又要对变迁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若写议论文,应抓住中心进行分析说理,尤要考虑行文逻辑,可遵循“变迁包括什么”、“为什么要变迁”、“变迁要注意什么问题”这样的思维规律构思,在论证方法上,建议采用例证法,以期解决论据不丰富的问题;采用引证法,解决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采用对比法,解决文章没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采用喻证法,解决文采不够的问题。
三、要有创意
文体上可以突破常规文体,采用剧本、童话、小说体裁,从某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变迁的认识;在结构上可以一线串珠,在写法上可以以小见大,比如某位同学以剧本为体裁,以“门”为线索,突出时代的变迁,表达作者对变迁的欣喜之情,揭示作者对变迁的深刻思考,这位同学在发展等级上就可以得满分。
【误区指津】
一、要防止不看材料的提示语,只是扣住“变迁”作文,没有扣住“对变迁的感受”作文。我们在行文时,既要揭示变迁的含义,更要重点谈对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二、要防止文体特点不鲜明。记叙文要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只能为辅;抒情文要以抒情为主,记叙和议论只能为辅;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抒情和记叙只能为辅。
三、题目不能大而无当,开口要小,比如“我看中国的变迁”这样的题目就不得要领,因为开口大,行文时难以收放自如。而“从一扇门的变迁说起”这样的题目就好得多,开口小,便于以小见大,探幽发微,行文起来可以收放有度,开合自如。
【素材链接】
1.四次变迁成就大都市人居西安:从内陆封闭型到对外开放型,从中心集团到对外组团,从旧城市中心到新城市中心的变迁……60年中,古老的西安经历了四次城市规划,正一步一步地变成一座现代化的魅力大都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桥头堡,西安已经是绿色、生态、易居、和谐的活力之都。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作为中央政府直辖市,率先完成了第一步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1972年),城市规模为中心市区131平方公里,人口120万。最终确定“西安是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的性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编制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中心市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80万。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编制第三次总体规划(1995年~2010年),此次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面积为275平方公里,中心市区面积175平方公里。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此次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
2.大邱庄:“讨饭村”变成“首富村”。车子一进大邱庄,一股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别墅与楼房,宽阔的街道、商店林立,汽车如梭,人来人往。而改革开放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土地含盐碱,昔日的大邱庄以穷著称,乡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村民中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邱庄,老东乡,喝苦水,咽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这种状况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大邱庄人在这片贫瘠的盐碱地上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大邱庄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创办轧钢厂。尔后,工业办得风生水起,除了工业,在农业生产上,大邱莊还将农民掌握的土地一律集中耕种,鼓励有能力者统一承包。改革让大邱庄变成了全国“首富村”。
【佳作示例】
变迁 陈垠
顾城说:“生命是不断的轮回,只有经历过才懂那些沧桑的故事。”
行走在成长的路上,身旁的风景瞬息万千,我们感受着时光的变迁。生命在光阴的流淌中渐行渐远,在这场变迁中,一切都在慢慢改变。来不及合上的扉页已落满尘埃,轻抿一口的清茶只剩回味,一切已物是人非。 我曾经历过变迁,那样刻骨铭心的回忆被镌刻在我时过境迁的梦里,想来,还生着巨大的伤痛,像极了触及灵魂的伤口。
幼时的我,生活在农村,与外婆同住。外婆的家是在村口的第一户人家,小小的两间平房前有一口大大的水塘,夏天时,外公带着我钓鱼,外婆就在一旁捶打着衣服,幼小的我脸上洋溢着笑容,外公外婆那时身体很好,外公会在早饭时喝上几两小酒——这是他的习惯,现在也不曾改变。外婆总是很勤快,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洁,小小的两间平房显得温暖而舒适。村口每天都会有下乡的摩托车经过,它们发出“轰轰”的响声,像一阵毫无前兆呼啸而来的飓风,灰尘弥漫之中,我就会大声朝着那阵阵轰鸣呼喊:“呼——呼——,带着我上街买牛肉串!”但是摩托车很快驶过,声音渐渐平息,只留两道清晰的齿痕印在青荇上,蜿蜒至远方。
我终于在轰鸣中离开了老屋,妈妈骑着车带我去那个令我心仪的地方,至此,我的童年时光被搁浅,生活却滑上了一条崭新的轨道,我的生活不再是只有玩耍,我开始忙碌于每天的朝五晚十,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日子的平淡之中我懂得成长的责任与伤痛。老屋的印象似乎是模糊了,城里的牛肉串也不再令我着迷,我在乎的东西从曾经的具体到后来的模糊再到如今的日渐清晰,成长得越发拙劣了,却也更现实了。
时光改变的不仅是面容,内心的期待也尽将变迁。
老屋如今已拆了,有一条平整的柏油大道倾覆在老屋的残骸上。外婆外公仍健在,只是苍老得厉害,前年外公因肝病住了医院,身子越发消瘦,外婆的眼睛里时常生些异物,难受得厉害。两位老人在村上发放的安置房里住得不愉快,却只能对着墙壁念叨,徒生寂寞。有时我放假回家看望他们,他们竞欣喜得像个孩子,起早赶集去买新鲜的排骨为我炖汤喝,那汤里有我童年的味道,是满满的幸福。
“一层是一次蜕变,在成长的伤痛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年华。”
如今的老屋鲜少有人记得,已成遗迹的它在一次次的呼啸声中苟延残喘于地底,顺我午夜梦回的间隙,脑中还残留著它点点旧时的模样,时代的变迁,它已是明日黄花。我不愿将它割舍。
清明时节,我想再去老屋看看。
[简评]
这篇文章的构思十分精巧,题为“变迁”,一石三鸟,既叙写了屋子的变迁,又叙写了亲人的变迁,还写了自己感情的变迁。写屋子的变迁,体现出小作者悠悠的怀旧情怀,写亲人的变迁,不经意的叙述中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敬爱与怜爱之情,作者还写了自己童年时对村外的世界的渴望,以及现在想再去老屋看看的想法,两相对照,突出了作者面对时代变迁时的纠结情绪。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形象,如“来不及合上的扉页已落满尘埃”生动形象地表现变迁之快,“已成遗迹的它在一次次的呼啸声中苟延残喘于地底”又具体地描摹出老屋败落的命运以及作者深深的怀旧意绪。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同50多年前相比,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95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北京建成了10座大型公共建筑物。5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一些重要的顶级公共建筑物相继落成。最多也最显赫的集中在首都北京,它们是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数字大楼等。上世纪北京10大建筑的风格可用“庄重”二字来概括,眼下出现的新标志性建筑的共同特点则是“新奇”——新颖和奇特。与50年前的10大建筑相比,新建筑仿佛来了个“变脸”,呈现出十足另类的面貌。
有专家喜爱旧建筑旧风貌,对新建筑看不入眼,面对建筑文化的变迁是如此,面对其他方面的变迁又是怎么样的呢?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导引】
一、审题立意
“有专家喜爱旧建筑旧风貌,对新建筑看不入眼,面对建筑文化的变迁是如此,面对其他方面的变迁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一句话是材料的关键句,告诉我们应该重在写人们对变迁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写变迁本身,但是行文之前必须对变迁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变迁既包括物质的变迁,也包含精神的变迁,写人们对变迁的感受也就是要写人们对物质变迁的感受或对精神变迁的感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立意要高远,我们就可以写人们面对变迁时的不适应,凸显他们的怀旧情绪,展现怀旧与变革的尖锐冲突,从而达到讴歌变革的目的;我们可以写物质变迁和精神变迁的不同步,提醒读者进行深刻反思,强化“物质变迁和精神变迁必须同步”的主旨;我们可以写面对变迁时的种种困惑,揭示“要变迁,但不能丢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主旨。此外,根据此则材料揭示出的应有之义,都是切合题意的。
二、定体选技
这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抒情、议论文都可。若写记叙文,取材要紧扣“对变迁的感受”这个中心,凭借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结构较新奇来吸引读者,防止记流水账。若写抒隋文,既要讴歌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又要对变迁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若写议论文,应抓住中心进行分析说理,尤要考虑行文逻辑,可遵循“变迁包括什么”、“为什么要变迁”、“变迁要注意什么问题”这样的思维规律构思,在论证方法上,建议采用例证法,以期解决论据不丰富的问题;采用引证法,解决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采用对比法,解决文章没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采用喻证法,解决文采不够的问题。
三、要有创意
文体上可以突破常规文体,采用剧本、童话、小说体裁,从某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变迁的认识;在结构上可以一线串珠,在写法上可以以小见大,比如某位同学以剧本为体裁,以“门”为线索,突出时代的变迁,表达作者对变迁的欣喜之情,揭示作者对变迁的深刻思考,这位同学在发展等级上就可以得满分。
【误区指津】
一、要防止不看材料的提示语,只是扣住“变迁”作文,没有扣住“对变迁的感受”作文。我们在行文时,既要揭示变迁的含义,更要重点谈对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二、要防止文体特点不鲜明。记叙文要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只能为辅;抒情文要以抒情为主,记叙和议论只能为辅;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抒情和记叙只能为辅。
三、题目不能大而无当,开口要小,比如“我看中国的变迁”这样的题目就不得要领,因为开口大,行文时难以收放自如。而“从一扇门的变迁说起”这样的题目就好得多,开口小,便于以小见大,探幽发微,行文起来可以收放有度,开合自如。
【素材链接】
1.四次变迁成就大都市人居西安:从内陆封闭型到对外开放型,从中心集团到对外组团,从旧城市中心到新城市中心的变迁……60年中,古老的西安经历了四次城市规划,正一步一步地变成一座现代化的魅力大都市。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桥头堡,西安已经是绿色、生态、易居、和谐的活力之都。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作为中央政府直辖市,率先完成了第一步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1972年),城市规模为中心市区131平方公里,人口120万。最终确定“西安是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的性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编制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中心市区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80万。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编制第三次总体规划(1995年~2010年),此次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面积为275平方公里,中心市区面积175平方公里。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此次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
2.大邱庄:“讨饭村”变成“首富村”。车子一进大邱庄,一股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别墅与楼房,宽阔的街道、商店林立,汽车如梭,人来人往。而改革开放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土地含盐碱,昔日的大邱庄以穷著称,乡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村民中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邱庄,老东乡,喝苦水,咽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这种状况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大邱庄人在这片贫瘠的盐碱地上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大邱庄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创办轧钢厂。尔后,工业办得风生水起,除了工业,在农业生产上,大邱莊还将农民掌握的土地一律集中耕种,鼓励有能力者统一承包。改革让大邱庄变成了全国“首富村”。
【佳作示例】
变迁 陈垠
顾城说:“生命是不断的轮回,只有经历过才懂那些沧桑的故事。”
行走在成长的路上,身旁的风景瞬息万千,我们感受着时光的变迁。生命在光阴的流淌中渐行渐远,在这场变迁中,一切都在慢慢改变。来不及合上的扉页已落满尘埃,轻抿一口的清茶只剩回味,一切已物是人非。 我曾经历过变迁,那样刻骨铭心的回忆被镌刻在我时过境迁的梦里,想来,还生着巨大的伤痛,像极了触及灵魂的伤口。
幼时的我,生活在农村,与外婆同住。外婆的家是在村口的第一户人家,小小的两间平房前有一口大大的水塘,夏天时,外公带着我钓鱼,外婆就在一旁捶打着衣服,幼小的我脸上洋溢着笑容,外公外婆那时身体很好,外公会在早饭时喝上几两小酒——这是他的习惯,现在也不曾改变。外婆总是很勤快,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洁,小小的两间平房显得温暖而舒适。村口每天都会有下乡的摩托车经过,它们发出“轰轰”的响声,像一阵毫无前兆呼啸而来的飓风,灰尘弥漫之中,我就会大声朝着那阵阵轰鸣呼喊:“呼——呼——,带着我上街买牛肉串!”但是摩托车很快驶过,声音渐渐平息,只留两道清晰的齿痕印在青荇上,蜿蜒至远方。
我终于在轰鸣中离开了老屋,妈妈骑着车带我去那个令我心仪的地方,至此,我的童年时光被搁浅,生活却滑上了一条崭新的轨道,我的生活不再是只有玩耍,我开始忙碌于每天的朝五晚十,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日子的平淡之中我懂得成长的责任与伤痛。老屋的印象似乎是模糊了,城里的牛肉串也不再令我着迷,我在乎的东西从曾经的具体到后来的模糊再到如今的日渐清晰,成长得越发拙劣了,却也更现实了。
时光改变的不仅是面容,内心的期待也尽将变迁。
老屋如今已拆了,有一条平整的柏油大道倾覆在老屋的残骸上。外婆外公仍健在,只是苍老得厉害,前年外公因肝病住了医院,身子越发消瘦,外婆的眼睛里时常生些异物,难受得厉害。两位老人在村上发放的安置房里住得不愉快,却只能对着墙壁念叨,徒生寂寞。有时我放假回家看望他们,他们竞欣喜得像个孩子,起早赶集去买新鲜的排骨为我炖汤喝,那汤里有我童年的味道,是满满的幸福。
“一层是一次蜕变,在成长的伤痛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年华。”
如今的老屋鲜少有人记得,已成遗迹的它在一次次的呼啸声中苟延残喘于地底,顺我午夜梦回的间隙,脑中还残留著它点点旧时的模样,时代的变迁,它已是明日黄花。我不愿将它割舍。
清明时节,我想再去老屋看看。
[简评]
这篇文章的构思十分精巧,题为“变迁”,一石三鸟,既叙写了屋子的变迁,又叙写了亲人的变迁,还写了自己感情的变迁。写屋子的变迁,体现出小作者悠悠的怀旧情怀,写亲人的变迁,不经意的叙述中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敬爱与怜爱之情,作者还写了自己童年时对村外的世界的渴望,以及现在想再去老屋看看的想法,两相对照,突出了作者面对时代变迁时的纠结情绪。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形象,如“来不及合上的扉页已落满尘埃”生动形象地表现变迁之快,“已成遗迹的它在一次次的呼啸声中苟延残喘于地底”又具体地描摹出老屋败落的命运以及作者深深的怀旧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