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产,己内酰胺的利润空间也逐渐在缩小,产能扩张竞争加剧导致企业预期投资收益下降。
中国有句老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锦纶企业来说,这句话的体会应该尤为深刻,多年来国内生产锦纶原料——己内酰胺的厂家只有寥寥几家。原料受制于人的行业窘境限制了整个锦纶的市场规模,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加快研发脚步,突破行业瓶颈,近两年国产己内酰胺频频传来捷报。
然而,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产,己内酰胺的利润空间也逐渐在缩小。产能扩张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企业预期投资收益下降,还使得处于“卖方市场”的下游锦纶纺丝企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逆袭”步入“买方市场”。
产量稳增利润下滑
2012年化纤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行业整体利润呈两位数下滑,作为重要子行业的锦纶自然也逃不过整体的颓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锦纶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2.4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76亿元,企业亏损面为14.8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30亿元,亏损同比增加了2.27倍。
行业亏损的背后生产并未受到直接影响,从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锦纶行业去年前三季度的整体生产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供应总量为139.80万吨,同比增加了16.34%,而且在共同的经济大氛围下锦纶纤维的增长率超过其他主要纤维品种。
生产稳定增长对比利润的持续下滑,首当其冲的原因自然是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低迷,除此之外,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为主要两点原因,首先是纺织下游的需求不足,国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化纤制产品出口846.50亿美元,同比小幅增加了2.04%,比去年同期增速大幅下降了28.87%,比去年全年增速回落24.68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的大幅波动。据该负责人介绍,由于锦纶行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锦纶产品价格走势基本随原料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去年4月以后,受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己内酰胺价格也快速下滑,锦纶产品失去成本支撑,且下游需求不旺,因此锦纶纤维价格也快速下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市场信心进一步减弱,原料和产品的库存跌价损失较为严重,使锦纶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运营风险显著加大。
原料无法自给的行业窘境
多年来,原料问题始终是锦纶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我国己内酰胺自给率长期维持在35%左右,65%左右依赖进口。国内生产己内酰胺的企业一直也只有四家,分别为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与帝斯曼集团纤维中间体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和巨化集团。这四家全部为国有企业,而且由中石化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2011年国内的产能依旧是由这四家组成,其中南京东方为20万吨/年,巴陵石化为20万吨/年,石家庄化纤为16.5万吨/年,巨化集团为2.5万吨/年,合计共59万吨,产量约54万吨。同时生产装置的全年平均负荷约为92%,考虑到三家工厂的停车改造的时间影响,实际负荷率高达100%以上。而同年,己内酰胺的进口量为63.3万吨,可见需求量巨大。
强大的原料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己内酰胺进口,可是国家对进口己内酰胺接连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却使行业的发展雪上加霜。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对进口日本、比利时、荷兰、德国、俄罗斯5国的己内酰胺征收反倾销税。三年后,2011年1月2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裁定原产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己内酰胺存在倾销,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征收4.3%~25.5%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两次反倾销的接连实施,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己内酰胺价格完全由以上4家企业说了算,利润可想而知。2011年国内己内酰胺市场维持了近9个月的高利润,在各种化工原料产品中表现抢眼,成为投资界密切关注的超级明星。
在己内酰胺的终端需求中民用丝所占比重较高,达到58%,原料的高企使得众多的下游纺丝企业日子难捱。同时一些锦纶企业还表示国产己内酰胺在优等品率、质量稳定性、杂质含量等方面与欧美产品比较仍存在一些差距,无法满足国内高端产品生产需要。进口己内酰胺仍然是很多企业的选择,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进口己内酰胺为58.40万吨,同比大幅增加了27.07%,这其中主要是由于一些锦纶6生产企业如美丝邦、力恒、锦江科技等工厂的聚合新装置陆续投产,使得国内己内酰胺的需求量继续放大。
从进口己内酰胺的国家地区来看,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受我国对美国、欧盟进口己内酰胺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影响,从美国、比利时进口的数量虽然增幅较大,但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采购商主要是锦纶民用丝生产企业。
国产化捷报频传
己内酰胺属于高技术壁垒产品,而且新建己内酰胺装置的固定资产投资巨大(万吨投资额1~2亿元),再加上运营费用,一般企业难以承受。英国泰可荣全球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弗赖尔(Chades Fryer)在接受行业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己内酰胺产业现在还不能摆脱国外的依赖,正是由于技术的制约。而要提高技术,中国目前有三种选择:一是向国外企业买技术;二是通过投资自主研发;三是和国外拥有技术的企业投资合资公司。第一种方式显然不太现实。国外企业的技术如果还有赢利能力,为了自己生存,是不会卖给你的。另外两种方式比较可行。”
据业内专家介绍,己内酰胺生产工艺复杂,目前国际上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主要集中在德国巴斯夫集以及荷兰帝斯曼集团等大型石化企业手中,国内拥有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中国石化,然而从去年开始这一现状正式被沦为过去式,国产己内酰胺的市场频频传来捷报,维持多年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
2012年年初,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其位于山东淄博桓台年产能20万吨/年的新建己内酰胺装置,经过为期1个月的调试,3月底,山东海力的一线10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顺利出产合格品,5月后,山东海力两线产能共20万吨/年装置全部开启,拉开了2012年国内己内酰胺扩能的序幕,海力也成为进入己内酰胺市场的第一家民营生产商。 4月,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完成扩能,己内酰胺总产能翻倍至5万吨/年。
8月份,恒逸石化备受业界关注的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试生产后,顺利实现全流程贯通。恒逸石化发布公告称,旗下合资公司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生产线顺利实现全线贯通,产出的己内酰胺品质优等。
据了解,该项目由恒逸石化与中国石化各持股50%的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是迄今全球单线产能最大项目,也是国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己内酰胺领域首次加强合作的产物。恒逸石化借此成功实现“双轮驱动”——精对苯二甲酸产业链+己内酰胺的盈利模式升级。根据当时己内酰胺18500元/吨左右的价格测算,该项目有望为恒逸石化带来约20亿元左右的年销售收入,成为其新的盈利增长点。
“与中石化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管理输入,从而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恒逸石化内部人士指出,“我们的己内酰胺从试生产到生产线全线贯通用时不到3个月,而且,一次开车成功,优等品产出率就达到98%。”
9月,山东方明化工有限公司产能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进入开工调试,10月初,该线顺利产出己内酰胺,并达优等品标准。2012年中国大陆新增己内酰胺产能52.5万吨,而据估计,2013年还将增加新产能90万吨。今明两年150多万的产能扩张将使得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口依存度大大下降。
下游企业逆袭有望
国内己内酰胺产能的大幅扩张,有效地缓解了数年锦纶原料极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不过,也有专家提醒,虽说己内酰胺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面临一些风险:“首先是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是节能、环保压力加大;再次是产业链下游处于低端领域,产品附加值较低。受2011年己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影响,国内己内酰胺市场价格从今年2月开始逐渐回归理性,未来在产能全面释放以后,市场也将面临竞争加剧、价格下滑的挑战。”
2012年己内酰胺的价格从24000元一路下跌至18400元左右,下半年企稳后也只能在18000元左右徘徊。虽然上游纯苯成本大增,但受制于终端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国内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己内酰胺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曾经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专家预测2013年己内酰胺市场也已难言突破。
对此有媒体报导称,山东方明化工产能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运行正常,日产240吨左右,产品主供下游装置生产,少量外销,厂家己内酰胺暂无明确出厂报价,实际销售价格一单一谈。恒逸石化也表示,公司目前没有针对己内酰胺项目制定明确的扩建计划。
随着己内酰胺价格大幅下降及技术进步,锦纶6产业链的下游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锦纶行业分会秘书长邓军从锦纶下游产业链角度肯定了己内酰胺的产能扩张:“锦纶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合成化纤且性能优异,在推广应用上却始终不及涤纶,原料成本过高是道关卡。今年原料价格降低以及产量的充足,为锦纶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锦纶产能、产量与需求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但近年市场增速已有下降迹象。然而随着己内酰胺的价格下降,锦纶在民用领域的扩能开始积极。据邓军提供的数据,今年1~9月,锦纶纤维制造投资达63.56亿元,同比增长60.5%,而涤纶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只增加8.22%。而且当前,中国的锦纶民用丝所占比重过大,未来锦纶6产业链下游的工程塑料、工业丝、薄膜等用量也将大大增加,所占比重也将增大。锦纶下游企业将实现新一轮的爆发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锦纶企业来说,这句话的体会应该尤为深刻,多年来国内生产锦纶原料——己内酰胺的厂家只有寥寥几家。原料受制于人的行业窘境限制了整个锦纶的市场规模,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加快研发脚步,突破行业瓶颈,近两年国产己内酰胺频频传来捷报。
然而,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产,己内酰胺的利润空间也逐渐在缩小。产能扩张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企业预期投资收益下降,还使得处于“卖方市场”的下游锦纶纺丝企业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逆袭”步入“买方市场”。
产量稳增利润下滑
2012年化纤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行业整体利润呈两位数下滑,作为重要子行业的锦纶自然也逃不过整体的颓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锦纶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2.4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76亿元,企业亏损面为14.8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30亿元,亏损同比增加了2.27倍。
行业亏损的背后生产并未受到直接影响,从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锦纶行业去年前三季度的整体生产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供应总量为139.80万吨,同比增加了16.34%,而且在共同的经济大氛围下锦纶纤维的增长率超过其他主要纤维品种。
生产稳定增长对比利润的持续下滑,首当其冲的原因自然是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低迷,除此之外,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为主要两点原因,首先是纺织下游的需求不足,国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化纤制产品出口846.50亿美元,同比小幅增加了2.04%,比去年同期增速大幅下降了28.87%,比去年全年增速回落24.68个百分点。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的大幅波动。据该负责人介绍,由于锦纶行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锦纶产品价格走势基本随原料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去年4月以后,受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己内酰胺价格也快速下滑,锦纶产品失去成本支撑,且下游需求不旺,因此锦纶纤维价格也快速下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市场信心进一步减弱,原料和产品的库存跌价损失较为严重,使锦纶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运营风险显著加大。
原料无法自给的行业窘境
多年来,原料问题始终是锦纶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我国己内酰胺自给率长期维持在35%左右,65%左右依赖进口。国内生产己内酰胺的企业一直也只有四家,分别为南京帝斯曼东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与帝斯曼集团纤维中间体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和巨化集团。这四家全部为国有企业,而且由中石化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2011年国内的产能依旧是由这四家组成,其中南京东方为20万吨/年,巴陵石化为20万吨/年,石家庄化纤为16.5万吨/年,巨化集团为2.5万吨/年,合计共59万吨,产量约54万吨。同时生产装置的全年平均负荷约为92%,考虑到三家工厂的停车改造的时间影响,实际负荷率高达100%以上。而同年,己内酰胺的进口量为63.3万吨,可见需求量巨大。
强大的原料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己内酰胺进口,可是国家对进口己内酰胺接连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却使行业的发展雪上加霜。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对进口日本、比利时、荷兰、德国、俄罗斯5国的己内酰胺征收反倾销税。三年后,2011年1月2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裁定原产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己内酰胺存在倾销,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征收4.3%~25.5%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两次反倾销的接连实施,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己内酰胺价格完全由以上4家企业说了算,利润可想而知。2011年国内己内酰胺市场维持了近9个月的高利润,在各种化工原料产品中表现抢眼,成为投资界密切关注的超级明星。
在己内酰胺的终端需求中民用丝所占比重较高,达到58%,原料的高企使得众多的下游纺丝企业日子难捱。同时一些锦纶企业还表示国产己内酰胺在优等品率、质量稳定性、杂质含量等方面与欧美产品比较仍存在一些差距,无法满足国内高端产品生产需要。进口己内酰胺仍然是很多企业的选择,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进口己内酰胺为58.40万吨,同比大幅增加了27.07%,这其中主要是由于一些锦纶6生产企业如美丝邦、力恒、锦江科技等工厂的聚合新装置陆续投产,使得国内己内酰胺的需求量继续放大。
从进口己内酰胺的国家地区来看,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受我国对美国、欧盟进口己内酰胺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影响,从美国、比利时进口的数量虽然增幅较大,但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采购商主要是锦纶民用丝生产企业。
国产化捷报频传
己内酰胺属于高技术壁垒产品,而且新建己内酰胺装置的固定资产投资巨大(万吨投资额1~2亿元),再加上运营费用,一般企业难以承受。英国泰可荣全球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弗赖尔(Chades Fryer)在接受行业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己内酰胺产业现在还不能摆脱国外的依赖,正是由于技术的制约。而要提高技术,中国目前有三种选择:一是向国外企业买技术;二是通过投资自主研发;三是和国外拥有技术的企业投资合资公司。第一种方式显然不太现实。国外企业的技术如果还有赢利能力,为了自己生存,是不会卖给你的。另外两种方式比较可行。”
据业内专家介绍,己内酰胺生产工艺复杂,目前国际上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主要集中在德国巴斯夫集以及荷兰帝斯曼集团等大型石化企业手中,国内拥有己内酰胺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中国石化,然而从去年开始这一现状正式被沦为过去式,国产己内酰胺的市场频频传来捷报,维持多年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
2012年年初,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其位于山东淄博桓台年产能20万吨/年的新建己内酰胺装置,经过为期1个月的调试,3月底,山东海力的一线10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顺利出产合格品,5月后,山东海力两线产能共20万吨/年装置全部开启,拉开了2012年国内己内酰胺扩能的序幕,海力也成为进入己内酰胺市场的第一家民营生产商。 4月,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完成扩能,己内酰胺总产能翻倍至5万吨/年。
8月份,恒逸石化备受业界关注的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经过近3个月的试生产后,顺利实现全流程贯通。恒逸石化发布公告称,旗下合资公司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生产线顺利实现全线贯通,产出的己内酰胺品质优等。
据了解,该项目由恒逸石化与中国石化各持股50%的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是迄今全球单线产能最大项目,也是国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己内酰胺领域首次加强合作的产物。恒逸石化借此成功实现“双轮驱动”——精对苯二甲酸产业链+己内酰胺的盈利模式升级。根据当时己内酰胺18500元/吨左右的价格测算,该项目有望为恒逸石化带来约20亿元左右的年销售收入,成为其新的盈利增长点。
“与中石化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管理输入,从而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恒逸石化内部人士指出,“我们的己内酰胺从试生产到生产线全线贯通用时不到3个月,而且,一次开车成功,优等品产出率就达到98%。”
9月,山东方明化工有限公司产能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进入开工调试,10月初,该线顺利产出己内酰胺,并达优等品标准。2012年中国大陆新增己内酰胺产能52.5万吨,而据估计,2013年还将增加新产能90万吨。今明两年150多万的产能扩张将使得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口依存度大大下降。
下游企业逆袭有望
国内己内酰胺产能的大幅扩张,有效地缓解了数年锦纶原料极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不过,也有专家提醒,虽说己内酰胺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面临一些风险:“首先是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其次是节能、环保压力加大;再次是产业链下游处于低端领域,产品附加值较低。受2011年己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影响,国内己内酰胺市场价格从今年2月开始逐渐回归理性,未来在产能全面释放以后,市场也将面临竞争加剧、价格下滑的挑战。”
2012年己内酰胺的价格从24000元一路下跌至18400元左右,下半年企稳后也只能在18000元左右徘徊。虽然上游纯苯成本大增,但受制于终端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国内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己内酰胺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曾经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专家预测2013年己内酰胺市场也已难言突破。
对此有媒体报导称,山东方明化工产能1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装置运行正常,日产240吨左右,产品主供下游装置生产,少量外销,厂家己内酰胺暂无明确出厂报价,实际销售价格一单一谈。恒逸石化也表示,公司目前没有针对己内酰胺项目制定明确的扩建计划。
随着己内酰胺价格大幅下降及技术进步,锦纶6产业链的下游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锦纶行业分会秘书长邓军从锦纶下游产业链角度肯定了己内酰胺的产能扩张:“锦纶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合成化纤且性能优异,在推广应用上却始终不及涤纶,原料成本过高是道关卡。今年原料价格降低以及产量的充足,为锦纶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锦纶产能、产量与需求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但近年市场增速已有下降迹象。然而随着己内酰胺的价格下降,锦纶在民用领域的扩能开始积极。据邓军提供的数据,今年1~9月,锦纶纤维制造投资达63.56亿元,同比增长60.5%,而涤纶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只增加8.22%。而且当前,中国的锦纶民用丝所占比重过大,未来锦纶6产业链下游的工程塑料、工业丝、薄膜等用量也将大大增加,所占比重也将增大。锦纶下游企业将实现新一轮的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