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小学生由于理性认识的能力差,对平常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都会说很好、很可爱、很漂亮。但是要是再追问到底怎么可爱怎么好了,恐怕答案就会是:“因为好所以好了”。这就是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所导致的。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味和声色等各方面。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规定必须观察若干方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列表格填写。如过一次观察达不到数量,就继续观察,直到“细致”为止。这样训练就不会出现那种写一句话就没有下文的情况了。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有因就有果的思维方式,然后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就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注意到了这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会丰富充实。例如《消失的叶子》这篇习作中,学生们观察到了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只有又细又尖的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因果逻辑思維,在习作中表达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仙人掌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水分充足的绿洲变成了干旱的沙漠。通过这个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育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观察发展了思维,思维促进了观察能力的提高,表达赖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重要方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小学生由于理性认识的能力差,对平常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都会说很好、很可爱、很漂亮。但是要是再追问到底怎么可爱怎么好了,恐怕答案就会是:“因为好所以好了”。这就是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所导致的。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味和声色等各方面。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规定必须观察若干方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列表格填写。如过一次观察达不到数量,就继续观察,直到“细致”为止。这样训练就不会出现那种写一句话就没有下文的情况了。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有因就有果的思维方式,然后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就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注意到了这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会丰富充实。例如《消失的叶子》这篇习作中,学生们观察到了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只有又细又尖的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因果逻辑思維,在习作中表达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仙人掌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水分充足的绿洲变成了干旱的沙漠。通过这个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育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观察发展了思维,思维促进了观察能力的提高,表达赖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