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下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作一浅谈: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對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二、教师转变角色,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
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及研究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循循而诱之,让他们欲罢而不能。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当前,计算机已成为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部分人使用计算机主要是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市场上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一讲解,且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任何软件的操作。所以教师在平时讲软件的操作时,把软件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要讲清楚,并引申开来,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操作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运用“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这一学习过程。它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学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和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科学分组。目前,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合作学习分组千万不可照搬其他学科的做法,一律按照物理位置分小组,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部分微机空闲)、学生无事可做、一人包办的现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文件交换完全可以借助聊天工具如NetMeeting、QQ软件,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虚拟”分组。在网上“虚拟”分组,不仅能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显神通的合作,而且能更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体现学科自己特色。
(2)小组竞争。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在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一般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一节课后,评一评哪组为“最守纪律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机操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后,我采取了“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法,由其他学生一起来打分评价。在教学“写字板”、“Word”一类的软件后,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對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二、教师转变角色,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
将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及研究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循循而诱之,让他们欲罢而不能。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当前,计算机已成为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部分人使用计算机主要是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市场上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一讲解,且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任何软件的操作。所以教师在平时讲软件的操作时,把软件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要讲清楚,并引申开来,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操作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运用“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这一学习过程。它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 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学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会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和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科学分组。目前,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合作学习分组千万不可照搬其他学科的做法,一律按照物理位置分小组,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部分微机空闲)、学生无事可做、一人包办的现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文件交换完全可以借助聊天工具如NetMeeting、QQ软件,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虚拟”分组。在网上“虚拟”分组,不仅能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显神通的合作,而且能更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交流的能力,体现学科自己特色。
(2)小组竞争。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在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一般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一节课后,评一评哪组为“最守纪律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机操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后,我采取了“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法,由其他学生一起来打分评价。在教学“写字板”、“Word”一类的软件后,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